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 “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成都与重庆顺利召开
导读
5月27日至30日,第7届 “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成都市与重庆市顺利召开,论坛主题为“成渝地区早期城市系统与空间模式”。
本文字数:4316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2021年5月27日至3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办的第7届 “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成都市与重庆市顺利召开。论坛主题为“成渝地区早期城市系统与空间模式”。
论坛包括开幕式、特邀报告、学术调研等环节。特邀专家的报告从不同学科视角、以不同案例对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古代聚落遗址的发生发展过程、山地人居环境演化特点加以深入解析,展现出川渝两地的营城特征与古代智慧。代表们通过体验巴蜀文化背景下的川渝空间文脉,对该地区早期城市系统与空间模式、环境特征和重要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论坛提出成渝两地历史文化资源整体保护与协同发展的动议,鼓励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及考古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的研究。论坛被列为中国科协重点学术会议。
论坛开幕式
5月29日,成都专场开幕式由学会理事、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董卫教授主持,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汪小琦院长、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颜劲松院长分别致辞。5月30日,重庆专场开幕式由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秘书长、东南大学李百浩教授主持。学会副理事长赵万民教授,学会理事、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董卫教授,学会理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李和平教授分别致辞。
成都专场
主持人:董卫
重庆专场
主持人:李百浩
学会理事、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教授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秘书长、东南大学教授
致辞人(从左至右):汪小琦、颜劲松
致辞人(从左至右):赵万民、董卫、李和平
在成都专场中,董卫主任委员首先介绍了“早期聚落与城市”系列论坛的开办历程,并指出成渝地区早期聚落在长江流域早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汪小琦院长、颜劲松院长在致辞中分别强调了成都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宝墩遗址等三处早期聚落遗址发现的重要意义,并对本次早期聚落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
在重庆专场的致辞中,赵万民教授首先热烈欢迎参会嘉宾,随后他从理论到实践简要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董卫教授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加强了成渝地区的联系,呼应了国家发展“成渝经济圈”的战略,学委会希望借此机会加深对重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理解。李和平教授指出成渝两地在产业、国土空间规划、公共交通等方面正在进行不断融合,相信重庆特色的城市风貌一定会给与会嘉宾带来独特的思考和体验。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成都专场)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重庆专场)
论坛报告环节
主持人:王鲁民
学会理事、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报告一:成都平原聚落考古的探索与实践——宝墩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
颜劲松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颜劲松院长对成都考古工作和重要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成都史前古城选址、变迁进行了解释,并重点对宝墩文化四期的聚落变迁、古城特征及空间模式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探讨宝墩遗址四期的变化,探究早期聚落分化与整合的特征,揭示出产生文明变迁的复杂化进程。
报告二:广汉联合遗址考古收获
辛中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辛中华副所长将遗址自商周起到唐宋时期的遗存进行了展示与剖析,探究成果反映了成都平原早期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复杂性,并指出联合遗址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我们呈现了4700年以来在此地几乎不间断的历史发展脉络,形成了完整的历史演进过程,并能展示各个时期聚落、村落和社会形态的变迁特征。
报告三:古蜀都城——从三星堆到成都
孙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孙华教授首先将他对古蜀国文化历史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阐述,其中详细介绍了古蜀国都城包括三星堆、金沙村、古蜀城遗址的城市规划格局演变过程,指出了其中的相似性,探究了其中一脉相承的关系。之后孙华教授通过对上述古城与秦咸阳城规划的对比,揭示了成都平原的先秦文化特征,并阐述了他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三大思想的认识及个人观点。
主持人:江泓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报告四: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古代聚落遗址及城址的保护与利用
杨林,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研究馆员
杨林研究馆员首先对在古代城址和聚落的研究中李济、夏鼐等前辈做了介绍,分享了他们为考古学界所取得的卓越贡献及开拓精神。然后重点从时代、规模和文化类型三个方面对新津宝墩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区鱼凫村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市双河遗址和紫竹遗址、大邑县盐店遗址、高山遗址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做了详细讲解。进而以营盘山和姜维城等遗址为例,结合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案例,依据古蜀国的发展历程和地缘位置,对城址与周边聚落的关系做了进一步探讨。通过童恩正及所提出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对良渚古城遗址、二里头遗址、石家河遗址、盘龙城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做了剖析。最后以营盘山和姜维城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等案例,分析汶理茂文博事业发展及筹建中国羌族生态博物馆的规划与设想。
报告五:西周以前岷江流域权力地位推想——以相关地区遗址和城池的变动为引线
王鲁民,学会理事、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王鲁民教授首先介绍了古代文献对岷江流域的认识,明确了古代文献所说的华阳与岷江流域、关中地区、郑洛地区、江汉平原的关系。进而以确认城池是判定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地区之间权力关系的切入点,以及城池之间等级判断的标准为基础。系统地对岷江流域仰韶时代至商末周初时期宝墩、三星堆、金沙等重要城池或遗址的动态变动进行观察,认为至少在宝墩文化早期,岷江流域已为中原权力控制,已经是中国的一部分。
报告六:成都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保护与传承路径
张毅,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所长、天府文化研究室主任
报告首先以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等为例介绍了史前文明时期历史发展脉络及古蜀文明,然后从秦汉唐宋明清至今成都市空间格局的发展脉络和历程。重点分析了成都市历史格局和历史结构特征,以少城、皇城等实际案例分析历史格局和现有规划的融合。最后结合实际案例,张毅所长总结道:成都历史空间保护与传承,是通过强化历史格局空间以体现其中的秩序感,实施中应强调尊重历史源脉,以巩固群体认同;通过展示体系的连片成网强化体现其中的感知度,实施中应探索成都特色的城市美学以刻画特色印记;通过文化场景的现代演绎,提升公众的参与性,实施中应注重场景营造,以呈现民俗风情。
主持人:董卫
学会理事、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教授
报告七:山地人居的山水聚落起源
赵万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赵万民教授报告的第一个内容是“山水聚落的文化起源”,赵万民教授首先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形态,山水环境的空间构成密不可分”这一观点出发,指出人类最早的聚落起源于山水交替的自然环境中。随后,赵万民教授用“泸沽湖原始聚落” “三峡地域人居环境”和“山水人居城市阆中”三个案例描述了“山水人居的艺术张力”。赵万民教授在“三峡人居的现代启示”这一部分中提到“中国人的传统山水聚居观” “春秋时期的营城模式”和“中国传统人居智慧的典例”,最后他用吴良镛先生语录“在匠筑中起鸿大,在科学里道中庸”点出了城乡规划学科的宏大价值观。
报告八:清代四川城池的空间分布、规模与驿路网络——以成渝双城为中心展开
杨宇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杨宇振教授首先从中国西部地区的地形地貌出发,介绍了川渝地区的自然廊道、清末四川的区域交通网络结构以及山地区域的“市政结构”。他通过描述湖北至重庆、重庆至成都的“路径”,指出了不同城市的连接性。随后,杨宇振教授介绍了清代四川城的分布与规模、18行省府的平均辖县数、县级平均面积、县平均边长、县级城市平均密度等指标,阐述了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城市特征上的差异,并指出城池密度与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具有正相关性。最后,他针对重庆市府治和巴县治的内部结构体系发表了看法,认为城市区域之间的距离越大,其内部联系就越弱。
报告九:南宋重庆城门的发现与研究
袁东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 研究馆员
报告介绍了重庆与贵州不同区域的15个城门。首先,袁东山副院长介绍了钓鱼城的西城门、东城门和内城门,他认为山地城市的山水会对城门布局产生巨大影响,重庆雨后易受泥沙堆积,是导致城门的设计和加工方式产生差异的原因。接着,袁东山副院长重点介绍了拥有800年历史的重庆老鼓楼城门,并对重庆皇华城、白帝城和贵州养马城的城门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他强调城门研究学者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不断地去加深对城门的认识。
主题报告结束后,现场嘉宾针对报告内容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大家一致认为建筑历史和城市历史的研究应该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随后,董卫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他认为三位嘉宾的主题报告十分精彩,报告内容对重庆历史文化资源的整体保护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中国未来的城市规划发展需要所有学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创造辉煌。
学术调研
与会期间,参会专家学者实地调研了三星堆古遗址、金沙遗址、宝墩古城遗址以及三峡博物馆,从考古学及城市规划的角度学习了川渝两地聚落遗址的考古实践历程及其相关成果。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综合馆调研现场
宝墩古城遗址展览调研现场
金沙遗址考古现场调研现场
三峡博物馆调研现场
此次学术论坛以川渝地区的巴蜀文化为背景,聚焦该地区早期聚落与城市的衍生发展及其环境-空间特点。与会代表在学习、理解早期聚落与城市遗址发现、研究的过程中也体会到该地区历史文化环境西联青藏、东接湘鄂、南通云贵、北达秦陇,实为祖国西南文脉中心之所在。这为今后深入探究该地区城市规划历史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论坛希望今后能够形成跨学科、跨区域的合作研究态势,并吸引更多的青年学者投入这方面的研究。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第6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在湖南常德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聚焦“中国城市起源与演化”,第5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第三届“早期聚落与城市”学术论坛举办,探讨中国城市起源与演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