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副会长Barry Wilson:中国特色城市化进入了韧性时代

导读

2021年9月26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特别对话“湾区韧性发展与适应性规划”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副会长百瑞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入了韧性时代》的报告。主要对环境品质、韧性发展以及面向未知挑战的适应性管理方法进行了综合的论述。百瑞教授结合中国城市化问题及大湾区的特征,提出了关于韧性发展的三个问题:改变思维、改变流程、改变愿景。


本文字数:2325字

阅读时间:7分钟

 


 

报告人:百瑞(Barry Wilson)

香港城市设计学会副会长、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01/改变思维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的韧性发展,所有的知识和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刚出现的,而是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面对技术变革、人口爆炸、全球流行病和环境危机带来的未知挑战,面向未来的城市将创造适应性和弹性。在构思、交付和管理城市发展以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的方法上,迫切需要进行范式转移。面对世界变化,我们如何更有远见?如何预见未来要发生什么?如何抓住它?而不仅仅是收集过去的数据,再把过去已经过时的数据投射到未来。


在改变思维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与建议。


(1)技术的演进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增长,扰乱了世界上每个国家几乎所有行业,这些变化的广度和深度预示着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的变革。创新或者变化,总是发展迅速,而我们总是有一种惰性,即习惯重复以前的错误。面对变化,我们往往并没有做好准备。



(2)建筑业一直是现代化程度最低的行业,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引入新技术的速度很慢。一些城市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间,建筑发生巨变,但数字化却非常缓慢。城市越来越复杂,会超越人脑所能认知的领域,我们必须要依赖数字大脑来帮助我们做一些规划。


(3)很少人认识到巨大的气候危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水平有限,包括受过教育的阶层,这意味着公众宣传和教育将是难以跨越的障碍。我们必须要改变这些方面,必须要主动了解气候变化,并且推动公众的了解。



(4)中国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未能反映地区特色,盲目抄袭国际规划中过时的错误概念——20世纪以汽车为中心/分区开发等过时的概念。忽略新兴想法,为昨天而建,而不是为明天而建,造成资源和机会的巨大浪费。要实现更有韧性的城市,我们必须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设计。



另外,十四五规划以来不断强调质量比数量重要,这也是将来的城市发展方向。但中国现在仍主要采用GDP来评定发展质量,忽视污染和环境损失对现有资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改变思维也包括要改变过去以GDP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参考“真实进步指标(GPI)”,如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基尼系数、经济自由指数、全球和平指数、全球竞争力指数、环保指数及生活满意度指数等。


韧性时代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不确定性,但面对变化的时候我们不能毫无准备,我们需要主动认识巨大的气候危机、风险预期及技术变革,以更好做好防备工作以及主动规划,不断适应未知的未来。


02/改变流程


变革的发生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所以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否有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否适合2040年的目标,以及我们是否能预期变革发生。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需要去主导规划,而不是响应规划。专业人士拥有充分的技能,需要加强协作,包括:健康专家、社会工作者、研究人员、管理者、科学家、技术人员(包括工程师和规划师)。对于如何改变流程,我们需要重新考虑、重新思考以及重新定位。


(1)反思当前僵硬的规划。未来在城市中继续使用私人机动车的空间非常有限。政府需要退后一步,考虑他们真正希望城市如何运作,积极规划事物应该在哪里。然后研究如何通过未来的通信技术(包括自动驾驶和飞行器)而不是过时的基础设施来最好地连接它们。


(2)采用旨在尽量减少环境质量恶化的“低冲击开发”模式必须成为常态。



(3)许多城市最初是围绕着马车而形成的,然后直到最近才进行调整和扩展,以符合20世纪中叶的汽车发展。当前的城市努力主要侧重于重新解决这一过程造成的损害,但中国的城市规划继续将道路交通作为发展指南,而不是将必不可少的蓝绿基础设施作为发展指南。我们必须要考虑一下这个做法是否正确,并开展适合当地实际的蓝绿网络设计。



因此,基于当今有限的预测来计划大规模的承诺是高风险的。如今僵化的规划已经过时,应当制定有灵活选择、可监控和可修改的规划。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而不仅仅是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消耗品。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有韧性有质量的生活环境,要有真正好的指标,改变过去以GDP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参考“真实进步指标(GPI)”,考虑污染和环境损失对现有资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03/改变愿景


我们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气候,还有技术发展带给我们巨大的机会,使得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在改变愿景方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建议:


(1)发展必须响应一个地方的当地个性并增强“属地性”,规划必须着眼于本地小气候、特点、资源、文化及遗产。对于大湾区而言,重点在于发掘大湾区的特色风格是什么。



(2)城市规划必须利用复杂性科学来规划城市系统,而不仅停留在过去的理解。规划需要更加灵活、创新,并不断适应未知的未来。必须开始授权开发试点、建立数据驱动的风险评估/环境评估、持续的第三方质量监控/认证/反馈。未来需要构建一种本地化的,及时响应的体系,通过人工智能来进行实时的规划。



(3)开发必须在产品组合上更加多样化和创新,并提高居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代际社区必须优先考虑健康,通过公共而非私人交通工具实现连通性,并在安全、高质量、以人为本的环境中方便所有人步行。



04/总结


最后,百瑞教授也提醒我们,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首先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需要新的衡量方法,需要本地化的方式来衡量中国自己的价值,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结合的双向回馈和反馈循环,从而改变我们的未来愿景。



本文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方煜: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型都市网络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方东平:城市韧性——实体 · 社会 · 信息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让、防、避”!北京印发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