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奚文沁:多元成长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实践 | 学术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规划上海SUPDRI Author 奚文沁

导读

2020年9月23日下午,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重要活动之一“社区生活圈的韧性营造”主题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上海市工程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所所长奚文沁作题为《多元成长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和实践》的主题报告。


本文字数:3715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报告人:奚文沁

上海市工程咨询行业副会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所长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快速城市化、高度老龄化、高流动性、高异质性等带来社区诉求的演变,社会经济发展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多向往,而复杂的城市运行对社区提出多场景应对要求。本次突发疫情则显现出社区在医疗、保健、小区隔离、物资配送等方面的短板。因此,通过构建更丰富全面、便捷实用、精准复合、动态适应的社区生活圈,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规划载体就非常必要。


生活圈概念的提出和实践最早可追溯到1950-1960年代的日本,之后在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不断推进实践。大量实践表明,生活圈关注重点在于契合生活方式的更全面要素配置、更好反映居民生活空间与实际生活行为的高匹配互动关系、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弹性适应关系等方面。


我们团队对于上海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始于2014年,当时配合上海2035总体规划层面生活圈构建策略导向的提出,到全市层面技术导则的出台,再到不同试点实践案例的推进,不断探索对城市生活地区的规划实践。


通过借鉴国际案例和创新研究,形成上海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包括整合各种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居民生活,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分类引导,形成与国际大都市发展相适应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针对上海这一特大型、高密度城市,社区生活圈,应体现如下特点:一是从社区人的需求入手,倡导全年龄段、全生命周期的关怀;二是通过渐进式、小规模的环境改善,聚焦有机更新和精明增长;三是精准化配置设施,集约利用空间,提高复合化利用程度;四是彰显地方特色,植入自然、人文、社会等特色要素,形成归属感;五是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及自我更新能力;形成良性、可持续的社区发展。


在生活圈规划编制方法上,团队总结形成三个关键步骤:


一是形成“策略-技术-机制-反馈”的管理闭环。即通过评估找短板,通过规划定任务,通过计划定行动。


二是夯实“要素-空间-机制”构架。要素配置注重便捷丰富,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频繁的多元需求,让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到社区末梢,解决 “有”和“近”的问题。设施与空间之间实现与行为模式的高效匹配,充分发挥空间的综合效能和资源共享,解决需求多元和空间不足的矛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体现有机成长,充分发挥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居民从被服务者向参与决策、提供服务者方向转变,解决后续有序运营和持续匹配等问题。


三是进入不断“进阶”模式。内容上从底线保障向品质全面提升转变,实现服务加能;方式上从统一管控向差异化、弹性应对转变,达成标准提质;布局上通过有机更新寻找空间、激活空间;从管理上从条块分割向复合共享转变,促进集合增效。


依据以上步骤,也针对地区特色和发展需求,近年来,我们团队编制了十多项社区规划,总结归纳以下经验和特点:


发现短板、适应趋势、引导需求,形成问题清单


分析人口结构、生活方式、社区演变规律和趋势,分析不同层次人群需求与个体年龄增长、文化教育背景的关联性,引导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向更高层次提升。结合实际、汇集民意,筛选出服务短板,形成发展目标并聚焦社区发展关键要素。


建立规模适宜、层级清晰、衔接管理的生活圈构架


从服务对象和出行距离等方面,生活圈可以分为十五分钟生活圈和五分钟生活圈两个层级。


虽然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生活圈是以每个人的家为中心,城市可以由无数个生活圈组成,但从提供服务和配置设施角度,需要划示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其中:


十五分钟生活圈以居民步行15分钟(800-1200米)为服务半径,范围在3-5平方公里左右,服务人口约5-10万人,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应与街道(镇)行政边界尽可能重合,同时参考规模适宜、布局完整、类型相近的原则进行划示。

五分钟生活圈以居民步行5分钟(200-300米)为服务半径,范围在0.5-1平方公里左右,服务人口约0.5-1.2万人,重点提供面向老幼人群的贴身服务和频繁使用的小型设施,一般由支路及以上级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所围合,以居委会管辖边界为参考、结合邻里服务站选址、综合考虑总人口与老龄、儿童人口密度进行划示。


图1:生活圈的基本层次与常规规模


形成针对性、多元化的“菜单式策略库”


以多元需求为导向制定发展策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借鉴台湾社区“九星”计划,提出了从生存、归属到成长不同阶段九个方面十四类近百种社区发展策略库,包括住房改善、就业服务、医疗养老、治安防灾、康体健身等方面,并重点在邻里关怀、人文教育、环境美化、低碳环保等方面充实了策略包。近期开展的自然资源部行业标准《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则重点落实居住、就业、服务、出行、休闲、安全六方面二十多个子项的要求,并进一步丰富拓展服务内容,如就业、住房保障、安全等。


图2:社区发展策略库


要素配置突出保基本、重提升、增特色。其中基础保障型是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必须设置的服务要素,为“雪中送炭”型设施;品质提升型是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根据人口结构、行为特征、居民需求等可选择设置的服务要素,属于“提升增色”;特色引导型则是应对社会特色需求所配置的服务要素,类似“锦上添花”。


针对性补齐要素短板。规模上补足缺口,布局上消除服务盲区,并优先覆盖服务欠缺地区,类型上集中补足缺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体育、养老、教育等配送工作,鼓励社会组织及团体提供高品质、专业化服务。加强文化性、地域性要素的植入,打造地区特色文化品牌,优化要素软件服务水平。


因地制宜、高效集约,提供空间保障 


加强空间引导,精准布局,提升效率,构建城镇生活圈基本空间模式。一是集约紧凑,鼓励TOD模式,倡导功能多元、职住平衡的社区生活圈空间布局,服务要素优先布局在人口密集、使用频率高、交通方便的地区;二是契合活动,适应居民出行规律,各类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在居民主要出行流线上;三是有机串联,构建由生活性街道、林荫路、骑行道、步行道组成的慢行网络体系,加强与家、工作地、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等要素的有机串联;四是统筹时空,形成“小街坊、密路网”格局,缩短实际出行距离并提供路径选择性,对于出行距离略长的设施,通过营造舒适的步行环境、活力功能界面、微气候调节装置等优化出行体验,消减距离感;五是弹性预留,为适应人工智能、老龄化等挑战,促进全年龄段学习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形成多种层次的设施预留空间,包括预留街区、地块和建筑面积等。


图3:社区生活圈基本空间模式示意


结合设施要素的使用特征,从规模性、可达性、效率性、品质性四个维度提出服务要素的管控指标体系,实现精准配置。如规模性指标针对不同设施有不同管控要求,基础保障型设施以千人指标和一般规模作为主控指标,品质提升型设施以一般规模为主控指标。特色引导型设施基本不作硬性要求,通过实际需求分析明确。可达性性指标基于人群使用规律及特征,对规模集聚型及距离敏感型设施实现分类控制,其中规模集聚型是指对于面向全体居民的设施,需要一定的规模以集聚活力与人气,优先以服务人口作为主控指标,距离敏感型对于面向老人儿童的片区及以下级设施,需满足高频率、近距离使用,优先以服务半径作为主控指标,确保均衡布局,便捷可达。品质性指标则针对设施的选址布局、环境场地及建筑设计等提出引导,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需求等。


从存量挖潜、更新转型、效率提升、灵活嵌入等方面入手,创新空间供给路径,同时制定空间奖励和规划管理政策,因地制宜拓展空间供给。


通过分时开放、错时共享的方式补充居民各类设施、运动场地等需求,鼓励部分设施相邻布局,发挥规模效应和互补作用,通过创新管理手段引导设施集约复合与共享。


精彩设计,艺术加持,点亮社区生活


以浦东缤纷社区为例,选取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9类公共要素微更新项目,提升舒适度、场所感与个性化,推进老人、儿童友好型设计及艺术化设计,配置充足的休憩、观赏、健身、照明、基础补给类设施,以及文化展示、体验互动等设施和公共艺术品,使生活充满艺术气息,让环境从平庸向精彩转变。


共建共治、多元协作,有序推进行动


首先加强社区自治,探索多主体、多模式的协作机制,形成决策、实施、资金、人力四大支撑体系。其次落实多元协同参与机制,涵盖组队伍、明责任、落资金、促运营,如资金方面可由其他社区组织、驻地企业众筹共建等拓宽资金来源,并适当通过适度收费、营利设施捆绑、企业捐助形成“造血机制”,鼓励贯穿全过程、从需求调查到方案比选、促进实施、反馈评价的公众参与。第三是搭建社区智慧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完善对社务数据的汇总、分析,辅助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和治理对策,构建交通管理、安全防护、能源利用、污染监测等信息感知网络,推进“互联网+”与社区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服务的深度融合,推进设施使用APP预约制,引入智能安保、智能泊车、无人便利店、助餐点、文化活动、健身房、菜点等小型智能设施,提高效率与精准性。最后通过制定行动计划,形成任务目标时间列表,安排立项、资金、施工进度等,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供稿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

以上内容基于论坛速记整理,经专家本人审阅修改。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学术季 | 聚焦社区生活圈的韧性营造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王兰:健康融入社区生活圈规划 | 学术季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庄少勤:社区生活圈是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重要内容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点击进入学术季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