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年会】对话成都一:未来社区特征与规划应对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5-09

导读

2021年9月26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对话成都一“未来社区特征与规划应对”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对话从未来社区的概念特征、治理创新、场景营造、规划应对等方面展开讨论,共同畅想未来社区蓝图与路径。


本文字数:4245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会议由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承办,特邀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设计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作为学术主席主持会议。


规划年会场馆:中国西部博览城和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王建国院士作。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兰正秋作为学术负责人,邀请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教授张京祥,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何艳玲,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茅明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黄瓴,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黄文柳,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副主任雷科,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潇九位嘉宾参会,从未来社区的概念特征、治理创新、场景营造、规划应对等方面展开讨论,共同畅想未来社区蓝图与路径。



01

开场致辞

 

兰正秋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兰正秋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国内外先进地区在未来社区规划实践中开展了诸多有益探索,成都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借鉴先进经验,顺应发展规律,开展了一系列社区规划实践。一是提出“五维并举”和“一核三治”的社区发展治理同频共振的成都模式;二是围绕社区生活圈建设,出台多项规划设计导则;三是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未来社区表达,以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为中心,构筑“一个中心、三大愿景、四项原则、七大特征、九大场景”的未来公园社区框架体系。


 

王建国

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设计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建国院士在引导性发言中指出,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探讨未来社区的规划应对极具意义。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对社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路径,并开展了具有示范性的案例。社区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建议与会专家从未来社区规划应对的理论方法、营造、运维、治理等方面展开更加多元的讨论。


02

主题报告

浙江·未来社区建设 & 现实规划挑战

 

黄文柳

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黄文柳指出,未来社区是一种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响应时代需求的建设模式,具备全生命全时段、完整产业链、强大系统性的三大特征。浙江围绕居民意愿和问题导向,构建了“一个中心、三大价值、九大场景”的未来社区框架体系,形成“1个核心指标+33个分项指标”的标准体系。黄文柳分享了浙江在面对规划编制、土地管理和政策支持三大挑战时的破题之策。一是通过建立两级指标体系、推动配套政策完善、创新空间场景营造,在多元利益平衡中坚守公共服务品质;二是通过指标控制和资金平衡,增强“带方案”土地出让方式可实施性,加强规划传导与审批管理;三是在前期制度设计中做好去房地产的资金平衡解决方案,实现政府与市场合作共赢。


关于城市未来社区的一点思考

 

黄  瓴

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委员、学会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黄瓴教授通过追问人本、低碳、智慧、绿色等未来社区的价值取向,聚焦如何认知“老社区的未来”和“未来的新社区”这一核心问题,提出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未来社区规划应采取不同策略:一是针对城市老社区需“找到隐秩序”,即识别弥散在社区空间中的历史与日常文化基因、方式、联系,使其结构化并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二是针对城市新社区需“植入新结构”,即建构未来社区复合的公共结构并纳入社区治理体系。以重庆市城市社区规划试点示范项目——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上大田湾社区为例,介绍了城市更新行动背景下一套适合重庆山地特色的城市社区规划新理念和管控方法。


从“住区”到“社区”,从“公园”到“家园”——成都麓湖公园社区的实践探索

 

杨  潇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党组成员


杨潇副院长指出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单元、社会的生活共同体和居民的精神家园,未来社区的本质追求是不断改善的物质空间环境和恒定不变的社区精神回归。他着重介绍了天府新区麓湖公园社区的美好生活场景,“住在公园里”的生活环境已基本呈现,“社区即家园”的生活体验正在深耕发芽,通过社区基金会和社区议事会等社群自组织推动共建共治共享,逐步实现从“公园”到“家园”的愿景。麓湖公园社区将公园化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社区空间进行有机融合,通过党建引领带动、厚植文化内涵和社群搭台赋能全力推进“社区家园”的深度营造,建设公园社区家园共同体。


未来社区的理解与响应

 

茅明睿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委员,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CEO


茅明睿委员首先梳理了不同语境和叙事主体下的未来社区概念差异,以及国内外开展的未来社区规划建设实践,并提出了三个社区未来化过程中的关注点:一是践行正本清源理念,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要遵循包容性、可持续性的价值观;二是为应对突然而来的疫情防控和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应重视节能减碳、隐私保护、数字经济等技术探索;三是建立可持续的更新模式和运营机制,将以人为核心的价值观贯穿未来社区建设全过程。并介绍了城市象限团队在成都杉板桥社区体检体系构建和北京双井社区可持续更新计划中基于上述思考的实践。


基于家庭营造社区

 

何艳玲

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何艳玲教授从家庭的角度分享对社区的看法,指出如何满足家庭生活中的需求已经成为公共问题,需要纳入到社区建设的讨论中来。更好的家庭是国家新的增长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实现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何艳玲教授提出未来社区当要以新的不同于既定秩序的原则,从制度反馈、空间规划、设施配置、服务供给和行动推进等方面优化社区中的家庭生活,通过社区营造满足发展、亲近、安全、便利的家庭生活需求。


未来社区的几点认识

 

李晓江

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


李晓江指出在“2060碳中和”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未来社区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模式也发生着显著变化。他对“碳中和”目标下我国能源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并通过五个典型社区案例分析得出消费水平、宜居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社区的碳排放情况,在未来社区实现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应融入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共享理念,以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一场全新的社区革命。他指出不同社群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应加强空间组织方式与规划设计的创新,从宏观的规划的功能性转向中微观的合理性,为不同收入群体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空间与设施。


03

专家交流



 

袁  昕

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工


袁昕院长指出,社区不仅有空间属性,更有社会属性,它是一个基层治理细胞。未来社区的目标就是要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应当突出包容和公正、美好和幸福,把更丰富的功能融合到社区中。在空间治理上应由单纯建设转变为共同营造,形成共同的价值导向,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真正实现高品质的生活。


 

张京祥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张京祥教授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技术的驱动,催生了目前未来社区的概念,未来社区应当强调未来发展变化,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不仅要关注新建社区,更要关注城市原有社区的更新改造,打造一个以人本技术为支撑,以多元场景为载体的社区,形成一个长期系统的生态工程。


 

雷  科

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副主任


雷科副主任指出,成都将推进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作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全方位重塑城市发展理念、空间格局、动力机制、治理体系和形态气质的重要举措,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一是搭建市幸福办统筹协调,社治、发改、规自、住建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二是形成未来公园社区的总体思路;三是明确“十四五”期间建设计划;四是制订创建方案;五是编制规划导则;六是构建政策体系。


 

王建国

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设计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建国院士对学术对话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各位专家围绕“未来社区特征与规划应对”的主题,从多个角度与层面进行了探讨,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社区理论系统,并引导追求一个更健康、更持续的社区环境营造。最后王建国院士用四个“可”概括未来社区的规划应对方向:


一是可识别,强调社区多样性。如果社区建设好了,城市也就有了特点。现在讲千城一面,其实应该从社区的层面上进行关注,而不能简单地只看用什么颜色、建筑的高低等建筑外显的内容。


二是可体验。如果人到社区中去时,没有体验到社区的家园感,或者是能够留下集体记忆的场景,在体验上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说可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可分享,社区强调多样人群的交往与分享。从早期人的聚集,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随着城市的发展,陌生人社会逐渐显现,熟人社会开始出现局限性。交往开始是有边界的,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混合在一起的,形成“亚熟人社区”。陌生人社会可以通过交往产生临时性的动能建构,不同人的背景、生活场景、求学经历、性格等通过交往分享出来,促进了城市的复杂性。


四是可共同进阶,或者说有共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城市与社区的共享,能够获得社区与个人的成长路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多位热心观众就社区人群的分异与融合、个人价值的塑造及社区碳中和的实现等方面提出了问题,王建国、李晓江等专家对问题进行了逐一解答,并认为在未来社区的规划与实践中应当摆脱传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师角色,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聚焦社区的社会属性,推动熟人社区与陌生人社区共存的“亚熟人社区”的构建,在保持社区的复杂性、多样性与独立性的同时,营造更加健康与主动的社区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实现从减碳到低碳、最终达成零碳的目标愿景。


会议在一片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大家意犹未尽,并期待未来社区能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呈现更多有益探索,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社区生活!


供稿单位: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共成都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更多详细日程安排,

可以稍后查阅年会官网,

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年会小程序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尹稚: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独家解读 | 王建国:城市与建筑风貌中的“大同小异”与“和而不同”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对话三“大数据驱动下的空间治理”成功举办!数据驱动规划创新应用,赋能城市精细规划治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