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年会】对话成都二: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2-05-09

导读

9月26日下午,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对话成都二“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与会嘉宾作了精彩报告。


本文字数:4420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成都,首次提出公园城市,要求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20年 1月, 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再次明确 “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通过三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初步构建了公园城市理论框架,形成了公园城市顶层设计,推动了一批公园城市示范项目。


2021年9月26日下午,由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联合承办的主题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学术对话,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9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共聚一堂,就本次学术对话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学术对话活动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邢忠;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闵希莹;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匡晓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司马晓;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旭;以及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汪小琦作为特邀嘉宾参加研讨。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曾九利副局长作为本次学术对话的召集人,主持了会议。


成都公园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

 

曾九利

学会理事,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成都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建好公园城市示范区是总书记赋予成都的时代使命,曾九利副局长分享了三年多来成都的公园城市规划探索与建设实践初步成果。公园城市作为一个新概念、一种新模式,理论探索任重道远。为此,成都市成立了专业研究机构,通过建立专家智库、召开全球论坛等方式集思广益,形成了多本理论专著和多个专项课题研究成果,总结了公园城市的内涵、四大特征和六大核心价值。


曾九利副局长提出规划理念要实现发展逻辑、营城理念、空间布局和治理方式的四大转变,要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到规划工作的方方面面。成都已形成了具有公园城市特色的系列创新规划成果,构建了5大类25小类公园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为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夯实了基础。


目前,成都正加速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示范项目,重点实施了“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开展了天府锦城、交子公园商圈、鹿溪智谷三大示范片区建设。公园城市建设使成都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得到了全方位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初步显现。


立足全局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林坚

学会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教授


目前成都在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成都正迈入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新阶段,理论研究如何落地见效?


林坚教授立足全局,对推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提出五大建议:一是通过山水林田有机互补,保护城市生态格局,推进引绿入城和引风入城,推动生态价值显化和转化,筑好大美公园城市框架;二是通过实施五大分区差异化发展,构建“走廊+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全域分工协同发展;三是围绕“减源—增汇”实施“四降两提”,通过打造一批试验区、建设碳中和实验室、构建碳汇天府机制,推动城市发展绿色化转型;四是遵循“人-城-产”的发展逻辑,建构国际标准、覆盖城乡、便捷共享的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实施推进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彰显公园城市宜居特质;五是善待善用空间资源,通过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活化利用存量空间、实施TOD综合开发、推动地下空间复合开发等方式,实现城市高效集约发展。


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规划

 

成玉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教授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过往的规划模式导致城市建成环境蓝绿空间与生态过程分离,进一步加速城市生态系统退化,城市面临着蓝绿失调引发城市洪涝、绿地灌溉加剧水源短缺等挑战,该如何应对?


成教授系统剖析了建成环境的生态体系特征,提出蓝绿融合发展是城乡环境、生态本底保育的抓手,是城乡环境土地开发建设的前提,并总结了蓝绿融合的四个关键点:一是蓝绿协同做功优化城乡生态环境本底,二是蓝绿统筹推动城乡生态织补与有机更新,三是蓝绿复合创造“功能+”的高品质景观环境,四是以数字景观方法与技术推动蓝绿融合发展。此外,他建议以定量的方法辅助编制蓝绿空间规划:采取“补丁思维”、“系统思维”、“小流域单元”建立蓝绿融合机制增强城市韧性;通过城市水绿耦合、产汇流分布与绿地布局耦合实现蓝绿空间分布与统调的优化;聚焦蓝绿系统的分区与结构组织、蓝绿灰协同模式创新等途径,开展城乡蓝绿空间融合发展规划研究。


城乡融合山水公园城市塑造

 

邢忠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邢忠教授,立足城乡融合、山水公园城市塑造,从更为广阔的区域认知视角探讨“公园城市”。邢教授认为,城乡融合的公园城市,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代名词,可持续发展的公园城市空间规划,是与自然环境融合,将自然引入城市,追求低建设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环境影响,实现永续资源利用。


邢教授结合项目实践,提出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保障复合生态服务持续供给,助推环境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及城区生活品质提升,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打造,促进人城境业和谐,塑造大美城市形态。邢教授建议,塑造城乡融合的山水公园城市的规划路径应实现四大转变:思路转变——高质量发展统领空间规划;目标转变——由空间规划到空间治理;价值转变——由单一目标价值引导转向公园城市多元价值实现;空间转变——由城乡各自为政转向城乡融合。为“公园城市”理念的空间规划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撑。


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积极探索资金运营方面体制机制的创新

 

闵希莹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教授级高工


城市建设资金短缺及融资渠道问题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中最为突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闵希莹院长认为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资金平衡和保障,是保证公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发挥示范区示范效应的关键


围绕这个主题,她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引入多元建设和运营主体。公园城市的建设与运营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应包括社会组织、企业和广大公众,要对社会组织赋能,调动公众力量参与到公园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时要以机制创新激励市场力量参与。二是要强化公园对城市的外部正效应。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对城市土地增值的作用机制,划定战略留白,为城市保留高净值土地;应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塑造功能复合的公园城市服务体系;鼓励探索土地混合使用,提升公园的空间服务供给水平;策划和举办多种适度盈利性活动。三是要强化土地、财税、投融资和组织等体制机制保障


以场景营城为路径建设美好公园城市

 

匡晓明

学会城市设计学委会委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公园城市强调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转变,那么场景营造是什么?场景营造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匡晓明院长给出了答案。他认为公园城市应体现基于空间正义的五“共”原则:一是合力共融,从城市发展均衡维度,形成城乡协同的组团格局;二是园城共生,从自然生态和谐维度,构筑蓝绿成网的生态骨架;三是文化共兴,从历史文化更续维度,营造特色品质的人文城市;四是智汇共创,从创新创业共进维度,构建开放创新的智慧体系;五是公用共享,从社会服务均等维度,布局均衡共享的公共服务。场景营造应立足空间正义,其五个基本的组合要素为邻里归属、空间结构、要素组合、多样人群、文化价值。


基于以上认识,匡晓明院长以长沙文和友、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重庆解放碑、上海四行仓库等成功案例生动地阐释了场景营造在戏剧性、本真性和正当性三个维度的特征。并通过上海杨浦滨江北延伸段、成都锦江区东大街城市设计两个场景营城实践项目,深度剖析了场景营城的关键方法和实施路径。


深圳公园城市营建之路

 

司马晓

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深圳40年筑就了城市与绿色共生的世界奇迹,在快速城市化同时实现绿色与生态的增益。在“双区”新使命下,作为“千园之城”的深圳如何再出发?是特区面临的现实问题。司马晓董事长首先分享了深圳40年来(1980—2020年)应对不同时代问题,持续地调试与进化的历程,实现了深圳由“一园”到“千园”演变:通过“确立绿色格局、为绿化建设预留空间”到“确立三级公园体系、划定生态控制线”再到“推进绿道网建设、营造美丽城市”,深圳四十年建成1206个公园。


如今,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千园之城”再出发,从“千园”归于“一园”, 聚力营造以人为本的花园生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山海连城、千园润城、绿道穿城、花境美城”等营城路径,营造从千米、百米到“零米”的公园城市美好生活,深圳将呈现更自然健康、更公平共享、更魅力独特、更人文关怀的未来愿景,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面向未来,基于科技创新的城市空间治理

 

王旭

腾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在成都环城生态区大空间、大跨度的背景之下,如何兼顾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建设模式和运营模式的综合创新,是超大城市超大公园面临的现实困境。王旭研究员从科技创新和智慧城市视角,深入剖析了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以数字空间治理为中心,以功能空间治理、生态空间治理和产业空间治理为支点”的“1+3”的公园城市区域空间治理体系。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建造、自动化系统等技术引入,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空间规划合理布局、设施设备智慧便民、公共空间安全韧性,最终面向市民提供更为安全、便利、卫生、优质的活动、交流、休憩场所,面向企业提供更为开放、高效、活力的创业空间。并围绕“文、体、旅、商、农”等新经济场景项目落地,提出了提升有限产业空间利用率、提升有限空间有效服务时长、深度挖局既有客群需求价值、提升市民出游频次等创新路径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规划与实践探索——以成都环城生态公园及周边区域为例

 

汪小琦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高工


成都环城生态公园的发展史也正是公园城市的探索实践史,伦敦“绿环”经过不断迭代升级,造就了今天多元功能并存,多元价值并重的活力地带,成为国家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而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从生态隔离到生态公园,实现了城市从“背园发展”到“拥园发展”,与周边区域形成城园相融的理想城市形态。汪院长指出,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背景下,成都主城区依托环城生态公园构建“拥园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全要素生态修复、服务功能植入等措施统筹生态保护与游憩体验同时以“公园+”的布局模式,增加纵向延伸绿廊、弱化城园边界以EOD+TOD理念优化片区功能布局,引导城市重大公共服务功能向环城生态公园周边差异化分布,将公园的多维价值向周边区域辐射,探索形成了城园融合的公园城市新路径。



供稿单位: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更多详细日程安排,

可以稍后查阅年会官网,

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小程序。


扫一扫,进入年会小程序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对话成都一:未来社区特征与规划应对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对话四:地域文化、双城视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对话十三:聚焦空间治理转型,推动行业发展变革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