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心欣: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实践 | 学术季
导读
9月24日下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任心欣副总工程师在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新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创新与实践”主题论坛上应邀作了题为《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与实践》的主旨报告。
本文字数:2953字
阅读时间:9分钟
任心欣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
任心欣副总工程师作主旨报告
在今年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中,深圳市从北京、上海等同批1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回顾梳理深圳市近年来在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做出的相关工作,有利于明确后海绵试点时期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与方向。
任心欣副总工程师认为,多年的城市化进程累积了大量的城市问题:如削山填谷、水系填埋、土地大面积硬化、水资源过度开采与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等城市化举措导致了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诸多城市问题。应运而生的海绵城市理念旨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 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深圳,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发展速度快,建设强度高,较其他城市更早遇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瓶颈问题,尤其是城市水方面。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圳一直在努力探索。2011-2016年,深圳市城市规划研究院依托水专项低影响开发课题,积累了大量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设计和监测经验,构建了含规划、建设、监测、评估、管理等环节在内的一体化低影响开发应用保障的技术体系,并被住建部纳入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之中。
海绵城市试点前技术支撑体系
自被列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深圳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治水、治城相融合,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优化城市海绵空间格局,形成系统性的治水新模式,旨在描绘“城水空间融合、径流原位净化、洪涝弹性应对、雨水综合利用”的美丽蓝图。重点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全市层面编制完成“市级-区级-重点片区”三级海绵规划,实现海绵规划空间上、层次上的全覆盖。
2、利用海绵规划成果强化生态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蓝线、绿线等空间管控和保护的同时,对深圳市的城市增长边界进行了有效控制,奠定了全市的大生态格局。
3、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成果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及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示范市规划等10余项规划,全面融入现行规划体系,实现了规划的“一以贯之”。
4、修订了《拆除重建类单元更新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等5项城乡规划编制技术规定,使各类规划在编制时能充分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
深圳市海绵城市相关政策、规划
二、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编制经验
1
流域、区域与城市层面:合理划定生态保护范围
海绵城市规划以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格局为基础,明确城市河湖水系、低洼地等天然海绵体的保护范围。通过合理划定城市绿线、蓝线,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等方式,为生态控制线、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本底参考。
海绵城市生态敏感性分析
2
城市建设层面:强化落实到具体建设措施
在海绵城市的用地功能布局中,注重将城市局部低洼地区及内涝高风险地区优先划定为城市限制建设区,或将其规划为公园、绿地、广场等建设区和蓄滞洪区。对于不能满足城市径流控制目标的城市功能分区进行优化布局,通过增加绿地、水体及绿化屋顶等海绵设施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在海绵城市的竖向系统规划中,注重保护区域原来的地形地貌,以高水高排、重力排水为原则进行城市排水分区设计,优化城市易涝区及周边区域的城市竖向布局,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在保障城市排水畅通、不产生内涝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原地滞留和消纳雨水。
海绵城市排水竖向管控
在海绵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绿地对自身及周边区域雨水具有较强的渗、滞、蓄、净功能。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载体,除需保障其发挥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等功能外,还应统筹考虑绿地系统对自身及周边雨水径流的整体控制情况,因地制宜的规划雨水径流路径,实现绿地系统的复合功能。
在海绵城市的道路系统规划中,注重以径流调蓄与削减、径流污染控制为主要目标,在不影响道路功能及排水安全前提下,尽可能使用透水铺装材料,充分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布设海绵设施,充分结合道路坡向,组织与设计径流排放路径。
3
片区(地块)规划方面:注重海绵指标法定化
综合考虑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等影响因素,以总体规划中的海绵城市规划指标和相关内容为依据,进一步分解控制海绵指标至地块,明确各地块指标在用地、水系、给排水、绿地、道路、竖向等专业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需落实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地块海绵指标纳入多规合一平台,结合行政服务改革,在不新增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的情况下,技审分离,统一审查准绳,实现业主诚信实施、政府监管的海绵城市建设全流程管控。
海绵城市指标分解
三、近年来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
的实施情况
基于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引领和支撑,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2016年以来,全市同步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项目达2200余项,包括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不同的项目类型,并已全部纳入智慧海绵管控平台进行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的运行管控。下一步,深圳市将在建设项目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等要求进行推进海绵城市片区达标建设。
深圳智慧海绵管控平台
综合海绵城市试点经验不难看出,深圳市主要通过全面落实源头、过程、系统的全流程规划与建设管控,进而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效能与效果的综合提升。
一方面,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与国土空间保护、修复融合。全市约55%的土地被划为非城市建设用地并予以保护,建立了24个郊野公园,此外,将河道蓝线拓展到310条河流,划定河道蓝线229.60平方公里,融合打造240公里碧道、200个公园,形成了独特的五大滨水产业带。
另一方面,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与治水深度融合。构建良好的城市水系统,需通过综合协调给水、排水、水循环利用等多个环节,将各环节自身存在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纳入考虑与统筹规划范围中,根据不同建设项目特点,针对性地提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系统性地解决城市涉水问题的目标。
深圳河流蝶变
此外,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与老旧城区改造、城中村整治融合。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为导向,更应注重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力争切实解决当下十分急迫的问题。以深圳岗厦1980绿色屋顶项目为例,通过对深圳福田区岗厦村的屋顶进行海绵化改造,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同时,有效提升了老旧城区居民的人居生活环境。
城中村海绵城市建设
有关深圳市后海绵城市试点时期的海绵城市建设,在现有的较为完善的规划设计体系引领下,还需开展更多方位的工作。例如推进海绵城市的立法保障工作,以及深入开展行业和专业的协同;城市规划需从“强度控制”到“先梳山理水再造地营城”转变;给排水设计需从末端向源头、过程、系统转变;园林设计需从景观向景观功能并重转变等。
海绵城市未来展望
最后,任心欣副总工程师提出殷切期望,希望未来各专业都能够共同参与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使我们的城市真正实现人水和谐,让海绵城市建设久久为功。
供稿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新型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创新与实践”专题论坛顺利召开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彭剑:市政工程详细规划方法创新与实践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樊绯:城市运营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