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明睿:城市慢行交通治理实践——从“回天”到“双井”
导读
2021年9月26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学术对话二十二“新职住平衡与交通治理”在成都召开,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委员、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茅明睿先生应邀作了《城市慢行交通治理实践——从“回天”到“双井”》的精彩主旨报告。
本文字数:3560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茅明睿
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委会委员,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茅明睿先生从实践的角度,介绍了回天和双井地区慢行治理的案例,总结了成功经验,展示了慢行交通治理对于城市交通的重要改善作用。此外,他们创新地将新工具与交通治理结合,通过无障碍环境提升和共享单车治理,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建设高品质、高包容的城市交通系统。
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的诞生
回龙观位于北京近郊的昌平区,是一个以保障房为主的体量庞大的居住型街区。回龙观本身受到了一些交通的阻隔,比如地铁13号线将回龙观切割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并且G6、G7两条快速路对回龙观的交通也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回龙观的西部是中关村软件园。在市民的印象当中和一些媒体报道当中,回龙观经常被形容成一个职住不平衡的睡城。茅明睿先生使用了不同来源的手机数据,分别分析了回龙观每一个社区单元的通勤职住关系。
所有社区都有几个典型的通勤方向和通勤关系的就业节点,例如中关村的环保科技示范园,中关村软件园以及望京地区等。除了在本地居住且在本地就业的人以外,回龙观居民的就业空间集聚程度极高,并且就业最集中的区域是回龙观周边的中关村软件园。
回龙观地区工业研发工作者的平均通勤距离在所有职业中是最低的,同时这部分人群的数量也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因此,在一个合适的出行半径下,回龙观有着较好的职住平衡性,特别是在5-6公里的出行半径下,职住平衡性非常高,特定职业人群的通勤距离较低。但是为什么回龙观在大众的印象中是一个睡城,是一个职住很不平衡的区域呢?其实主要的问题并不是出现在职住的空间结构上,而是出现在交通方式上。
由于受到G6和G7的阻隔,回龙观的拥堵程度非常高,不适合通勤者使用小汽车通勤。而回龙观地区轨道交通的通勤体验同样不佳,通勤高峰期通勤者需要在站点外面排队等候较长时间。这个通勤距离实际上较为适合骑行,但是骑行环境差,部分路段是没有自行车道路的,骑行通道受到阻隔,需要推车通过人行天桥,导致通勤者的骑行体验较差,市民使用自行车通勤的比例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回龙观与中关村软件园之间的通勤联系存在着三个特征。第一个是点对点通勤特征。第二个是通勤距离在6公里左右,是适宜使用自行车的通勤距离。第三个是通勤联系受到了交通设施的阻隔。在这三个特征的背景下,回龙观比较适合修建高架自行车专用路,以建立回龙观和中关村软件园之间的便捷联系。从而将居民的通勤方式从小汽车或者轨道交通转变成骑行。最终自行车专用路包括三个路段,其中一部分路段是高架段,一部分路段为路基段,另一部分路段使用自行车道进行改造。该自行车专用路于2019年的6月份正式通车。
开通后的第三个月的第一次评估使用了同时期的地铁刷卡数据和摩拜单车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发现自行车专用路分流了约8%的地铁出行者。并且一天之中工作日和周末骑行的高峰时段有所不同,工作日有明显的通勤早高峰,而周末的骑行高峰则更早。这说明部分居民将自行车专用路作为健身和休闲活动,所以在周末凌晨仍有很多骑行者。
在通车一周年的评估中,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从回龙观至中关村软件园的出行时间由33分钟下降至了27分钟。从第三方的调查数据来看,在疫情的影响下,专用路一年的总客流仍达到了140万人次,其中通勤人数占比高达63%,休闲人数占比27%。从茅明睿团队自己调查的结果来看,每天大约有1800人比较稳定地使用自行车专用道的,说明已经培养了一批稳定的自行车通勤者。
通过在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前后抖音相关的文本和情感的变化来分析该项目的社会效应。各省份大部分网民均对该项目持积极态度。在知乎上网民对该项目也是以好评为主,少部分认为5km/h的限速太严格,可以适当放宽。
抖音上不同地区观看用户的数量和偏好有所不同,北京、上海这些城市的网民对自行车专用道关注更多,而秦皇岛、大同、太原这些城市的网民对北京相关视频的偏好度更高。这些城市居民可能对建设更好的自行车的骑行环境的接受度更高。
从抖音上的播放量跟情感值来看,网民对北京的自行车专用路的态度比成都和厦门更积极。由于这段自行车专用路的开通,回龙观相关视频所代表的情感也有很突出的变化。2019年5月份之前,回龙观在网络上有非常多负面的评价,情感值在0.57左右。而在2019年6月份自行车专用路通车之后,回龙观相关视频的情感值一直保持在0.8左右。因此自行车专用路极大地改善了回龙观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从曾经偏负面情感的睡城,逐步转向了一个正向品牌。
由于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的成功,现在北京也开始将这段路向东延伸,一直延伸到天通苑,还有一条自行车专用路是通向海淀中关村的。所以总体上来说,回龙观这段路,从骑行出行的角度去优化城市的出行环境,起到了一个非常积极的作用,开了一个好头。
步行环境提升实践
通过拍摄盲人在盲道上行走的视频,分析盲人偏离盲道的情况,盲杖的摆度和触碰到障碍物的情况,并且通过视频中盲人的面部表情来分析他们在这些路段上的情绪的变化。图中绿色是盲人情绪较好的路段,黄色和红色是情绪较差的路段。据统计盲人志愿者在这1.2公里的道路上情绪较差的次数多达128次。
通过对盲人步行过程的城市步行环境的评价,进一步发现道路不平导致心烦是影响盲人出行体验的排名第一的要素。
以上的工作方式有一定准确性但并不经济,因此需要尝试一种更智能的方式能够了解城市的无障碍情况。一种智能盲杖应运而生,可以通过声音来告诉盲人步行的前方会有什么样的障碍物,再将雷达波数据和GPS数据发送到后台,自动分析盲人在城市步行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此外,根据雷达的反射强度,可以得到盲人在步行的过程当中在哪些节点遇到了问题,以及哪些节点问题比较密集。
将盲人在城市道路上不同路段上的步行速度与障碍物数据进行叠加,可以了解到盲人在哪些路段上会遇到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具体是由障碍物还是无障碍建设导致的。在此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性的优化城市的道路和问题节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市曾出台了一个无障碍设施规范,要求对各个街区所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无障碍调查。除此之外要求对所有公共设施,比如商场、写字楼、电影院、超市、便利店、餐馆、小区的单元楼和单元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宽度、高度和是否有盲文等。调查工作难度较大,面临着各个街道对辖区内的设施情况了解不全面的问题,还有街道也不了解每一类设施的调查要求得问题。因此茅明睿先生的团队研发了一个辅助无障碍设施调研的工具,建立了一个空间数据库,将需要调查的所有空间对象进行编码,连接了需要调查的对象。用户通过小程序,就可以快速对辖区里的这类设施的无障碍情况进行一个系统性的调查。
在无障碍调研中,还形成了一个无障碍知识图谱,包括了各类地点中的无障碍设施要求,例如轨道交通需要关注无障碍电梯,无障碍电梯需要关注盲文,轿厢门高和宽等要素。
基于无障碍设施的空间数据库和知识图谱,可以实现无障碍环境的数字化评估。详细了解每一个点位的每一类无障碍设施是否达到规范要求,以及未达到规范要求的设施应该如何进行整改。
实际上无障碍建设并不能解决步行环境的全部问题,仍有一些问题是来自无障碍环境之外。北京曾出现了共享单车公司“超投”,“占地盘”的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在地铁站、公交站、办公楼等城市活力较高的区域出现的更加普遍,对步行环境有很大的影响,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历史上有一些方法可以实现对共享单车的检测。但是使用摄像头进行视频识别的方法成本过高,无法大面积推广。而电子围栏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而且这些方法都只能针对停放问题,而无法解决投放和运营的问题。茅明睿先生提出了一种监测共享单车的新方法,扫描共享单车车锁,识别共享单车公司和车辆数量。通过在北京不同地点布置检测装置,识别出不同区域的异常投放行为,包括凌晨一点投放车辆抢占位置,将道路作为单车仓库等异常行为。
共享单车治理系统包括终端的共享单车感应装置,共享单车信息大屏和调度系统小程序。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共享单车异常点位和异常车辆的预警管理,并且实时通知政府相关人员以及工作运营人员。还可以查看运营人员是否及时处理预警信息,考核运营人员的调度行为。
在工作过程中,茅明睿先生总结了一套共享单车的治理机制,内容涵盖了各个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在共享单车治理过程如何分配责任和协同工作以及共享单车管理系统如何辅助相关部门进行共享单车治理。
追踪调查显示,自从6月份铺设共享单车感应装置以来,双井共享单车治理成效显著,步行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治理前夜间停放车辆超过200辆变为了治理后停放车辆不足20辆。区域共享单车“超投”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供稿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张国华:“人”的视野下——职·住·行之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邓兴栋:广州新职住平衡与交通战略思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42个主要城市通勤报告出炉,平均通勤距离最长的是这两座城市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