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经典 | 孙施文:田园城市思想的百年传承
导读
9月17日下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承办的 “品味经典”栏目在线上成功举办。会上,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孙施文教授带大家品读《明日的田园城市》,细数田园城市的百年传承。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在英国再版6次,每一次再版都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可以说是城市规划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史上经典之作。
本文字数:12674字
阅读时间:39分钟
品味经典
“品味经典”是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书香规划”板块下的栏目之一。“书香规划”是学会为了促进规划行业内的阅读、学习氛围,而推出的系列活动,该活动包括了“品味经典”和“方圆阁鉴书”两个栏目,“品味经典”是从规划行业的经典著作入手,由学会邀请知名的学者进行讲解和阐述,“方圆阁鉴书”则是以学会的书房——方圆阁,的藏书为依托,为大家推荐与行业息息相关的好书。9月23日会有一场“方圆阁鉴书”。“品味经典”栏目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希望通过大师对学术经典的解读,为大家带来具有深度的知识盛宴,让大家享受阅读的乐趣,体会知识的价值。
介绍完栏目后,石楠秘书长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多读书,少玩手机,读书对人生有益,玩手机对眼睛有害。第二,大家共建方圆阁,希望方圆阁能够成为网红的打卡地,大家都能来读书。
品味经典
以下为报告全文。
孙施文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
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我想把城市规划本身的发展给大家做一个报告。主体内容是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五年级的一门课,城市规划思想史十五堂课中的一堂。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到,霍华德最早设想的书第一个封面原来要做的是万能钥匙,第一版出来的书就是这个,我在博物馆里拍到的,1902年版把名称改成了《明日的田园城市》,这个版本的封面当初作者邀请了一个画家给他画的,后来还作为田园城市协会《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杂志的封面,在英国的语境下,“城市规划”从一本书,到田园城市的运动,到城市规划,形成了发展的脉络。2010年剑桥出版社把它作为经典进行了重印,是英文版最新的版本,内容完全恢复到了1898年最初的一版,在我们的版本里会有些内容的差异。
田园城市出版以后,不仅在英国,在全世界十年多的时间里出了很多的版本,各种语言的译本,很典型的德语的、法语的、俄罗斯语的、日语的。2010年有很多语言版本把田园城市理论通过翻译的方式广泛地传播。在中文语境下,对于田园城市的介绍很早,1908年的报纸上就已经开始出现对田园城市的介绍,有的只是提及,有的是说它的某些功能、作用等等。浙江大学的傅舒兰教授找了当时的报刊,提供给我很多的信息,非常感谢傅教授的工作。尽管只是一小块,但报纸本身的传播是连载的,连续几天或者隔一段时间记载下去。
20世纪最早的十年里有很多内容,比如说《平民住宅》报纸上,第二部分提到了用田园城市的方式解决或者提供平民的住宅,跟英国语境非常接近,英国城市规划一直到现在,对住宅本身的关注或者居住问题本身在城市规划里的地位非常看重。对于田园城市介绍得比较完整的是1917年的这本杂志,中国城市规划的传播,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过程当中,一方面通过大学本身,比如1927年我们就开始有正式的规划教材,20年代初期就有相关学科内容,同时有大量的报刊宣传、扩散对城市规划本身的内容和要求等等,这是从媒体报刊角度很早就开始介绍田园城市。
正式出版物是2000年商务印书馆第一版,后来放入到世界名著里面,1998年英国由Peter Hall领衔出了一本书叫《社会城市》,就是纪念《田园城市》出版100年的活动,出了这本书由同济的黄毅老师翻译成中文,建工出版社出版。2003年Peter Hall领衔,带领几位专家对1898年最早的版本进行补充,包括有影印和复印的部分,还有重新写的部分,还有一些批注注解,同时也有一些评述等等,这个版本就是秘书长讲的建工出版社出版的,也是非常好的。当中有很多跟田园城市相关联的一系列的文献,今天主要不是讲文献版本传承的,更多的是谈它的内容,田园城市本身的思想。
Part.1
回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很多规划原理的书都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有些介绍,都是把它的结论和最终结果做一个非常简要的描述或者是阐释了它的内容。回到霍华德本身,图是各本书里经常会用到的,最主要的就是这三张图,对它会有些阐释,有些片面,有些局部,而且给很多人留下印象。回到这本书,看它的目录,金经元老先生他们翻译的,三张图的出现就在第一章里,作者序言里讲的主要是当前的问题,当时工业城市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1909年金经元先生商务印书馆那一版书里根据1946年版和1985年版进行翻译,他把1902年版以后删除掉的,后来又补充进去了,当中主要讲到的就是这个方案本身,后面大部分内容都是阐释这座城市是可以建设的,可以运营的,是能够完全运营下去的。
针对理论本身的来源是什么,霍华德根据什么样的东西组合成了这个方案,解释方案本身以及方案如果实施,可能需要遵循的路线,同时对很多有可能质疑这座城市合理不合理,能不能建设,他做了一些回应。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如果把田园城市放到伦敦的背景下,伦敦会怎么样,或者说应该怎样把伦敦做成田园城市的格局,所以整本书里更多的内容不是讲三张图方案本身,更多的是说这个城市能不能运行,城市能不能改变伦敦的状况,解决伦敦工业城市所存在的一系列城市问题,从书本身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
1
不再误读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正因为这几张图往往给我们留下误读,不仅仅是中国的读者,西方读者也一样有很多的误读,有四个方面。
01
“田园城市”不是确定的城市形态
田园城市本身不是确定的城市形态。我们往往受图纸本身的影响,认为这是固定的模式,其实不是什么形态的模式,而是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在里面。霍华德自己在书上很明确地说这只是一种示意,以后会有很大的改变,而且提到了这里所组成的每个城镇其实都不一样,都是彼此不同的。在霍华德的指导下,在他自己参与的规划里其实都没有出现原型,出现中心和边缘之间的组织关系,组织方式其实完全不同,这种形态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如果读者愿意,可以成为留待规划的空白。
02
“田园城市”思想不是只建小城市
很多人认为这个城市就是小规模的小城市,一个城市3万或者5万人。霍华德本身的意愿其实并不在于建小城市,第一版讲得很清楚,所谓的田园城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称,早期的版本里并没有,到第二版改成了田园城市,Peter Hall的书里特别强调,霍华德其实真正要建的是社会城市,社会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城市群。按照霍华德自己的说法,居民生活在一个个的小镇里,这些小镇共同组成了宏大而无比美丽的城市,也就是大城市,尤其是几十万人共同的城市。如果仔细看图,这里有很多标注,比例尺,这之间也就是两英里左右的距离,这样一个城市组群。当然我不知道是因为画图比例关系还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现有和以后一系列发展结合在一起。
3万人左右的小城镇其实就是日常生活组合起来的,霍华德在田园城市这本书里还讲到了骑着马车或者通过铁路,可以非常方便地到另外一个小镇,到中心城市,其实讲的就是一个一个小城镇的组合。有机疏散理论里讲的围绕日常生活组成一个板块,把原来密实的大城市逐步分解成多个日常生活的组团组合成的城市,非常相似。而霍华德最后一章里所描述的大伦敦分解形成的格局,其实跟有机疏散非常接近,整个发展的过程,先建一个样板,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再建另外一个样板,逐步把大城市里的人吸引到外围,疏解到里面,再重新组织,其实这个描述跟有机疏散理论非常相似。
同样,与当代TOD的模式结合在一起思考,也非常相似,只是形式和形态不同。霍华德田园城市不是讲形态的,形态跟TOD的模式不太一样,交通条件也发生了改变,现在更多讲的是铁路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以客流为主,放在城市中心;而在霍华德田园城市里铁路能串起来,在城市边缘,那时候的铁路运输在用煤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的污染。这之间其实有很多串联的思想,它们非常接近,但不仅仅只是建小城市的概念。
03
“田园城市”不是低密度的城市
讲到田园城市,不仅是中国,在西方也一样,这张柯布西耶画的图非常著名,说的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后来说花园城市,在中文当中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之前市长所说的园林城市,讲的其实都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在名词的影响下有人认为它就是低密度的城市,每家有花园,实际上并不是。如果把霍华德书里的内容转换一下,将他用的英亩换算一下,整个城市里用地1000英亩,整个田园城市的人口32000人,书里专门讲到了2000人住在外围农业地区,其中农业地区也不完全是农业,这边有农业学校,有工业学校,有康养院等等,按照现在的说法也是城市建设用地,如果把人口去掉,在城市当中3万人,换算一下得到的结果就是每平方公里有7000多人,将近7500人,人均城市用地135平方米。
中国大部分的城市放到大城市里,城市建设人均用地其实差不多也就是这个规模,更何况里面有中心绿地,中央公园,有宏大的走廊等等,在这种条件下城市建设当中城市用地本身和城市功能用地密度、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Peter Hall在社会城市那本书里有讲到,跟霍华德当年伦敦的密度差不多,甚至更高,田园城市本身并不是低密度的城市,不是小城市。
04
“田园城市”思想不只是为了城市
同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为了城市,而是通过城市的重组、人口的重新分布带动整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发展。田园城市有更高的境界,他希望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变化。这里有很多的说法,美丽的城镇群以及城市和乡村健康生活的因素能组合起来,为整个社会和公民共同提供。“三磁铁”在第一版里出现以后第二版被拿掉了,不要那么激进。城市和乡村各有优缺点。乡村有美丽的田园风光等,同时也缺少社会性,这是田园城市所要做的事,它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当一个人身处其中会被某一点所吸引。他所说的可以运用到大伦敦去,就是因为大家都会喜欢这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要按照他的这套逻辑来建设他认为的田园城市。
对于田园城市本身的认识,不仅仅是为了城市,而是为了整个国土平衡发展。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有一个电影,刘易斯芒夫德编导的,也是他策划写的说明词,《The City》,2008、200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拿到了版权,又重新制作了DVD。这个电影其实就是阐释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里面基本的结构是过去的生活状态,现在怎么样,将来应该怎么样,这部电影也非常有意思,大概40多分钟,大家可以看看,芒夫德用电影的方式很好地表达了田园城市本身的出发点和想法,电影的受众比这本书的受众更多。
2
“田园城市”思想的核心
刚才讲了四个不是,那到底田园城市在讲什么呢?这是我的总结。我觉得应该是对的,大家可以争论。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的思想涉及到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在区域(国家)范围里的有序分布。
二是我们要把城乡的优点整合在一起,探讨城市发展的模式。
三是城市美好环境,这里包括对生产、生活环境的追求。
四是城市管理和经营的多样化。
Part.2
田园城市的实践
从田园城市(田园郊区)-卫星城-新城
我们讲现代城市规划霍华德田园城市百年传承,其实就是在这四个方面不断地发展延续,从霍华德本身是怎么说的,后面又有哪些发展的角度做进一步的阐释。
在阐释之前先插入一段,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实践,在20世纪从田园城市、田园郊区到卫星城到新城,被认为是田园城市理论思想本身最直接的运用,这当中其实就有很多变化。田园城市提出以后,霍华德联合了一些企业家组成了田园城市协会,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Letchworth,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里面有三张霍华德自己画的或者他的修改稿,Letchworth是第一座田园城市,第二座是1920年开始建设的Welwyn。田园城市的建设非常缓慢,在这当中大量以田园城市名义出现的,实际上就是田园郊区,形态的组织方式非常相象,通过买地进行居住,肯定是为中产阶级或者中上阶级服务的,而且买了地建设的肯定是低密度的。大家对于田园城市低密度的来源更多的是来自于这些实践,更多的是来自于田园郊区、低密度的城市。确实在Letchworth和Welwyn当中都是低密度社区,但这不是霍华德本身的出发点。
对于田园城市的实现,恩维后来担任英国卫生部总规划师,对伦敦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划设想,1922、1923年伦敦郡的规划,也就是当时的区域规划,他提出卫星城理论,卫星城本身是针对霍华德提出来的田园城市,类似于恒星周边有一系列的卫星,跟田园郊区完全不同,田园郊区其实违背了霍华德田园城市基本的理念和思想,像卫星一样在外围离开一段距离,而不是城市的蔓延。
1924年阿姆斯特丹规划师大会专门讨论了卫星城,并且给了它定义,他提出针对伦敦本身应该怎么建卫星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发展,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伦敦郡的规划,后来扩展到大伦敦规划,扩展到伦敦郡以外的地区,考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现在非常有名的绿带,中心城区,绿带地区,外围建设开始叫卫星城,通常称之为新城,第一代卫星城或者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更多的像哈罗新城,第三代是米尔德凯恩斯,又不断地演进与发展,在阿布科隆比的大伦敦规划里更希望把中心城市的发展框定在1939年建成区的范围以内,在外围建设绿带,绿带宽度都很大,外面建设卫星城,而卫星城发展、人口产业的来源都是从限制伦敦本身的人口和产业,在伦敦里开办企业就必须要有许可执照,而这些基本上是不发的,因此大量的工业需要迁移,城市里的企业和人口都要往外迁。
后来发现完全不一样了,同时1920年代美国大西洋的彼岸出现了浪潮,1927年纽约区域规划,刘易斯芒夫德主导的,还有建筑师共同参加的区域规划委员会,他们在新泽西建立一系列的规划,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罗斯福总统新政时期建设了三座新城,基本上就是以建筑模式进行的,卫星城框架下早期新城的开发模式,田园城市、田园郊区到卫星城和新城的发展,三种类型的城区都不一样,尽管他们都说是田园城市理论或者田园城市思想直接的实践,从它的概念和建设目的、建设方式和发展的动力等都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田园城市既是一个城市群,也单指城市群里的每一个城市。本身是其中的一个城市,而整个是一个社会城市。
田园城市的目的就是重新组织城市,城市不再是原来的模式,建设方式是通过民间的力量,集资成立股份公司,每个人都是股东,买地进行建设,自治管理、半市政的管理,通过限定城市规模吸引更多的人进来,超出3万人以后必须建新的城市,一点一点扩展起来形成城市群,这是它发展的动力。对于卫星城来讲更多的是疏解城市,在大城市周边,围绕着大城市建设功能单一的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某一个功能。二次大战刚结束以后,50年代建了很多单一功能城市,如科学城、机械城、卧城等。
在英国建了大量卧城,就业在大城市里,住在外面的卫星城里,它的建设往往是由中心城市出资进行建设,逐步形成规模,中心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搬迁到了外面,它的功能和发展靠的是中心城市功能外溢实现。英国的《新城法》是1949年提出的,在一块空地上通过把农用地转换成新的城市,通过规划建设起来。当时大城市吸引很多人到农业地区、外围地区,导致大城市问题,城市里的成本高、生活困难、交通存在问题等。外面相对有比较好的环境,进大城市的人在外围通过新城建设截流下来,他称之为反磁力系统。他的建设往往都是靠着城市上一级的政府,通过国家的《新城法》方式把它建立起来,形成了新城的建设,把前面的卫星城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形成地区性的中心。看上去都是田园城市理论本身的实践,但是内涵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在很多语境中,他们在谈到具体城市的时候用的名词不会解释,但含义完全一样,我们看英文文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新城的含义和卫星城是不一样的。
Part.3
田园城市思想的延续与拓展
回过头来看田园城市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本身的发展,也可以看成是田园城市理论思想本身的延续和扩展,对四个方面做简要的历史发展的描述。
1
第一,人口在区域(国家)范围里的有序分布。
讲到田园城市理论来源的时候,提到经济学家维克范尔德和马希尔的人口有组织迁移运动,提供了非常好的佐证和理论来源,人口迁移实际是可以组织的,在当时条件下的大城市,尤其是工业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产生了很多的城市问题,农村地区开始衰败,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里。
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讲带来一个很大的话题,就是后来区域规划的发展,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英国1909年的《城乡规划法》启用之初,1910年后期有一个乡村运动,即所谓的保卫乡村,保卫农村地区让人口能有组织地迁移到已经衰败和衰落的农村、乡村地区,这是它很重要的目的,组合的方式是希望让大家更加自然健康地生活,重新分布人口。
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讲带来一个很大的话题,就是后来区域规划的发展。区域规划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人口和产业,产业和人口本身是相辅相成的,早期霍华德Welwyn卫星城发展,包括在大伦敦的区域规划,在美国,芒夫德等一批人在盖蒂斯的思想影响下,纽约最早的区域规划围绕着大城市,纽约、伦敦周边怎么解决大城市的问题,疏解人口,安排他们的居住,由居住带来交通问题,这是早期区域规划非常重要的类型。第二个类型跟美国新政时期的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有关。这是早期的两种主要类型,大伦敦规划把这些做了统和。50年代开始进入了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的重要发展时期,区域研究进入高潮,区域规划逐步开始启动,尤其是在欧洲大陆国家,区域规划开始逐步地形成,成为国家制度和国家规划的类型,而被广泛推行。在美国、英国60年代以后,包括欧洲在环境运动下区域规划本身在不断地发展,海岸线规划和国土规划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
新自由主义以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的内容,欧洲的空间规划、大城市的战略规划、区域规划等,融合了更多的内容以考虑更大区域范围,包括从全国区域到市域等等不同层次。从区域本身的研究序列来讲,实际上是从单个城市出发的,大城市周边扩展到更大的区域,空间和内容都在扩展,从简单的人口居住问题和交通问题扩展到经济的问题,后来还有社会和环境的问题,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讲公平和协调的问题。欧洲空间规划很重要的主题一个是可持续发展,一个是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本身也是霍华德当时为了人口均衡,在国土上应该相对均衡的分布,而不是形成大城市高度集聚,其他地区都是衰败的,人口密度非常低。田园城市思想提到的城市发展模式,希望能结合城市和乡村的优点,同时不产生城市和乡村的缺点,从而形成没有贫民窟、没有烟尘的城市群,这是它非常重要的内涵和内容,最近我们在国内的文献里经常讲到城市和乡村必须结合在一起进行。
2
城乡的优点应予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发展模式
关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有各种各样的探讨,尤其是在早期20世纪的上半叶有很多的模式提出来,这些模式跟田园城市理论一样,不是单一的空间形态和城市形式表达的方式,更多考虑来龙去脉,聚焦它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策略角度,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和结论。同时不同城市发展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更多是从形态、形式上确定未来城市空间的结构,而当今更多是通过对某一个要素的组织探讨城市发展模式。比如说现在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TOD模式,讲得更多的是某一个要素所带动的城市空间和城市发展的改变,而不是形态化的描述。
比如说有机疏散理论,在当时的语境下其实很重要的一点是城市跟乡村之间能共同拥有各自的优点,能很方便。为什么现行城市单侧当中是一条铁路,两边各500米,形成1公里,非常方便地可以到农业农村地区,当年的概念当中乡村是优美的,城市是罪恶的。
除了卫星城模式之外,柯布西耶所建立的高层高密度300万人,比较一下3万人和300万人,这样一种城市的模式,柯布西耶自己说的1925年巴黎改建的规划不是要把巴黎建成这样,而是说巴黎也可以这么做,这样的结果是非常高的密度,城市的问题,如卫生、环境的问题都可以解决,跟密度和城市规模没有关系,他批判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一个小城市其实没用的,需要这样一种改造才有可能进行,探讨的是可能性,当然大家都批判他把巴黎推平了建成高层浓密的城市,其实也不是,城市没有办法组合高层办公,这是多层公寓式的住宅,外围完全不一样,除非做成圆形的,围绕着这个组织,否则这个城市怎么会有这样的可能性呢?不是结论本身,而是要探讨怎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什么,这对于我们学习来讲更有用,而不是照搬照套某一个理论本身,尤其是它的结果。
新城建设在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上,在西方城市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对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也非常重要,因为它把来自于社会改革的脉络,也就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这条线和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雅典宪章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运动,也就是建筑学背景的这条线组合在了一起。最早新城的来源就是从田园城市演化过来的,卫星城的建设最早采用了现代建筑运动的一套原则建设起来,大家觉得挺不错,也是很好的城市,跟过去城市完全不一样,能够实现功能的平衡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现代建筑运动之前是很零星的有一些建设,二次大战结束以后被广为普及,普及的原因跟新城的建设有关,只能在新城里建设,40年代后期,50年代开始,推广到城市里,也就是城市更新,这当中新城建设起到了把两个运动和脉络结合在一起的转换点的作用。这对中国城市规划影响非常大,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读书的时候所学到的规划原理其实就是新城规划的原理,它把这两个组合在一起,比如我们经常讲整个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结构的清晰,功能配置的问题以及内部组织、居住区的组织等等,基本上都是经过新城运动改造过的,我们没有回溯到田园城市那个时候怎么样,英国早期的规划怎么样,欧洲的早期规划怎么样,都没有回溯过,就是从新城开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看的书、做的案例大多是讲的新城,后来城市规划一直在新城的脉络线下不断地发展,甚至我们做城市内部、城市更新、城市改造等等都运用到新城改造的城市规划的原理,所以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影响非常巨大。
在此基础上,这些年还有很多的讨论。以TOD为代表的,从伦敦到东海岸泰晤士河的河口地区,整个规划被Peter Hall称之为可持续发展的样板,还有英国建筑师们在做的低碳、零碳,零废物的城市,当然一直在建设当中,原来说2016年可以建成,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看到,能不能实现零碳、零废物,他们不断地探索,从某一个角度和方面不断地探讨城市应该怎么发展,怎么组合,未来城市发展的模式应该怎么更好的组合某些因素和元素,在某一方面推进节能减排等等方面。
3
对城市美好环境的追求
霍华德思想更多的是讲对城市美好环境的追求,总结成三个层面,一是超城市层面,由农业用地(绿带)所围绕。二是城市层面,把乡村的优美引入到城市里,城市里有大量的公园空间,三是城市内部层面,居住区里的组织。英国英格兰地区各个城市,现在国家批准的结构规划,外围的绿带占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的15%左右的土地,乡村引入城市的过程当中,包括在霍华德田园城市里有中央公园,包括他的传记也提到了他当时从美国回到英国以后写的这本书,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和芝加哥1983年的世博会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俞孔坚老师翻译的中央公园的设计师写的《美国的文明化》,里面讲到了乡村的优美和城市的罪恶,在那个年代大量的文献讲的是道德,其实就是要把乡村的优美放到城市里,英国当时有很多城市景观如画的空间布局等等,霍华德受这方面的影响很大,城市里引入了大量的开放空间,一直到现在我们在规划里仍然在用。
2003年大伦敦的规划,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伦敦空间发展战略,在这当中有开放空间的保留,尽管伦敦的人口在增长,就业岗位在增加,但是绿带不能破坏,城区里已有的战略性公共绿地和河道都应该很好的保留。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有很多的公园,同时也有很多具体公园的做法,比如说楔形绿地,鹿特丹最早开始探讨的城市绿地的做法。
居住区,这张图是霍华德手稿档案拿到的,没有公开在书里出现过,里面有很多的分析,包括经济上、用地上的分析,当中有大量居住区,他讲城市里1/6怎么组织,形成这样的内容,同时除了中央公园之外,中间有一条宏伟的林荫大道,住宅用地其实是非常小的,所以密度很高,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公园,实际上在居住用地里有些小的公园,游戏场、花园等等,同时也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英国学者经常会拿来说的邻里单位最早的来源其实就是这样的。在霍华德田园城市里所出现的,中心就是学校,整个城市居住区的组织成六片,如果把3万人口分配一下,六片以后也就5000人,规模跟这个差不多,1/4英里,跟邻里单位差不多。其中有很多的描述,尺寸、住宅应该怎么做。
邻里单位里的半径也是1/4英里,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500-800米的范围里有学校,教堂、学校、社区中心、商业在外围,包括纽约区域规划当中提出来的在新泽西州建的近端式的布局方式,当然也出现了居住区布局里的大街区或者叫超级街区,交通在外围,里面有大量的组织,人可以到每家每户,都是独立式的住宅,车也可以到每家每户,整个组织就是人和车完全分离的方式。过去经常讲小区里要做到通而不畅,就是从邻里单位里来的,现在的交通条件下,汽车发展改变了所谓传统邻里组织方式,改变了邻里的模式,提出了新的模式,可以满足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够生活便利,我们在规划里不断地探讨,如何更好的创造现实中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
4
城市建设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早期规划,Peter Hall在明日城市讲规划史这本书里第一版很少讲到无政府主义,第三版以后做了很大的改动,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很重要的内容,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整个运作就是无政府主义,不是靠政府,而是靠社会自治,建成合作的团体,成立协会和委员会,由股份公司进行运作,委员会进行决策,委员会可以管理自己的地盘。后来从卫星城和新城开始由政府进行建设,由政府进行管理,形成了很大的转变,早期的规划其实是无政府影响下所形成的,而后来成为了政府治理的重要手段,在现在治理的语境下更多的是怎么组合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相互之间的关系。
霍华德本身也有一个转变,从早期的Letchworth和Welwyn的建设方式。这个报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田园城市的发展,建设一系列的新城,当时新城名词出现最早的,出现了这个团体,霍华德1928年参加了这个团体,并且在报告上签了字,三个月以后他就去世了,这个报告里提出来战后田园城市建设非常缓慢,成效很低,1903年开始建的,Letchworth 1920年开始建的,Welwyn成效非常少,尽管建成了,但是影响不大,战后解决住宅问题和居住问题更广泛地推进田园城市建设,他提出新城应该由政府进行建设,只有靠政府的力量才有可能不断地推进,对卫星城和新城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没有多久就进入了非常紧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英国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建成的一系列的新城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一大片等几个地方,这些地区都是围绕着大城市发展起来的。
从经营方式上可以看到发生了一些变化。19世纪中叶之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如果有公共事业就靠着慈善家在里面做,主要是市场运作,1840年代英国《公共卫生法》和巴黎1950年代开始的豪斯曼的巴黎改造,这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城市、管理城市要素的起点,为什么把《公共卫生法》和豪斯曼改建巴黎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起点,原因就在这里,有了政府干预才有了后面不断地发展,逐步演变成规划政府管控社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19世纪无政府主义,社会合作。无政府主义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本身是合作的,即使没有政府,通过合作也是能解决问题的,霍华德在Letchworth建成以后,英国的首相、箫伯纳等社会名流都会去,包括在田园城市的协会当中也有很多的企业家,当时有大量的人站在面对解决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角度,共同来做这件事。
30年代以后政府的干预逐步普遍化,二次大战以后更明显,宣示了政府管控是非常有效的,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二战以后针对希特勒的战争国家提出建福利国家,很多福利的措施最早也是从德国开始的,二次大战希特勒其实借用了这样的力量,社会福利被民主国家拿过来用,城市规划成为福利国家政府进行建设和管理的手段,政府的干预越来越普遍。正是在普遍化的情况下出现了公共参与,给市民权利的运动,不仅仅是政府说了算,市民也要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走得极端以后就会出现反面,在自由放任的环境下就出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潮。
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更多的是对政府干预、政府权控、政府过度的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走向了反面,更加依靠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大量的建设,不仅仅是市场,而且是公私协同。
9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三条道路,不是偏左,也不是偏右,在当中,霍华德田园城市里也讲了第三条道路,当然他没有用这个词,他用的不是个人主义的,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两个对我有用的都可以使用,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偏向哪一方面,霍华德田园城市这本书里其实专门讨论了城市怎么组织,怎么运营,怎么管理的内容,而且怎么做,还适应当时语境下的运动,怎么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问题,按照西方的语言来讲就是道德管理的内容。
19世纪大量公司层的出现,一方面是资本家为了对工人管控,在工厂周边建设的,霍华德田园城市也从当中吸取了很多的养分,因为那个时期有大量的罢工,生产厂往外面搬迁,就是现在讲的郊迁化,工厂搬到外面,工人必须跟着工厂走,资本家就在周边,同时资本家对工人进行了全面的管控,过去工人在工厂里工作的时间是受管控的,出去以后就没有了,进入到外围以后只能住在资本家提供的住宅里,确实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居住状况,有很多人说阳光港,它的密度非常低,香港大学的郭彦宏老师讲过,英国规划里经常用的每英亩12户人家,低密度控制的指标其实就来自于这个地方,这里配套的公共设施,图书馆、教堂、学校等等,居住区配套最基本的元素也是从阳光港开始的,当时工人阶级的居住区都是由资本家私人投资进行建设的。
Letchworth发展很有意思,1903年开始建设,到现在仍然很好地在运营,当中当然有很多的变化。1903年到60年代都是以原来的模式,一个委员会进行管理,一个公司进行运作,1962年转移给了这样的公司,按照英国1949年《新城法》成立新城公司的模式进行运营的,政府有一定的补贴,1995年交给了遗产基金,而不是由居民委员会本身组成,但他的资产在不断地发展。一个咖啡馆,对面就是Letchworth的中心,到现在为止大家都在纪念霍华德,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博物馆就在这个位置,当中绿地公园的位置,用的老建筑,最早的一批建筑,Letchworth本身的运营模式其实也在发生改变,不仅仅是来自于土地价值的增长,当然土地现在也在增加,扩大范围。
到了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政府经营,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撒切尔夫人时期,也就是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时期很多大城市都有城市开发公司,属于中央政府,原来地方政府规划管辖权由公司本身进行管理,不再由地方政府管了,圈入到开发公司的用地由这个公司本身运营,公司来管理,公和私合作,新自由主义的模式,包括撒切尔夫人的模式某种角度来讲把地方的规划权收到了中央政府,不是不要规划,而是把地方政府对规划的控制权归到了中央政府,到了中央政府以后对企业进行放开。比如伦敦的东部码头区的改造就是这样的模式,城市开发公司进行经营建设,包括美国旧金山中心区的振兴委员会来做旧城中心的再开发工作,开发过程当中政府提供担保和资助,包括税收的优惠等等,吸引投资,鼓动投资,推动中心城区的改造,PPP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相互合作推进,70年代以后不断发展,对中国当今城市建设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同时期有很多门禁社区,基本上都是私人开发的,一般都是中高收入阶层,形成了城市当中的孤岛或者郊区农业地区、乡村地区的孤岛,跟外界没有任何联系。门禁社区是私人开发的结果,也有很多是非商业性的社区合作的模式,比较典型的广泛被介绍的就是英国查尔斯王子领地,其实就是一个老的社区,通过社区相互之间的沟通,王子基金可以提供资助,调整了用地,把住房进行了生态化改造,比如太阳能、水循环利用,同时增加了社区活动中心,公共空间等等,这当中基本都是以社区合作的模式进行的,也就是公共的社区合作的开发模式,并没有太多外来的资本,就是靠王子基金维持。可持续发展社区的运营和建设很重要,怎么使老旧社区适应当代的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有很多介绍,我们去的时候有很多人在那儿参观,还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学者和政府官员。
整个发展模式从社会合作,经过了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又共融了,同时出现了非商业性社区合作的模式,可以说是一个循环。前面沿着霍华德思想核心的内容来看,一百多年来城市规划在延续和发展田园城市的思想上做了什么,或者说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同时可以看到现代城市规划很多的发展并没有脱离田园城市思想的本身,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前面提到的基本上是围绕着田园城市进行讨论,在霍华德这本书里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田园城市能形成这样的框架,后面的思想是怎么做的,怎么想这个问题的,他的描述非常有意思。中国过去规划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地做到这些方面,值得我们更好地反思,这里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
Part.4
结 语
⽥园城市“⽆疑是经过规划的,因⽽市政管理⽅⾯的各种问题都会包括在⼀个富有远⻅的规划⽅案之中。从各⽅⾯看,最终形成的规划⽅案都不应该,通常也不可能,出⾃⼀个⼈之⼿。⽆疑这项⼯作是许多⼈的智慧结晶——⼯程、建筑、测量、园林和电⽓等⼈员的智慧结晶。但是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重要的是设计和意图应该是统⼀的——那就是城市应该作为⼀个整体来规划,……⼀座城市就像⼀棵花、⼀株树或⼀个动物,它应该在成⻓的每⼀个阶段保持统⼀、和谐、完整。⽽且发展的结果绝不应该损害统⼀,⽽要使之更完美;绝不应该损害和谐,⽽要使之更协调;早期结构上的完整性应该融汇在以后建设的更完整的结构之中”。
⽥园城市思想是现代城市规划第⼀个⽐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不在于里面很多的内容,而在于他的很多思考。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经多次的螺旋型上升(前⾏),但基本的⽅向未发⽣改变。规划是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不断完善,不断向前推进的,是螺旋型的上升。田园城市成为了城市规划专业学科本身的支柱,它仍然是现在思考、解决城市问题的起点,它不是终点,不可能完全按照它的模式,仍然需要从问题出发,解决问题,提出未来的方案。
今天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品味经典”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方圆阁说 | 单霁翔:人居环境的守护与营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方圆阁说 | 伍江:历史街区保护及其有机更新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季倒计时1天!学术盛宴菜单新鲜出炉!总体日程看过来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规划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