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三十:高品质的新城,新在哪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规划上海SUPDRI Author SUPDRI
导读
9月27日上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承办的学术对话三十:“高品质的新城,新在哪儿?”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4680字
阅读时间:15分钟
为更好地落实高质量发展对新城规划的“新要求”,吸取各大城市新城规划实践的“新经验”,积极探索上海新城规划建设的“新路径”,9月27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联合承办的学术对话三十:“高品质的新城,新在哪儿?”在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城规划实践已全面展开,从规划理念到技术方法,从总体设计到政策落实,既充分阐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也为我们展现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诸多可能性,指引着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向。学术对话邀请了全国各地多专业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与一线规划设计师,按照地域分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其他地区进行主题发言,涉及区域协同与交通支撑、产业转型与功能提升、低碳发展与智慧城市、高品质生活等议题,为新城未来规划建设发展凝聚智慧,为现场参会者带来一场学术与思想盛宴。
主持开场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
伍校长指出,上海围绕落实“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新要求,以“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为目标定位,加快推进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规划建设,探索上海新城规划建设的“新路径”,在上海这一轮新城发展过程中,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发挥着技术统筹和决策支撑的作用。
致辞
张 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级高工
张帆院长在致辞指出: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新城应该如何发展,如何跳出思维惯性而“重新出发”,是各界都关注的议题。近几年,上海市规划院全面参与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十四五”新城战略从提出到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形成了一些成果。全国各地如北京通州新城、成都天府新区、广州珠江新城、南京南部新城等也取得了诸多良好经验。为此,城市规划学界就此议题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对话,十分必要并具有深远意义。
随后,来自高校、研究机构和设计单位的12位嘉宾,围绕新城规划建设实践、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管理机制等内容展开了精彩对话和访谈交流。
专家对话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首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感谢本次学术对话的举办单位。同时,他提出三个“新”和三个不是“新”的考虑。
针对新城的“新”,石楠理事长提出了三方面的见解。一是新时代的新需求,这是实现小康社会后的需求,仅有居住、就业功能的城市已经不足以吸引人口,人民需要更高水平的医疗、教育服务,需要更加生态、人文的环境,因此需要更加新的发展理念。二是新起点,今天讨论新城,最关键的是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不是简单的提供设施、建筑、空间,而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多元需求,是公平公正地、便利、安全、可持续地让每个人享受平等的机会和服务。三是新治理模式,不只是建设,建成了卖房子,而是共建共享共治的模式。
三个不是“新”的方面,还是要继续继承的新城功能:一是新城核心的还是要为疏解主城区职能和人口服务;二是要把新城放在都市圈、城市群的尺度来研究;三是要从更好地发挥上海全球城市作用角度做贡献。
张 逸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一所所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教授级高工
上海“十四五”新城规划的创新与实践
张逸所长提出:上海的新城发展要形成功能完备、能够自给自足的独立城市功能,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余40多个城市一样,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与上海中心城区一起,率先形成上海都市圈“核心内圈”。“新城发力”需要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高品质的环境空间、强辐射的交通系统、优服务的公共设施等各方面协同推进。其中,规划应相对聚焦空间品质提升,从产城空间融合、枢纽标准与布局优化、城市意象打造等方面着手,保障新城的发展潜力与吸引力。同时,他还介绍了上海“十四五”新城“1+6+5”的总体政策框架,以及新城发展理念指导、总体城市设计统领、单元规划编制落实层层递进的工作组织模式。
张京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务实理性:新时期新城规划建设的关键
张京祥教授认为,与“为解决特大城市病问题”的西方新城相比,中国新城建设的主要动力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疏解,更是城镇化和土地财政的复合驱动。当前,中国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收缩压力的情况下,新城建设应转向产业功能驱动、品质魅力驱动和人本服务驱动,并提出新环境下新城规划建设需要充分依托原有的城镇基础,要控制建设成本、管控运营成本,理性确定各类设施的建设规模,务实谋划新城人口、产业、服务等要素导入的时空顺序与策略。
赵 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
赵民教授提出,从学术定义的角度,新城应坚持结构的独立性,是相对于特大城市老城区的“反磁力”中心;从法律定义来说,新城规划建设应有法律授权和一揽子的政策目标与安排。从数十年来新城建设的经验教训看,主要有三个方面启示:一是新城发展要有法律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不能仅停留在空间规划概念层面;二是新城建设和功能定位应从城市转向区域考量;三是新城建设应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并致力于产城融合,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吕传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详细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原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
吕传廷主任从城市定义、城市边界切入,探讨了城市生产力、城市规划初衷等价值取向,并就新城未来发展提出三方面构想:一是历史传承在新城空间上的体现模式,应不仅限于风貌区保护,更重要的是大尺度的历史空间保留;二是社会目标计划应被纳入新城发展,在社会发展转型期,人的社会结构体系构建比单纯的空间上的职住平衡更加重要;三是空间塑造,当前新城动辄100平方公里,这已经是特大城市范畴,新城应回归小尺度、烟火气。
钱征寒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学委会委员,深圳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总监
钱征寒副总经理结合深圳新城建设的观察,提出了四方面认识:一是新城与新区概念有所差异,但从治理架构上看,综合型政府而非管委会更利于新城功能综合化转型;二是新城之“新”,在当前形势下,要讨论建设模式的创新,转变原来房地产驱动的开发模式;三是新城建设的难点,主要在于功能实现,要注意新城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要判断评估新城与主城之间的关系;四是新城不仅是规划问题,更多是实施问题,规划业界要重视规划服务的持续跟进。
李晓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教授级高工
大都市地区新城建设的若干认识
李晓江大师提出,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以解决发展模式和社会公平为前提,新城建设是大城市病问题的区域解决方式,要在区域和城市经济优化布局中明确定位,摆脱园区模式和单一化思维,克服空间距离约束、体制约束,立足于建设“完整城市”。新城建设应推进四大发展策略:一是关注功能产业定位与目标人群;二是维持低成本、高品质与高性价比,即控制好房价、处理好中等收入群体居住与买房的矛盾;三是绿色低碳应成为大都市地区模式转型的先行区与探路者;四是关注城乡一体,承担促进农业地区现代化的使命。
曾 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委会委员,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学委会委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品质提供新城活力,创新驱动新城发展
曾鹏副院长结合天津的新城规划建设经验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形势。形是空间格局,势为时势时机时序。新城建设是老城人口与发展动能的双疏解,对于优化都市圈城镇体系格局有重要作用,新城与老城之间的距离是两者定位与相互作用的关键所在。天津的泰达新城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的新城,在距离主城区70公里的盐田上建设,这国内其他大城市的新城建设有很大差别,双城格局下如何从整体上平衡职住、配置公共产品是很大的挑战。二是品质。在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可以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活主导型、产业和生活融合型三大类,城镇化前半场新城建设主要通过廉价要素吸引产业、产业吸引人的“产-人-城”模式,而下半场则需要以品质与生活吸引人,人才吸引产业的“城-人-产”模式,因此,城的品质对未来新城发展至关重要。三是机制。以往新城建设大多依靠土地财政,存在固有矛盾:一方面推动建设需要土地财政的收入,另一方面新城初始聚集人口又需要控制地价房价。因此,房产税、住房制度改革、运营机制创新亟需进一步研究。
曹春霞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教授级高工
重庆新城发展模式与路径的探索
曹春霞所长结合重庆新城建设发展的规划探索,介绍了两江新区的产业兴城、西部科学城的科技兴城、东部生态城的生态营城三种新城的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并从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认为未来新城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政策红利消失,二是人口红利消失,三是互联网将逐步弱化新城的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点思考:一是新城是依托现有基础的升级,不再是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二是新城的“新”不在于城市建设,而是发展内涵和发展动力的“新”;三是随着现代化物质空间塑造逐步减少,需要营造更多的产、城、景、文深度融合的新城场景。
总结发言
伍 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专家,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导
嘉宾对话交流后,伍江教授作总结发言。一是新城定位问题,新时代的新城定位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应更强调独立性、综合性。二是新城发展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需要更多考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守住底线,例如将减碳等纳入新城发展的重要考量因子。三是新城之“新”,应该贯穿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并与新区区分对待。四是城市发展应回归“为人服务”的本源,从适合人的活动与生活的角度出发,要控制新城合适的发展规模。
专家访谈
金忠民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高品质的新城,服务的是市民,人的需求变化是触发规划创新的一个动力。在参与本轮上海五大新城规划工作中,我院的规划师始终觉得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是新城规划建设的重要宗旨。要从理念思路、目标策略、技术方法、设计方案、政策建议等方面不断探索新城之“新”。其中,多渠道、多形式让市民参与新城规划建设与实施治理全过程很重要。上海通过人民建议征集、新城漫步、市民对话、专项论坛等,掀起了新一轮市民参与新城规划建设的热潮,通过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的发布,让市民们能看到令人向往的新城“新愿景”,有助于引导新城汇聚人气、集聚人口、凝聚人心的氛围,促进新城工作由政府主导转向全民行动,更好地推动新城规划建设走上高质量发展“新路”。
张 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教授级高工
新城规划建设的关键在于更好地做到四个“新”。一是立足“新”格局。从区域一体化、大都市圈等视角来确定新城“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提升新城发展的区域格局。二是充实“新”内涵。在系统借鉴国内外最新经验的基础上,落实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低碳城市等要求,使新城成为引领高品质生活的未来之城和发展样板。增强新城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展现“新”面貌。新城同样不能“千城一面”,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空间策略,“一城一意象”,塑造新城发展的文化内核。四是做实“新”平台。高品质实施是新城规划建设的最终目标之一,通过构筑新城规划建设总体政策的框架,以空间规划为平台,增强系统性,推进多部门协同,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破除制约新城发展的障碍,发挥新城发展的政策合力。
文章来源:规划上海SUPDRI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聚焦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第九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顺利召开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专题会议十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住房与社区治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十六:场景与烟火气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