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携手香港规划师学会,探讨香港的文化及古迹保育

辛勤的 中国城市规划
2024-08-30

导读

2021年9月30日下午,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香港规划师学会共同组织的特别对话四“香港的文化及古迹保育导览”以在线方式成功举行。


本文字数:4168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会议邀请了五位来自香港公营机构、社会团体、私人发展商的规划师和专业人士,从整体政策、具体措施、施工考虑、案例反思等方面,探讨了香港的保育与发展以及未来的方向。


 

李建华

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


会议由香港规划师学会会长李建华主持。他指出纵然很多人说香港是文化的沙漠,其实香港也有很多古迹及其独有的文化。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香港在规划方面也一直进行着古迹和文化保育的工作。此次会议上,希望和大家分享香港的规划师在他们的工作和专业中,是如何为香港的古迹和文化进行保育工作的。


从城市规划角度看香港的文物保育

 

李志苗

香港大学地理系客席教授及规划顾问


香港作为高度城市化的国际城市,一直着力于提升金融、经济及社会福祉等方面的持续增长。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建设步伐的加快,在过去形成了“汰旧立新”的现象,在新建设为城市注入发展动力的同时,不少珍贵的古迹文物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这不是香港独有的问题,也是许多城市普遍遇到的问题。城市为什么要保育文物?谁来决定,怎样决定,保育什么?如何平衡保育与发展?


李志苗教授介绍了文物保育的意义和香港一些相关政策及机制。她指出,文化遗产是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角度来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及遗址,重点是“普遍的价值”,并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分。香港的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源远流长、中西古今兼容、文化景观多彩的特点。文物保育在香港有着记录香港社会变迁、传承传统和集体回忆、构建香港文化景观、给予市民身份认同、建立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定位等意义。在机制方面,介绍了香港的《古物及古迹条例》和香港文物保育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评级、历史伙伴计划、与团体商讨文化保育项目、进行文物影响的评估、教育宣传活动、成立基金等,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平衡发展的需要。


最后,李志苗教授提出四个建议,一是文物保育必须与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考虑,从战略规划出发,加入当地历史、传统和文化景观的考虑,制定相应的规划和限制措施。二是提高历史建筑的评审和保育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建筑的效率,香港有9000多幢1950-1969年间建成的建筑物。要加快文物评估,为它们进行评级,继而进行保育,这是一项艰巨但必须的任务。三是点-线-面的保育概念,香港文物的保育仍停留在保育单幢历史建筑层面,很少考虑周边的氛围。但保护地区的氛围,可以产生协同的效应,也可以确保与周边发展相协调,刺激地区经济,让整个地区更有活力。四是系统地记录香港的人文及发展历史,香港必须先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才能在规划过程中彰显文物和文化景观的重要性,准确地讲好香港的故事。


上海街活化项目规划及设计过程以至施工及营运考虑

 

麦中杰

香港市区重建局总经理(规划及设计)


麦中杰总经理首先介绍了市区重建局的基本情况,市区重建局成立于2001年,是推动香港旧区更新的法定机构,2011年的《市区重建策略》明确了其工作和业务纲领,市区重建局负责的项目可以概括为“5R”:重建(Redevelopment)、修复(Rehabilitation)、改造重设(Retrofitting)、保育(Preservation)和活化(Revitalization)。


然后他分享了618上海街活化项目的案例,项目坐落于九龙半岛的旺角,建于1920年代,被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二级历史建筑”。受到二十世纪中无数的历史事件及城市化的影响,项目内14个街号的建筑物仍然保留着当年民居的建筑特色,因此市区重建局希望可以通过活化工作将建筑群保留下来,在设计建筑及保育模型时提出多个方案,深入考虑对历史建筑的影响,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动。在外型方面,建于1930年代历史较为悠久的部分基本被保留下来,而部分建于1960年代的楼宇则选择拆除重建,并尽量将现代设备如升降机和消防设施等放到有关建筑物上。项目在构思正面(面向上海街)和背面(面向康乐街)的立面设计及所提供的设施时,参考了日本、韩国的小区街道设计以及历史建筑的新旧对比。


在保育方面,除了上海街的立面得到很大程度的保留外,原有建筑的十三根柱子及外面砖墙、木窗、拱门和旧式的露台网等也得到了保留。618上海街项目在历史演绎和地方营造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了解各个建筑和古迹的故事、采用扩增实景了解当年店铺的历史、邀请本地艺术家在不同的地方创作壁画、通过立体投影介绍项目等等。为了将618上海街项目推广到其他领域,还专门设计了品牌Logo。在历史建筑物保育方面,618上海街项目采取的不是纯历史建筑的修复而是活化再利用,希望把香港一些旧区里有特色、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活化以后再利用,让香港市民可以进去体验和感受。


中环街市活化与重生

 

乐晗宁

香港规划师学会理事,华懋集团行政总裁办公室经理


乐晗宁女士首先介绍了中环街市的基本情况。中环街市位于中环的核心位置,是中区历史建筑群体中唯一的市政建筑,见证着香港的发展历史。保育中环街市对保存香港的回忆是非常重要的。中环街市有着四代的历史,第四代建筑于1939年以包豪斯建筑风格建成,并于1990年被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评为三级历史建筑。三级历史建筑评级定义为建筑物具有若干价值,并宜于以某种形式予以保存,如保存并不可行则可以考虑其他方法。换言之,历史建筑还是有被完全拆除的可能。中环街市曾于2005年被政府纳入供申请售卖土地表内。2009年10月,继行政长官在2009-201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保育中环”的措施后,政府把中环街市剔出申请售卖土地表,将整幢建筑物交由市区重建局全面保育和活化,之后市区重建局成立“城中绿洲”社区咨询委员会,以协助监察有关保育和活化计划。


中环街市保育和活化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公众参与,其过程是根据《威尼斯宪章》、《布拉宪章》和《中国遗产保护原则》等国际国内保育文献,从四个方面开展,包括广泛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探究建筑物结构的实际状况,保存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元素,活化改造要符合现行建筑法规的要求等。通过公众参与了解到了社会大众对中环街市的期望,希望街市可以更多元化但不要太商业化,有前卫、创新的建筑设计之余也要保留建筑物的一些立面及室内的一些建筑风格,如由混凝土梁柱组成的柱网风格结构等,以及缔造开放空间,为大众提供表演和活动的公共场所,以配合政府的“保育中环”措施,提供绿化及公众休憩休闲设施,使中环街市成为“城中绿洲”。


总体而言,中环街市由最初评为三级历史建筑和政府想将其用地卖出作为商业大厦,到以通过公众参与活动了解社会大众的期望,继而到私人企业通过投标进行营运,是一个凝聚政府、私人企业、专业人士和公众的力量来一起完成的活化和保育项目。


坐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上的历史村落——香港荔枝窝村建筑及文化保育故事

 

邓文彬

香港特区政府环境保护署乡郊保育办公室总监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和农村文化。邓文彬总监首先介绍了香港乡郊保育工作的基本情况。2017年行政长官在施政报告中提出乡郊活化的建议后,政府成立了乡郊保育办公室,来统筹保育乡郊计划,以促进偏远乡郊的可持续发展。乡郊保育办公室的工作方针包括:(一)协调及统筹乡郊保育项目;(二)改善及促进文化资源和环境的改善;(三)不断研究及创新,为偏远乡郊带来新的生机;(四)培育乡郊和地区的经济活动。


他分享了荔枝窝村乡郊保育的具体案例,乡郊保育办公室用政府资金,从便民的角度出发,以环保、低碳为大前提,进行一些小型优先改善工程,例如修建步道、设立乡郊排污系统、进行测绘工作等,以改善乡郊现有的环境。他还介绍了香港的乡郊保育资助计划,这个资助计划是由政府与非营利机构和村民共同合作,推广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非评级历史建筑、文化和历史资产等不同层面的保育和研究工作。近期开展的项目包括在荔枝窝进行生态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保育活动,鼓励村民参与简单的工作和举办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创意市场;在拉姆萨尔温地外的后海湾,以创新的方式引导市民对生态的关注;研究保护杀头角古朴的建筑和客家生活文化,收集和整理文化历史和生活足迹;研究及开拓以乡村和村民为主的乡村复育模式;以及建立乡郊保育的平台等。最后,他分享了在偏远乡郊运营旅馆和餐馆的挑战,由于乡郊地区的场所在通风、照明、结构和防火方面难以达到政府对于申请旅馆和餐馆牌照的基本要求,于是自2020年起,特区政府开始为乡郊地区的旅馆和餐馆专门制定牌照申领的规定及相关程序指引,来活化村落和促进生态旅游,这个指引预计于2022年推出。


香港的乡郊保育

 

区志伟

香港乡郊基金项目总监


区志伟总监介绍了荔枝窝村的乡郊保育工作,他首先介绍了荔枝窝村的背景,荔枝窝位于香港东北新界的角落,是一个位置偏远且没有公共交通可达的村落,除了只在假日和周末运行的渡轮,一般需要通过步行到达。荔枝窝的第一批村民于400年前定居下来,基本上以务农为生,村内的建筑物包括像庙宇、学校、宗祠等,以及环抱四周的自然环境和背靠村落的风水林极其富有当地特色。荔枝窝从1960年代到处是水稻梯田的风貌,到后来村民逐渐到城市工作,以及移居海外,荔枝窝一度只剩下一两个人居住。自2013年起,香港不同的政府部门、大学研究团队及香港乡郊基金开始到荔枝窝进行保育工作,让更多村民回到村内进行复耕,有的项目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大奖。


区志伟总监指出荔枝窝村的历史虽然不像中国其他很多名村一样悠久,但在制定荔枝窝村的保育方案时也是按照文化遗产的方案来组织,包括遵循一系列的原则,如真实性、完整性、最低限度干预等。通过调查、评估,确定保护单位的等级,然后制订相应的保育规划。在制订保育方案时,倡导加强社区联系,让游客能够在村里短期住宿,感受当地的传统客家文化生活。在进行详细的建筑保育设计时,仔细对每栋房子进行调查,把当中的建筑元素包括一木一瓦进行记录及修复。除了保育工作外,项目也包含了一些教育的内容,希望通过训练班及工作坊等方式将客家文化的工艺传递出去。整个项目包括自然环境保育,人文景观、历史建筑保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部分,希望通过一整套的客家生活体验和学习活动,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从而推动整个乡村的保育,同时希望更多的村民能够了解他们村落原有的文化价值,继而回到乡村居住,将整个文化传承下去。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田银生:城市形态学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SARS之后的香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变革:基于城市气候应用的十七年探索与实践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凌嘉勤:从明确性与灵活性的有效平衡看香港的发展管制制度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