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2020年区域协同发展走向何方
导读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本文字数:6349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中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一、发改委详解今年如何促进区域协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在5月24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今年的工作看,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区域的发展也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要求我们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的战略,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动力源,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丛亮称,重点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到全国的比重达到44%,这三大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源的引领作用。”
一是着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制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雄安新区的重大项目建设,尽快拉开建设的框架,给北京城市副中心“量身定制”高质量发展的政策。
二是稳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坚持“一国两制”、依法办事,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稳妥推进规则的衔接和贯通,特别是港澳和内地的规则贯通,不断提升大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尽快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上海自由贸易区新片区等重点区域抓出成效。
第二,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要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大中央资金对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支持力度,共同完善共抓大保护的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先进的制造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抓紧编制和报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形成“1+N+X”的规划政策体系,即一个总的规划、N个相应的局部或专项规划,再加上X的政策体系,实施一批重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第三,努力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
重点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打造陕西等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由于“一带一路”建设,包括中欧班列的开通,西部很多地区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加快补齐西部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二是深入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东北的全面振兴重点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面向东北亚的开放合作平台。三是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组织实施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这是国务院下发的文件,因为湖北受疫情影响最严重,所以要专门出台文件支持它的发展。同时要出台并推动实施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四是继续支持东部率先发展。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出台发展海洋经济和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政策措施。
第四,充分发挥功能平台的引领作用。
建立完善国家级新区的“1+N”政策,实施重点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及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国家级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加快发展。
二、代表委员们建言如何打造
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 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根和魂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六年间,正在深刻改变区域发展版图,如何持续向纵深推进?资源整合、产业重构、优势互补……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根和魂,是大家的一个深刻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张水波说,一体化是有黏度的,是一个有机体。它本质上是一次深度的结构性调整,必然也要依靠深化改革创新才能完成,通过创新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这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在空间上的“腾转挪移”,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而是要在协同发展中实现更新换代,不断提升发展的效益和水平。他指出,协同发展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总要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就给三地出了一道“附加题”。以复工复产为例,看似一个工厂的复工,实则牵动着一整条产业链,交通、人员、企业、信息等都在“一盘棋”上,老路子、老办法统统失效,为此三地通过协调推进、信息互通、精准施策,把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纳入京津冀协同工作机制,合力推动落实,化“两难”为“双胜”。疫情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一个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对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何等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说,在健全协同发展机制方面,新区要深化与北京重点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加强与中科院、北京大学等创新资源对接,加快推动清华电子信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要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率先开展税收收入分享试点,同时实行三地档案互存、内容互认、见照发照、见证发证。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司马红建议,发挥财政政策关键性作用,逐步把专项性财政政策过渡到无差别转移支付性财政政策。人才建设方面,建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合作发展机制,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在区域合理调控人口规模、制定和引导功能区发展、建立区域共同基金、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强化国家统筹协调和支持等方面形成区域联合体。同时,要加快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京津冀地区人才户籍管理,确定产业人口转移、人才一体化的政策目标和路线图。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建议,下一步应抓住新基建带来的重要机遇,在提升三地交通出行服务上着重发力。一方面在出行规划上,应突破既有的单一交通工具导航模式,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室内精准定位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进行跨网络、跨模式、跨平台的综合交通智能出行规划,真正实现“门对门”的高效、绿色、安全出行。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出行品质。人在旅途中不仅是位置的移动,更是一种感官的综合体验。应在京津冀范围的交通路网上为基于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多人互动娱乐产品提供应用场景,创建新消费模式,为旅客带来便捷、愉悦的出行体验。
(二)三地代表委员共话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政策建议:解决横向打通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二三四”(即一个国家、两个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特征,涉及在两种法系、三种不同法律制度下开展府际合作,法律冲突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建议,有必要尽快由中央政府制定统一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应抓住几个重点:
一是明晰立法体例。建议可先由国务院制定出台行政法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待条件成熟后,再由全国人大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法》。
二是明确立法模式。国务院制定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应主要适用于广东省珠三角9座城市,香港、澳门的立法机关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认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从而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促进条例》可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适用。
三是明确机构设置。应当设立大湾区经济发展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大湾区经济发展工作,协调解决大湾区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四是成立专门的财政发展基金。由中央政府、广东省政府按每年财政收入的固定比例拨付,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可视财政收入情况酌情拨付,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财税体制也倍受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澳门会计专业联合会理事长容永恩建议,澳门与横琴建立新的财税体制机制。
第一,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营造与澳门趋同的税负环境。在合作区深化落实“澳人澳税”政策,并实施“澳企澳税”政策,即按照澳门的税制和税率征税,实施“低税率、简税制”,有效降低合作区内的企业和居民的税负水平,实现税负环境与澳门趋同。
第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税收由澳珠共享。粤澳深度合作区产生的地方税收,在用于合作区开发建设及相关开支后的盈余部分,可考虑由澳门与珠海协商分成。
第三,建议合作区建立澳门审批登记注册、横琴备案的市场准入制度。到合作区投资发展的企业,由澳门特区政府有关管理办法进行审批、登记、注册,而于横琴只需进行备案。
第四,建议粤澳深度合作区实施无关税政策。粤澳深度合作区参照国际贸易自由港政策,不征关税,内地旅客在合作区购物带回内地,按国家现行有关境外购物政策监管,即参照现行内地旅客到澳门及境外购物管理办法监管。
2.金融科技:促进自由流通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联副主席陈勇表示,目前大湾区居民在数字生活圈的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卡脖子”现象,港澳居民在内地出行、办事和消费上存在不便,广东省内9城也同样存在“堵点”,有不少毛细血管需要打通。对此,陈勇建议:
第一,在大湾区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实现跨城市、跨交通工具的“一码通行”,方便粤港澳居民出行;并逐步拓展到消费、医疗等各领域,实现“路通、码通、支付通、物流通,促进粤港澳城市公共服务要素的自由、高效,提升湾区居民数字的获得感。
第二,优化个人购买跨境电商自用物品通关流程,满足港澳居民日益增长的电商消费需求。
第三,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港澳与内地食品追溯制度,提升大湾区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除了数字科技带来的便利,金融的自有流动与兑换同样重要。澳门正在建设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债券交易市场,以及在研究设立证券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的可行性。澳门未来有条件成为继香港之后,中国的第二个离岸金融中心,并拥有结构较为完整的金融市场。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会长萧志伟建议中央批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金融管理创新先行先试,建议包括:
第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内跨境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建议批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澳门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和兑换,将为横琴深度合作区营造国际金融环境。
第二,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澳门之间建立“单一通行证”金融管理制度。按照澳门金融监管制度,经澳门金融监管部门认可或授权的合资格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可在深度合作区开展业务,只需在内地金融监管部门报备。
第三,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构建金融电子围网系统,有效保障反洗黑钱以及资本的运用安全。
3.“软实力”提升:三地更加紧密合作
2019年11月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公布8项便利港人及1项推动创科新措施,部分层面上与内地居民看齐。不过,在专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目前仍未全面开放,其中包括医生、律师、金融策划师等专业资格仍然受到限制,对促进湾区的人才交流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在推动人才流动方面把9个城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人才优势“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互补长短,带动区域发展。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禹洲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龙安给出具体措施建议:
第一,香港具备国际人才,而且众多专业资格人才获国际认证,可考虑放宽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专业人才于9个城市的执业资格,借鉴欧盟做法,于大湾区内订立统一标准,推动专业资格的互认,在大湾区逐步打通信息流和人流,实现人才在区内自由流动。
第二,各口岸可试行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出入境便利化改革,向设立总部于大湾区内9个城市和2个特区的高管、科研人员和特聘人才开启通关绿色通道,便利他们乘车辆进出内地口岸,缩短过关时间。
第三,住屋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之一,建议可酌情放宽港人于大湾区内购置一手物业或二手物业,并放宽港人于内地第二套物业按揭的条件。共有房屋亦应放宽申请条件,例如取消年龄的限制等等。
除了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大湾区一体化的品牌塑造的“组合拳”或许能发挥更大作用。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建议,加强“软开发”,打造区域型世界旅游目的地。
第一,建议在现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框架下制定一份“中国湾区”区域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纲要,通过它来完成一系列制度安排。
第二,建议尽快建立一个“中国湾区”区域旅游品牌体系,进行统一的全球推广。
第三,挖掘湾区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有体系地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尽快启动粤菜申遗工作,把粤菜申报世界非遗作为一个重要抓手。
(三)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四个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今年两会现场,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代表委员热议长三角一体化,纷纷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一:世界级
在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看来,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要有一个全球性的、处在即将进入成长期的,并且能够不断扩大升级的市场或行业存在。而且,要拥有核心技术、市场等先导性要素的若干个骨干企业在同一地域,还需要该地域具有较高的要素能级。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黄政仁说,核心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是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必备特质,而创新离不开人才。长三角要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要凝聚高能级的创新力量,关键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包括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
关键词二:集群化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成中认为,龙头企业的跨区域布局与整个长三角要素资源的流动以及产业链延伸融合、产业布局优化密切相关。他建议,鼓励长三角地区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跨区域兼并重组,建立总部—基地等多种方式,实施一批区域产业合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现科研、生产、营销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在全国政协委员、富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建沂眼里,世界级产业集群往往依托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作而形成,长三角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生长的沃土。他建议,要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和完善产业布局,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有序竞争、差异化”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关键词三:协同化
全国人大代表、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介绍,绍兴正积极抢抓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黄金窗口期,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聚焦头部企业深化精准招商,高举高打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和长三角“芯”高地,努力为解决“缺芯少魂”问题作出绍兴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建议,长三角一体化要有一张产业链“地图”,不仅要考虑省内产业链分布,眼光更要放至长三角范围,将各地区的企业整合在一条产业链上,集各地之所长,分工互补,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城银清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崔瑜建议,推进长三角支付清算一体化。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协调地方金融机构组成一体化领导小组,优先围绕一些重点争取短时间内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效。同时,整合金融基础设施,推动长三角支付清算业务同城化,充分发挥协同能力。
关键词四:示范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张兆安建议,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纳入自贸区范围。他希望把自贸区的一些政策延伸到示范区,尤其要扩大绿色服务贸易开放,如外资独立办学、办医,以及免税商品、开征环境税、发行绿色债券试点等,成为推动全国绿色开放的创新基地。
本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ID:planning_org)综合整理自中国新闻网、天津市委网信办、数字经济发布、中国经济导报、人民邮电报、新京报等
两会聚焦
两会期间,中国城市规划(微信号:planning_org)公众号特推出【两会聚焦】专题,进入公众号,点击底部中央“两会聚焦”菜单栏(如图1),即可进入并查看专题(如图2),了解更多资讯。
图1
图2
扫码进入“两会聚焦”专题
👇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聚焦两会 | 关于“健康城市”规划建设,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两会 | 老旧小区改造难题如何破解?两会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十四五”区域发展四大战略方向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