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的关于建立城市安全韧性交通系统建议
导读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既需要坚定信心,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也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思考本次疫情的方方面面。对于规划师而言,从专业角度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反思,吸取疫情带来的教训,探索面向全面小康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开辟“规划师在行动”的专栏,诚邀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本文字数:2929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作者 | 张纯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城市安全韧性交通体系建设,是系统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各种自然和社会灾害中,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供给的必要基础设施,不仅在灾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空间支持,也是支持灾后恢复的关键环节。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袭,人们最先直接关注是对于生物学、医学科学的防御,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省际客运、公交和轨道交通停运,城市社区进行一刀切隔离管理。然而,在疫情灾害各个周期中,什么程度的流动性是必需的?受到疫情不同程度影响的地区是否应当采取不同的交通管理策略?在灾害发生之后,城市交通正常运转的阻滞可能带来更大的次生灾害,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也对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困扰。
从世界范围内重大灾害的防灾减灾来看,灾难的表现与特征随时间推移会产生改变。在关注生物医学科学防御机制的同时,客观正确理解灾害周期,评估和诊断目前所处的阶段,对于灾后恢复十分重要。例如,在2012年美国桑迪飓风过后,作为同样高密度的纽约城,基于社交大数据(Twitter)的分析显示,首先人们关注是否有食物和水的储备,随后在恢复和响应期马上转移到隧道和道路是否通畅。事实上,在飓风过后纽约灾害管理局马上进行地铁积水清理和轨道交通运输的恢复工作——尽管还存在潜在危险,对于保证脆弱群体正常生存,特别是高度依赖公共交通出行的低收入者、老年人等的日常必需食物和生活物资获取来说十分重要(图1)。
图1 推文数量在不同灾难期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
在灾难发生周期的始终,科学理性建设安全韧性交通系统建设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灾后恢复中,主要按照MMAM理论来指导工作展开,即延续Mass(人口)-Material(设施、场所)-Access(可达性)-Motivation(动机)四个环节。其中,设施和可达性都要求有安全韧性的交通系统保障。在历史上各国的重大灾害发生中,及时恢复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的运转都为受灾人员的转移、食品和水的正常运送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些支撑决定了遭受灾害时,城市作为系统的脆弱性和抵抗灾害能力。相对而言,这样大范围严重的灾害情况在中国尚不多见,傅大伟(David Bray)以武汉市社区应对 SARS 的案例在国内是一个以社区为城市规划基本单元应对灾害的代表性实证研究,其中阐述了社区封闭管理与必要物资配合的重要意义。
根据全球灾害恢复的经验,从韧性安全交通体系建设的需求出发,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正视和尊重疫情发生的周期性特征,每个阶段关注不同的灾后恢复重点话题。
根据疫情周期中灾前-受灾-恢复-响应等阶段的不同需求制定交通体系保障模式。受灾期间内,根据空间隔离需求,主要保障医疗物资、防御物资等运输以及医疗工作者的正常通勤交通。在恢复期,当疫情被有效控制,感染病例不再增加时,注重医疗恢复和社区的社会经济恢复相互结合,支持社区必要的生活物资运输和居民通过公共交通体系的通勤和其他出行。在更长的响应期,通过全面恢复公共交通支持流动性,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和根本的恢复。
其次,科学建立分区空间隔离思想,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从日本神户地震回复和防治二次灾害的经验来看,根据疫情病例的不同密度和频度程度划分为严重受灾区(邻里圈)、重点防疫区(日常生活圈)、一般防护区(行政区圈),并取得了十分积极的实施效果。对于严重受灾区(直接邻里圈范围),是医疗和防御物资的优先分配地区,必需采取绝对户户隔离、楼楼隔离,避免因流动交叉感染。对于重点防疫地区(日常生活圈),重点为监控潜在的病例,在适度隔离的同时注重以社区为单位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提供必要的公共交通服务。在尚未出现确诊病例的一般防护地区(行政区圈),内部公共交通需要支持人流、物流通畅,保持社区内部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图2)。
图2 通过安全交通体系建设连接邻里圈、日常生活圈和行政区圈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3]
第三,对于远离疫情的非疫区,应尽力保障公共交通的正常运营,物流运输的通畅有效。
简单的停运或减少公共交通,不仅会增加暴露和感染机会,还会使得潜在病例和其他脆弱群体无法得到基本的排查、就诊和得到医疗服务的机会。这些潜在的阻碍,对于没有私家车的低收入群体更加突出。限制了低收入群体的日常必要活动,将会影响其正常的就业和购物行为,产生失业、食物短缺等此生灾害。以北京为例,从依赖公共交通的保障性住房地点到最近医院的就医可达性,在轨道交通线网停运15%公里数的情况下(蓝色),整体轨道效率相比正常状态下(红色)会降低50%(图3)。于此同时,在封闭部分主干道情况下,交通系统瘫痪会给病患即时救治、食物等物资运输造成困难。
图3 北京主要低收入保障房居民到达最近医院的可达性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第四,充分发挥社区合作,对脆弱人群进行人本主义关怀。
尤其对于社区中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无人照顾的儿童、残疾人和慢性病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家庭与社区相结合的社区关照(图4)。通过提供日间、夜间照顾服务,以配合医疗康复,尽量安排社区内部的居民进行培训后上岗。可将社区福利设施与防灾设施相结合,在灾难发生时可以为服务隔离区、避难所所用。
图4 关注社区脆弱群体(老年人)的医疗关照体系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3]
疫情过后,城市社会经济完全恢复的道路将艰辛而漫长。在灾害发生之后,由于对于灾情的不了解或者政府资源有限,灾后援助的力度和范围很难照顾到绝大多数受灾群众。在有疫情来袭时,在社会舆论的焦点关注病患等医疗领域问题的同时,还应对城市系统整体的抵御能力、脆弱性,以及社会经济整体运转系的综合状况进行评价。虽然由于政府资源和精力有限,救灾的公平性、力度与时效性也往往不能兼顾,但是在时间上遵从灾害发生的周期规律并关注每个阶段重点,在空间上根据疫情严重程度进行层次划分、并采取因地制宜的隔离政策,以及通过社区合作方式对易感和脆弱人群进行医疗照顾,建设完善的交通安全韧性系统保障必要的物资和劳动力流动,这些对于中长期的社会经济恢复十分必要。以医疗专家和物质援助为主的救灾模式在特定时期有其特有的优势,比如短时间内集中资源,采取一致行动等。但在灾后城市和社区整体性恢复能力仍有待提升,应予以全局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考虑。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
[1] 张纯, 崔璐辰, 张洋. 可持续的防灾减灾与震后重建规划经验的反思——中国唐山与美国洛杉矶北岭的案例. 城市与减灾, 2016, 19(4): 22-26.
[2] 王森,肖渝,黄群英,张纯. 基于社交大数据挖掘的城市灾害分析——纽约市桑迪飓风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04):84-92.
[3] 张纯,李晓宁,满燕云. 北京城市保障性住房居民的就医可达性研究——基于GIS网络分析方法[J].人文地理,2017,32(02):59-64.
[4] 张洋, 吕斌, 张纯. 可持续城市、防灾减灾与城市规划:概念与国际经验.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2.
[5] 张纯, 张洋, 吕斌. 唐山大地震后重建与恢复的反思:城市规划视角的启示.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 (5):119-126.
[6] 万小媛, 张纯, 满燕云. 防灾规划体系在社区重建中的作用:美国北岭的案例. 国际城市规划. 2011,26 (4):10-15.
[7] 罗伯特·奥申斯基, 蒂摩·西格林, 劳里·约翰逊 著作, 张纯 编译. 卡特里娜飓风后新奥尔良的重建规划和住房政策. 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 (5): 89-99.
今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
这场新冠肺炎与城市的关系?
欢迎大家投稿、讨论。
投稿邮箱:
www@planning.org.cn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建设安全的日常生活空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易感人群保护——结合社区治理的流动人口管控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SARS之后的香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变革:基于城市气候应用的十七年探索与实践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