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北京实践
本文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bmcfcpalrn)
导读
早春时节,古柳绿意氤氲,老院再添新妆。青砖灰瓦房舍的胡同中,车铃清脆处,夕阳人影长。一处处微花园把社区装扮得清雅宜人,滑梯乐园用童心塑造社区玩趣空间,名家学者、非遗传人走进社区……传统与现代相遇,活力与生机绽放,这是更新中的北京。
本文字数:4699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过去五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构建起首都规划的“四梁八柱”,为首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提供了规划引领,也确立了北京“控增量、促减量、优存量”的城市更新思路。
北京的城市更新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是减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坚定不移地走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减量发展的城市。
立足老城保护,推动“保护性更新”
改造后的菜市口永庆胡同17号院
里屋住着大哥大嫂,妈妈、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挤在外间,两张上下铺分别安置弟弟和妹妹,箱子上铺着席梦思当作妈妈的床。屋里所有孩子都已经成年。
20年前,一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充分展示了北京胡同居民局促的生活环境。
老胡同,不再只是四世同堂和城南旧事,更有着居民对基础设施短缺、公共空间缺乏、居住空间狭窄的烦恼。
“老城不能再拆”,生活也要改善。“新生于旧”“有机更新、整体保护”代替“老城拆改”,成为老城发展的方向。
近年来,北京推出创新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申请式退租等政策,以应保尽保为目标,以更严格的措施、更常态化的制度深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特别是老城平房区城市更新,推动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持续推进老城整体保护。
“我打小就住在这个院子,现在院子有了更多的生活气息,大家也不在屋里闷着了,都乐意在院子里走走,闲话家常,关系亲近不少。”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头条3号院居民范军说。
2020年,东城区各街道选取试点平房区院落进行“微整治”,按照一院一策、分步推进的原则,打造了一批风貌古朴、环境宜居的“美丽院落”。草厂头条3号院便是其中之一。
改造前,规划师、设计师和专家在勘查中发现,草厂头条3号院采用了传统建筑的门廊结构,入口走廊处使用了完整的“堆灰掸浆”老工艺。如此精细的工艺非常具有保护价值。因此,设计师在对草厂头条3号院进行改造的时候,保留并沿袭了“堆灰掸浆”老工艺。房屋外立面修缮延续使用青砖青瓦,入户院门由红色改为古香古色的原木色,使院落整体更符合传统建筑风格。
设计师还重点对院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梳理公共空间,增设公用储藏柜,便于居民储存零碎生活用品;优化院内绿植摆放位置,打造宜人的绿化景观;规划自行车停放点,引导居民有序停放车辆;整修坑洼路面,修复破损窗框,规范散落电线,增加入口照明和无障碍扶手。两间闲置房屋被改造装修为老年活动室,老人可以在这里进行读书、绘画、唱歌、打牌等多种娱乐活动。
穿过古朴雅致的门廊,青砖灰瓦的四间房怀抱一座小院儿,院中央的杨树虬枝盘曲,居民悠闲地晒着太阳,话着家常,曾经四合院里的风貌又展现在眼前。
以东城区雨儿胡同和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为代表的“共生院”模式已经纳入了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作为推动多元化改善平房区人居环境的实施样板。
菜市口西片区是保留着明清时期胡同院落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平房区,属于“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13片文化精华区之一,但居住人口密集,生活环境较差。2019年,西城区启动菜市口西片区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工作,在“共生院”模式基础上,引入企业共同参与老城保护与更新,创新性地授予企业“管理权和经营权”,着力培育城市更新服务运营商,实现了“企业有收益,社区有改善”。
2019年,《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出台,从技术上规范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021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为加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提供了保障。
不断推陈出新的政策为擦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赋予了新动能,持续推进了中轴线申遗、前门东区草厂胡同、长辛店老镇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以及社稷坛、太庙等重点文物的腾退。截至目前,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基本完成,核心区逐步安静下来、干净起来。
立足首都发展,推动“功能性更新”
昔日北京第二热电厂老厂区变身天宁1号文创园
为了支持工业用地转型升级,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功能转型方面取得持续进展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工厂盘活变身创意文化园,国企大院转型人才长租公寓,西城区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海淀区768产业园、丰台区1897科创园等以工业遗产保护为特色,通过兴办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新型城市文化空间,纷纷实现了“华丽转身”。
“很难想象在二环里有这样一个地方,听说这是‘网红打卡地’,我和朋友过来拍拍照。”在东城区77文创园,一位游客说。
77文创园的前身是有着63年历史的北京胶印厂。随着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不少工业企业陆续外迁,在此背景下,北京胶印厂也面临厂房搬迁和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胶印厂所在的美术馆后街77号院,一街之隔有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往西有北大红楼旧址,往南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往北有中央戏剧学院,是艺术人才高度密集的地区。此外,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工厂所在的东城区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戏剧资源得天独厚,东城区委、区政府把推进戏剧发展作为全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北京胶印厂厂区被改造为77文创园,2014年正式开园,并形成了如今以影视和戏剧为核心内容的主题性文化产业园区。
改造后,厂区内的老烟囱、烫金模切机等工业遗迹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红砖墙面的小楼,迂回旋转的钢梯延展至园区楼顶,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北京剧目排练中心是园区内的重点项目,由原北京市文化局在2016年打造而成,在戏剧圈内有着戏剧界的“横店”之称。中心总面积3500平方米,被设置成18个50~90平方米大小不等的排练厅,并配有1间110平方米的剧目彩排合成厅。老厂房打造成排练厅,戏剧团体找到了质优价廉的排练场地,制作成本有了大幅下降,观众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欣赏戏剧艺术。
2020年,77文创园依靠成功的改造与出色的运营管理,成为北京市首批市级文创园区之一,伴随着东城区文化产业政策的助推,77文创园正在“崇文争先”的道路上飞速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保障性更新”
“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很有意义,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建成后能让年轻人了解那段历史。我很期待能顺着遗址公园一直走到学院南路。”一位住在成府路附近的居民说道。
京张铁路建成于1909年,是中国人自主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由于京张高速铁路的建设,北京市区段从起点北京北站出站后,由地上钻入地下,地面上的京张铁路旧线从学院南路到北五环段停用。北京首次尝试以铁路遗址公园提升城市功能,被铁路所割裂的两侧城市空间,将借助遗址公园重新“缝合”。
2019年,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改造启动,规划连通了原9公里铁路沿线的“边角地”“畸零地”,把分割城市生活的“城市灰色地带”打造为市民喜爱的“绿色公共空间”,增加30多公顷的绿地,直接服务周边的26个社区、8所高校、31万居民。遗址公园将建设跑步道和步行道贯通的城市慢行廊道,设自行车专用道,为市民提供运动休闲场所,保留原铁轨和沿线文物古迹,让老房子“讲故事”。
率先亮相的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面积不大,但内有乾坤:40米长的时光隧道竹廊,展示着京张铁路的历史影像;用老枕木搭建的枕木花园,花丛小径点缀其中,格外有情调……
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角
在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下,北京的城市更新注重存量资源的腾笼换鸟和存量空间的留白增绿,见缝插针补齐民生设施短板,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效率、人居环境品质。
惠民工程不分大小,除了温榆河公园、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崇雍大街改造提升等大设施、大绿地、大线条的更新项目,城市规划也聚焦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畸零地”,通过小空间形成大手笔,小成本产生大效益。西城区椿树街道的1公里慢行系统、海淀区中关村众享荟口袋花园、朝阳区百子湾路街角的“井点”等一大批小设施微空间深受百姓欢迎。
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一角
“以前这儿没什么可玩儿的,就有个假山。现在特别好,我可以荡秋千、玩儿蹦床。”在朝阳区百子湾路街角的小微空间“井点”,一个小朋友乐此不疲地穿梭于蹦床、秋千和陀螺椅间。年轻人在不锈钢镜子前拍下自己与国贸天际线的合影,老人坐在花箱座椅上,悠闲地聊着天……
“井点”改造前,是一片约300平方米的空地,地表硬质铺装,高出地面半米左右,却仅有一处楼梯入口,上面放置着少量的健身器材。“台子太高,实在不方便,而且连个坐的地儿也没有。”周边老人多有抱怨。朝阳区双井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组织了7场公众参与的议事会,在选点、设计、植物品种和场地命名、居民公约制定等各个环节,都邀请居民共同参与。小微空间的蜕变背后,是一次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联欢”。
如今,科普新玩法、游乐新体验、休闲会客厅、“网红打卡处”……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可以在这儿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立足首都治理,推动“社会性更新”
“目前,很难准确统计、反映整个社会的民意,需要把民意的统计和调查分解到各个微观的社区里去。因此,责任规划师制度就成了收集并反馈民意的最有效方式。”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杰说。
2019年5月,《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发布,在全市街道乡镇中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以专业力量助力基层开展城市更新工作,协助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精细化治理平台。为城市更新出谋划策,为居民生活添色增味的正是那一支支责任规划师队伍。
“责任规划师多次现场踏勘、听取居民商户需求,参与项目、会议等工作52次。在‘街巷空间增绿计划’中,他们先后举办居民意见会3场、业主沟通会4次,收集意见建议50余条,以‘见缝插绿’形式在7条胡同建设了8处口袋公园,其中锡拉胡同的‘三米阳光花园’是责任规划师的得意之作。”东城区东华门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锡拉胡同西口一处菜市场,改造前,门前卫生环境比较差,责任规划师想把市场门口的地方扩大,变成小广场,既保留现有菜市场的规模,又减少经营对环境秩序的影响。改动涉及居民、商户的切身利益,东华门街道责任规划师带领团队反复与居民、商户、菜市场各方沟通,最终达成协议:人行道和菜市场各后退1.5米,改建一条3米宽的人行道。规划师通过设置绿化带的方式,在菜市场北侧与胡同公共空间之间打造“三米阳光花园”,美化了胡同环境。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不是冷冰冰的工程改造,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家园再造。”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责任规划师刘巍说。
2018年,劲松小区启动改造。如今,有着40余年楼龄的劲松小区院落干净整洁,绿地翠意盎然。
在石景山区老山街道,责任规划师团队为了盘“家底”,摸需求,开展了30次现场调研。在首钢老山东里北社区公园改造项目中,征询居民意见需求被纳入规划调研全过程。“整个项目周期长、细节多,我们协助街道做好各方面工作,提高了百姓满意度。”刘巍说。
目前,北京市15个区已入驻301个责任规划师团队:朝阳区的“葵花籽儿”,海淀区的“小海师”,丰台区的“小蜜丰”,石景山区的“小石子”……责任规划师们扎根社区,主动发掘居民生活的痛点、难点,对失修、失管、失养的老旧小区改造下足“绣花功夫”,积极发挥咨询把关、沟通推动和宣传引导作用,已经成为城市更新乃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专业技术力量。责任规划师们以点带面、以线串联,开展了一系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城市更新生动实践,推动不断提升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
城市更新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充分结合,反映出新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新方向,背后是从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领先意义的机制创新的新成果。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十四五”时期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物质空间层面的拆拆建建、修修补补,更是一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将进一步发挥总体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立足北京实际,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实践,凝聚更多共识,团结更多力量,共同推动北京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就地过年:凝望大城中的老社区之一——又见鲜鱼口和东晓市(城南篇)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唐燕:“尺度-管控-要素”多维适配的城市更新制度建设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黄杉、华晨:存量视角下的“城市更新与城市规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