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十六:场景与烟火气
导读
2021年9月26日下午,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学术对话二十六:场景与烟火气"在成都成功举办。对话以成都为切入点,以规划师、建筑师、政府机构与企业代表对城市场景的认知、研究、实践为基础,从路径、机制、设计、生活4方面,展开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场景营造与烟火生活的探讨。
本文字数:4696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城市场景,是城市生活的发生地与城市活力的载体。烟火气,是一个城市最本原、最真实的生活气息。优质的场景塑造,使一个城市体现出独具魅力的吸引力与烟火气。成都,是一座充满市井烟火气,以闲适美好生活著称的城市。长久以来,成都自发生长形成了丰富的烟火生活场景;近年来,也倡导以规划设计营建更多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与场景。
2021年9月26日下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专题活动之一的“场景与烟火气”学术对话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主持,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刘刚为学术召集人,邀请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韩冬青教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门主任刘岱宗、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钟舸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黄瓴教授、成都市郫都区委常委、社治委主任郑志、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郑小明、成都明堂创意工作区CEO于侃、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执行总建筑师邹莺等多位嘉宾参与,以成都为切入点,以规划师、建筑师、政府机构与企业代表对城市场景的认知、研究、实践为基础,从路径、机制、设计、生活4方面,展开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场景营造与烟火生活的探讨。
邹 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执行总建筑师、教授级高工
邹莺以“场景与烟火气·成都实践”为题作开场报告,分享了中建西南院城市设计中心在场景营造方面的两个实践案例:耿家巷与少城。
耿家巷作为成都中心城区最具特色的川西院落群,其在院落中所形成的居民社会关系尤为重要。邹莺以邱家祠堂坝坝宴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原住民、原有生活场景的保护存续问题,对比了以龙王庙正街为代表的“自发生长、政府引导”模式和以镋钯街为代表的“企业带动、自发生长“模式。
少城作为一个拥有30余条街巷、23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以鱼骨状街区为骨架的生长模式。邹莺分享了中建西南院城市设计中心自2012年开始在少城参与的各项实践工作:包括如何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包容与引导社区自发生长的具体举措;并梳理出少城街区近20年的3条重要时间线:自发生长、政府引导、规划设计,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场景与烟火气的营造策略。
开场报告后,在朱子瑜总规划师主持下,会议进入学术对话环节。学术对话分为4个议题:
1、路径:自上而下的规划统筹VS自下而上的自发营造。不同城市场景设计路径与实施路径;
2、机制:政府主导VS共建共享。不同主导、参与主体在实施机制上的关注点与实践经验;
3、设计:系统性设计VS以点突破。规划师、建筑师在场景设计中的不同切入点与侧重点;
4、生活:场所的形式美VS烟火气。设计师、使用者对场景呈现与使用上的不同诉求与期望。
钟 舸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钟舸教授提出场景与烟火气的概念过去在城市设计中并不常用,但却是城市设计的内核。针对场景营造中的路径选择,钟舸教授强调了自上而下的必要性,认为城市设计的技术性方法是场景营造的基础保障,自上而下的社区管理是我国社区管理的特点之一。通过自上而下的设计能解决场景中的诸多问题,要发挥设计的能动性与设计的作用。
如今烟火气已经成为了成都美誉度的核心,主要原因在于成都把市井生活搬到了街道上,成都人喜欢耍、喜欢聚集,而城市生活本源即是人的聚集与交往。由于成都地区历史上相对其他地区更加富足、闲暇,才为塑造烟火气提供了必要条件。这也是成都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钟舸教授也以北京店招管理的两个阶段为例,提出了场景美学的建立需要时间,设计需要包容性。
黄 瓴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黄瓴教授提出了关于场景的4个理解:第一,场景是要素的组合。第二,场景是整体性概念。第三,场景是城市空间的文化资产。第四,场景的尺度很重要。
黄瓴教授认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路径同等重要。当场景营造与既有规范发生冲突时,尤其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划智慧。黄瓴教授以成都地区的社区研究部门为例,提出社区场景既需要发展治理,也需要空间美学。
郑小明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郑小明总规划师提出两个观点:第一,烟火气就是指市井生活味的浓度,无论城市如何发展,现代城市人仍然需要烟火气,可以说市井生活是现代城市人的最大公约数。第二,城市人对市井生活的需求可以分为功能性与精神性两方面,虽然线上消费代替了街道上的大多数业态,但在未来的场景设计中,城市人对市井生活的精神需求如何得到满足将是重要命题。
郑小明总规划师分享了过去在政府规划管理岗位任职时的经验与思考:城市新区的场景营造需要时间,规划为城市提供了布景,但需要时间才能逐渐形成场景,城市与生活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刘岱宗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部门主任
刘岱宗主任以“伦敦2021年规划”为例:伦敦作为全世界最可持续的城市,在其颁布的规划中,包含了提高城市致密性、可持续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土地增加量等3部分内容,其中又以人本尺度、多样性、混合度、线下体验、推动社交、高效服务、可达性、治理体制等方面为抓手,进一步实现规划愿景。
此外,刘岱宗主任还以纽约2050规划为例,提出纽约规划不同于其他规划,是一种愿景规划:即平衡各阶层、各群体的不同愿景。刘岱宗主任认为两个国际先进的规划案例对场景营造的实践工作有一定启发。
邓 东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邓东副院长认为可以被烟火气感动的场所即是场景,而场景可以成为成都独特的IP,成都、重庆的特色都是通过场景高密度展示故事。
邓东副院长分享了若干年前在成都体验市井生活、感受烟火气的亲身经历,提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路径本质一样,都需要有以下3种对人群的态度:第一,把人当人,尊重敬畏原住民。第二,把自己当人,以凯文林奇为例,提出专业者应以普通人的视角看待规划中人的实际需求。第三,人加人成为人群更加重要,包括过去的、未来的各类人群。
在此基础上,邓东副院长认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中间应该有烟火,提出规划设计对于场景营造很重要,自上而下的规划力量很重要,政府对资源的赋能很重要。同时,设计应该回归初心,应该把老百姓当成设计师。
于 侃
成都明堂创意工作区/NUSPACE_纽空间/NUART艺术节创始人、CEO
于侃认为场景是社会精英对生活的塑造,烟火气是普通居民对生活的需求。通过扎根在少城社区10年的经验,于侃以两个少城社区的案例为切入点讲述了场景与烟火气背后的故事。案例一是少城的店招管理,通过将奎星楼街、小通巷的店面招牌交给店铺自主设计,形成了两条街的店招多样性。案例二是少城某社区改造方案的民主化讨论过程。通过两个案例,于侃认为场景营造的两条路径应该相向而行。即在自上而下管理留出设计的弹性,也在自下而上的营造中适度引导。
同时,于侃深入介绍了少城两千年来的发展历史,以及少城历经多次重建却仍保有烟火气的背后原因。最后,于侃通过视频“成都老街的少年感”,展示了明堂创意工作区在奎星楼街的场景营造中所参与的具体工作与实践成效。
刘 刚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工
刘刚副总建筑师认为在专家发言中可以看出:学术界的专家更强调对烟火气的定义,而来自设计院的专家则更强调场景营造中的具体任务与目标。相比其他城市,成都更加宽容,城市规矩更少,也因此可以让更多的故事可以在这里发生。
以少城为例,刘刚副总建筑师提出相比于实施机制、管理机制,少城的空间机制才是其能延续烟火气的主要原因。少城的鱼骨状街区可以被理解为“分布式街区”,去中心化的空间格局让街道“涌现”出更多的烟火气,积累了更多偶然性,能够承载更多的活动。因此,在少城的规划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保护这一街巷空间格局,形成少城的空间机制。再配合其他相关实施机制,将对场景营造有更大的帮助,同时也应避免过度设计对街道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刘刚副总建筑师还以常见的城市设计导则为例,提出传统的图则形式更多的是形态空间的传递,并不利于“场景”理念在城市设计中的向下传递。以此为切入点,提出建筑师应去理解形态包裹下的生活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应该营造怎样的烟火场景。
韩冬青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院长
韩冬青教授分享了南京老城小西湖街区保护与再生工作,认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是被动的、僵化的,而是可以形成3个方面的新思路:一是重建史料,二是深入现场,三是灵活看待历史保护。同时,烟火气作为一种生活状态与生活气息,政府、职能部门、街区、街区居民与专业工作者之间应形成一种沟通机制与沟通平台。专业工作者应深入现场,倾听居民的需求。
以小西湖为例,街区在保护再生中留下了一半的原住民。正是留下来的居民,为小西湖的烟火气奠定了基础。此外,在历史街区的规划理念与方法同样需要改变,不仅有目标,同时需要把路径和过程展现出来。在小西湖的案例中,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二级管控体系:规划单元+地块微更新细则。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把需要遵守的规则,与可以包容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共同展现出来。基于这一框架,后续居民在自我更新过程中,可以按照规则,将自我诉求与不同实现方式在响应规划的前提下实现出来。
最后,韩冬青教授提出应该改变传统的专业设计习惯,必须一户一策的去开展工作,必须要把用户纳入到设计过程中。
钱 方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工
钱方总建筑师认为价值观决定了生活方式的丰度与深度,烟火气则是情感包容的产物。通过分享关于成都的两组数据(酒吧数全国第一,书店数全国第一),从消费与文化两个层面解释了成都烟火气的基础。钱方总建筑师还从人口构成、气候条件、行为模式、老百姓对空间使用的包容性、以及对人生态度的包容性等方面解释了成都容易形成烟火气的背后原因。
钱方总建筑师提出场景营造仍然需要设计者,但设计者应该理解生活、亲自经历、感悟体验、并与使用者建立良好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对生活的提炼与塑造,形成对场景的设计。
针对场景审美的议题,钱方总建筑师认为设计师应该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引导的作用,而不能居高临下将形式语言强制于人,应重视民间智慧,好的场景一定是和谐的。
朱子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朱子瑜总规划师针对场景营造的实施路径,提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路径并不是对立的。场景并非布景,场景是真实的、整体的、文化的。布景是虚假的、片段的、符号的。朱子瑜总规划师通过北川新城的实践案例,探讨了人口流失对烟火气的负面影响。同时认为场景应是服务于人、以人民为中心。烟火气则是真实的生活,关系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可以说,场景是孕育烟火气、体验烟火气的场所。
最后,朱子瑜总规划师对本次学术对话进行了总结发言:一是设计有用,但别露痕迹。二是监管有度,但手下留情。三是场景营造要重视社区参与机制。
(韩冬青教授与郑志主任临时因工作原因未能亲临现场,韩冬青教授提供了录播视频参与对话)
除上述特邀嘉宾外,《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的译者吴军教授、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万钧总规划师等多位在场专家也在对话中踊跃发言,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场景与烟火气”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对话取得圆满成功。
供稿单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更多详细日程安排,
可以稍后查阅年会官网,
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年会小程序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对话成都一:未来社区特征与规划应对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对话四:地域文化、双城视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对话十三:聚焦空间治理转型,推动行业发展变革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