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满血指数】北低南高,孔雀南飞

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化研究 ,作者许伟攀

本文来源:城市化研究(ID:urban-sysu)

导读

新冠疫情,不仅是对人类体质的一种考验,而且是对城市“体质”的一种检查。复工至今,各个城市先后恢复了生产,但是其恢复程度仍然存在巨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城市满血复活的区域差异问题。


本文字数:2947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作者 | 许伟攀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博士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疫情之后,城市发展要分化了。新冠疫情,不仅是对人类体质的一种考验,而且是对城市“体质”的一种检查。复工至今,各个城市先后恢复了生产,但是其恢复程度仍然存在巨大差异。生产恢复程度的不同,则将进一步影响到今年城市GDP目标的实现。近日来,东西南北的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又被热烈讨论着。结合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我们不禁疑问,城市生产恢复的程度是否也存在区域差异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采取“先富带动后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中国东部沿海率先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实现快速增长。随后,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东中西差异问题成为区域不平衡发展的主要特征。为了缩小东中西差异,中国出台了“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然而,中国古代的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南北方面,人口流动主要为南北向的流动,人口流动促进经济中心南移,并带来文化、饮食的南迁。


近年来,人才流动、城市活力、经济发展又开始出现南北差异问题,诸多讨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南北差异又将逐渐占主导。


因此,我们将讨论,城市生产生活恢复的程度,是否存在区域差异?有的话,是以东西差异为主导,还是以南北差异为主导?


南北分界线有诸多说法,譬如长江线,秦岭-淮河线,陇海线等。俗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我们以气候为主要考虑,我们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另外,参考自然地理的四大分区,将南、北方地区与西北、青藏地区相区分(见下图)。东西划分则主要以在不在东部沿海省份为准。


中国城市大小各异,区划等级又各不相同,为此,我们仅考虑了南北方地区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武汉除外)的样本。南北城市分别有16、13个,东西城市则分别有15、14个,数量基本相当。


中国自然地理四大分区


我们以城市满血指数度量城市生产恢复的程度。本期城市满血指数为城市正月初七开工至今(3月7日)的人口净流入量与去年同期的量的比值。下图即为南北方地区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的满血指数的分布图。分布图基于东西南北方位绘制,即可简单表现区域差异。人口数据来源于百度迁徙数据。


目前,南北方城市的总体满血指数为54%。与去年同期相比,尚有46%的人口未流入这些城市。然而,分东西南北看,城市满血指数存在巨大差异。


由南到北,指数分别为63%、39%,相差24%,北方城市的恢复程度整体偏弱,而南方城市略显强势。由东到西,指数分别为59%、44%,相差15%,这与以往的东西部的区域差异相一致。


但是,如果从组内差距看,可以发现南北差异远远大于东西差异(24%比15%)。此时的生产恢复程度势必影响到后期的经济增长,那么未来的区域经济差异则将由南北差异主导。


进一步看,东-南方向的城市表现最为抢眼,其整体满血指数为67%;前三分别为宁波(85%)、厦门(83%)、深圳(81%)。8大城市中,仅南京市的满血指数未超过50%。


西-南方向的城市整体排名第二(52%),其中成都独当一面,满血指数高达80%。北方城市仅有两个城市的指数超过60%,分别为青岛(66%)和大连(53%)。而南方已经有10个城市超过50%。



全国城市一盘棋,以今年和去年的城市人口净流量为轴,可以得到城市四象限图,而对角线则为满血复活线。当所有城市都位于满血复活线附近时,中国城市将实现真正的满血复活。


第一象限为人口净流入地区,第三象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满血复活的过程则是人口从第三象限向第一象限流动的过程,目前复工最重要的工作是精准对接两地的人口与企业。


回望过去4周,可以发现,中国城市一直在不断的“回血”过程中。其城市回归线以原点为中心,正在不断地旋转至满血复活线。



为什么城市生产恢复存在这么大的南北差异?


假设一,南北气候的影响。这时候北方天气尚且处于寒冷(北京周一10度),而南海之滨已经步入了夏天(深圳周一27度)。寒冷让人更不愿意外出,人们趋向于阳光、温暖,因此导致经济活力的差异。但是,事实上,南北气候差异已经是亘古不变的事情,为何之前不影响,而现在影响?可见气候假说还是勉强。


假设二,疫情抑制出行。疫情多的地方,防疫大于复工,经济活力会下降。然而,观察疫情的分布,并不存在南北的差异,目前疫情的分布主要是以武汉或湖北为核心呈圈层分布的情况。城市的病例以武汉输入型为主。武汉位于南方地区,按理说南方疫情应该更加严重。因此,疫情假说也是不能成立的。


在第二期的时候,我们提出了知识经济的假设。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悄然改变,创新成为最重要的驱动力,人才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过去,中国以制造业带动人口就业,驱动城市化。从“雁行理论”的角度看,后发展城市将接受发达城市的产业转移,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最终实现区域平衡。


然而,随着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与知识经济的崛起,城市发展的轨迹正出现分化,这点像极了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区域经济收敛不再继续,“铁锈地区”衰落,而“阳光地带”崛起。


那些拥有技术、人才的城市将收获更多的技术与人才,进而获得加速的经济增长,而其他城市则逐渐陷入停滞,城市发展开始分化。


中国的城市也逐渐出现美国类似的特征,人才更加倾向于向南方流动。《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广东省是一流高校去向最多的省份,32个样本学校中有17所高校毕业生的毕业首选为广东省。


未来城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新经济上,南方的杭州、深圳,分别拥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公司,并由此衍生出庞大的产业生态体系,辐射到周边城市。深圳、杭州之类的城市成为中国的“硅谷”或“阳光地带”,来日可期。但需要警惕的是,将会有一大批城市面临收缩的危险。


南北城市的满血复活程度不同,势必影响到最后的经济成果。北方城市不仅仅需要以更放开的心态促进复工,更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拥抱新产业,拥抱新技术,拥抱人才。


TOP40城市满血指数及其排名



本期TOP10城市满血指数变化趋势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把脉疫后中国经济走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服务复工复产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节后复工复产对各城市疫情传播风险的评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