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资源管理·空间规划”,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导读

2019年12月7-8日,本次会议在中国武汉召开,会议主题聚焦“资源管理·空间规划”。


本文字数:5259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武汉华中科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支持。会议以“资源管理·空间规划”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


会议开幕式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解孝林副校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曲长虹副秘书长、湖北省自然资源厅邹清平副厅长、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盛洪涛局长为本次大会致辞。


解孝林

曲长虹

邹清平

盛洪涛


以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领衔的中国专家,与英国剑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雷丁大学,美国北卡教堂山分校、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 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教授学者,国内其他高校、省内及地方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技术骨干,以及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们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资源管理和空间规划问题。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李德仁院士做了题为《Megacities: Problem and solution》的主题报告。对巨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作简要概述,指出其存在“地面沉降”、“城市灾害”、“交通阻塞”、“能源消耗”等方面的问题,认为“智慧城市管理”可有效预防与缓解巨型城市发展引起的城市病问题。同时,详细展示了如何借助大数据、云平台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管理。此外,还以伦敦、巴黎等城市为例,分享了国外巨型城市发展的可借鉴经验,最后,提出了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建议。


 

Kathy Pain

University of Reading, UK


Kathy Pain教授做了题为《Smart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resilient urban density》的主题报告。分析了目前城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提出韧性城市发展需要合理的密度,以及韧性城市在经济、设施建设、政府、公共交通等方面应具有的特征。以全球63个城市为例,对韧性城市发展的合理的密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介绍了中国香港、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的分析结果。


 

Stuart Barr

Newcastle University, UK


Stuart Barr教授做了题为《Digital twins of cities: understanding the spatiotemporal resilience of cities》的主题报告。以新加坡为例,引出数字孪生技术在改善居民城市生活中的应用,并简要介绍了英国国家层面数据孪生技术的发展框架与英国数字建设中心。在详细解释数字孪生技术的工作框架后,认为其有助于决策者、规划师更好地认识与理解城市系统存在的问题。同时,城市可借助多元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从而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


 

王  凯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教授级高工


王凯副院长做了题为《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规划选择》的主题报告。从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城市化发展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中央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城市转型发展的宏观背景。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应做好两类规划,即国土空间规划及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的体制改革、发展战略、刚性管控,以及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的价值导向、建设内容、实现途径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与解析。


 

顾朝林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顾朝林教授做了题为《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研究新进展》的主题报告。从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切入,提醒规划师注意陆昊部长指示:“规划既不是城乡规划也不是土地利用规划,而应该是国土空间规划”。结合中央政策44号文件与18号文件从新探索、新框架和新案例等方面展开讲述,并结合青岛、温州等地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进行了探讨,提出以县域为评价单元的“双评价”将出现空间精度不足等问题,分享了永久农村地区的三项划定流程:一是展开农业生产区评价、现代化评价和集中连片评价;二是衡量文化与农业融合可能;三是叠加农村基础项目区域。


 

Yan Song(宋彦)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Professor, U.S


Yan Song(宋彦)教授做了题为《New Trend in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Spati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的主题报告。以美国城市规划为例,向大家介绍近年来美国在进行城市开发影响评估时新增了健康和气候变化的考量。近5年,美国70多个大城市开始关注健康、气候变化与城市开发的相互作用,50多个大城市关心企业和城市开发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同时以哥本哈根和北京为例,结合研究成果,提出单中心、多节点、城市延续性差且具有绿地分隔,区域联系紧密的城市空气质量高的研究结论。最后她提出空间规划中跨专业合作和新数据应用是不可或缺的。


 

钟  鸣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钟鸣教授做了题为《支撑空间规划与多规融合:城市整体规划理论与建模方法研究》的主题报告。从空间规划的概念背景、理论方法、实践应用和结论建议四部分展开。首先,通过总结海外空间规划经验和我国“多规合一”的发展历程,提出多规合一是实现空间规划的工具,且重点在于“三区三线”的划定。其次,详细阐述了ILUTMs和PECAS的原理,并从交通、生产、技术、土地利用和环境政策建模等方面展示了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众多模型已在我国武汉、上海和广州等城市规划和国外多个城市规划中得到实践。


 

Li Yin(尹力)

University at Buffalo, Associated Professor, U.S


Li Yin(尹力)副教授做了题为《Planning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application of spatial technologies for green cities》的主题报告。提出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立可持续性发展未来,认为基于3S技术不仅能够利用多种模型进行分析,还可以从三维视角反映物体的真实信息。以可步行性为分享主线,集中讨论公共健康的话题,提出利用大数据能够更好地对空间进行设计和改造,以提供居民进行体育休闲活动的健康空间。同时就3S技术在规划中如何参与评估分享自己的观点:一是利用GIS进行评估和可视化;二是利用RS进行预测和可视化;三是可以利用GPS轨迹观察个体的活动区域。


 

Steffen Nijhuis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ofessor, Netherlands


Steffen Nijhuis教授做了题为《Adaptive design and resilient urban landscapes: Dutch experiences》的主题报告。由气候变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切入,引出规划要解决许多潜在的灾难问题的探讨,例如海平面上升和城市内涝等。并提出基于生态、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城市景观韧性以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因此,适应性设计成为引领城市韧性发展的有效工具。此外,提出数据、知识、创造之间的关联性,强调数据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


 

Elisabete A. Silv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Reader, UK


Elisabete A. Silva教授做了题为《Risk, resilience and ‘safe to fail’ approaches for adaptive planning policy and practice in an era of digital-smart cities》的主题报告。首先和大家分享了1900年至2009年自然灾害出现频率的趋势,提出韧性城市的重要性。其次,从灾害分类、灾害管理和灾害预防三个方面详细阐述韧性规划需要应对的问题和挑战。再次,提出从经济、社会、政府和环境四个方面评估城市的韧性水平,并可以从多源数据、减法原则、仿真建模、生态与社会多样性、多尺度网络与联系和适应性规划设计等方面制定政策以增强城市韧性。最后从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的角度,讨论了城市韧性、规划政策和城市灾害的关系。


吴志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吴志强院士因故未能出席,但给会议现场发来了《未来城市的规划方法》的演讲视频。吴院士从学科发展未来预测出发,提出全球城市规划正在面临新时代的跨越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生态文明建立、“大智移云”区块链技术、中国老龄化严重现象和城市产业的重大转型等等。提出在建设新一代城市过程中,规划从业者应当注意未来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提质,应当直接把目标聚焦到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注重落实城市建设更新,例如精准更新、精准管理、精准施策和精准监督等等,这些都将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加以应对。


中英“韧性城市”论坛

韧性城市与区域建设理论与实践


12月8日上午,中英“韧性城市”论坛在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召开。本次论坛以“韧性城市与区域建设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黄亚平、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李志刚、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万民、四川大学建筑环境学院教授赵炜、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胡冬冬、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翀、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钟鸣、日本东北大学助教土岐文乃、Central University of Venezuela教授Tomás de la Barra、Newcastle University教授Stuart Barr、University of Reading教授Kathy Pain、University of Cambridge教授(Reader)Elisabete A. Silva、University at Buffalo副教授Li Yin(尹力)、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教授Steffen Nijhuis、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England副教授Dannielle Sinnett、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讲师Li Wan(万励)、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讲师Nuno Pinto、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博士Charlotte Meng(孟春鸣)、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博士Chaowei Xiao(肖超伟)、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博士Iqbal Hamiduddin、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博士Yuerong Zhang(张月蓉)、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博士Giuliano Punzo、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博士Helen Zheng(郑微)参与本次论坛。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刘合林主持。


中英“韧性城市”论坛嘉宾合影


论坛分上、下两部分进行。论坛第一部分首先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胡冬冬介绍武汉市韧性城市建设相关情况,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彭翀介绍长江经济带韧性建设情况。其次基于建设详情,各位专家讨论交流韧性城市与区域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第二部分参会专家与学者分为3组,从韧性主题、方法、变量、机构、时间线、驱动力分析和SWOT分析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成果汇报。


中英“韧性城市”论坛现场


第一组学者认为韧性城市的关键是社会实践环境、多尺度行动,可利用复杂模型方法,通过社会媒体等机构,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变量进行分析,并对多目标发展进行时间建模分析,但是这可能需要一定的人力与财力。第二组学者认为韧性城市需要考虑人口与社会的混合,土地利用与交通体系的整合以及气候变化等问题,可通过大数据、AI技术等方式对空气质量、土地利用、人口统计特征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这需要研究者综合考虑人口特征、城镇化水平、气候的时间变化。这样做,优势是工具更加科学,缺点是数据偏差和相关机构的阻碍。第三组学者认为韧性城市建设需要考虑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先对城市韧性进行评估。这可借助网络分析、行为分析、多尺度系统分析等方法对居民的健康、能源、碳排放、污染、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长期、中期、短期的时间策略,聚焦各因素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变化。


中英“韧性城市”论坛现场


本次中英“韧性城市”论坛成功召开,来自中国、英国、日本、美国和荷兰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为韧性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着我国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中英“韧性城市”论坛嘉宾合影


分论坛一

韧性城市


8日上午,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分论坛一:韧性与规划,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四楼周卜颐报告厅举行。论坛邀请了英国相关专家和国内学者交流韧性与规划的研究成果,探讨新时代全球城市灾害面前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其中,Iqbal Hamiduddin博士做了题为《Urban Resillience Through Mixed Use Planning ?》的主题报告,Yuerong Zhang(张月蓉)博士的报告主题为《The resilience of London Metro network from complex network perspective》,Dannielle Sinnett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What is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Giuliano Punzo博士的报告主题为《The resili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fabric across European regions: An Ecological parallel》,其他报告人结合现有的项目研究以及课题,讲述了个人或者团队在韧性城市方面的经验。


分论坛一现场


分论坛二

规划与管理


8日上午,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分论坛二——规划与管理”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四楼112报告厅举行。与会嘉宾及代表做了精彩报告,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深圳和武汉的9名规划师和学者,宣读和交流了自己的会议论文和心得体会。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Helen Zheng(郑微)博士做了题为《Urban expanision and neighbourhood commuting patter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region:a multi-level(北京大城市区域城市扩张与社区通勤模式的多尺度分析研究)》的主题报告。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目前任职于华中农业大学的曾晨副教授,分享了《Influence of urban vibrancy on the eco-environment:Case study of Wuhan city(基于生态环境的城市活力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其他报告人还结合我国各地城市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展开了富有启示性的交流和探讨。



本次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暨中英“韧性城市”论坛的成功召开,来自中国、英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的交流为“21世纪城市发展”和“韧性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将进一步助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高质量发展。 


供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通讯员:董玉萍,郑天铭,林彤,李佳敏,

摄像:邱悦、戴涤杨、刘海旭、王慧、邓瑛琦、赵无双、刘志钰 刘思为

审核:郭亮 刘合林 邓巍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聚焦“资源管理·空间规划”,第八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将于12月上旬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大都市规划与空间治理”——第七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观点集锦 | “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