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话名城 | 许从伟:我与浙江临海名城的故事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个春秋。
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提升、力量不断壮大,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40年来,一大批千年名城的守护者,秉承情怀与责任,发挥专业与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众多原创性、全局性、可复制、可分享的名城保护实践经验,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值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学委会委员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本文字数:2538字
阅读时间:8分钟
作者 | 许从伟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临海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副书记、副局长
我出生在南方的一座千年古城——浙江临海。这座从三国时走来的古城,历经年岁更替,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韵味,岁月使其拥有了一种古老而恬静的气质,吸引了无数的目光。
我儿时居住在临海更铺巷的一座四合院里,四合院原是一家叫“余同丰”的当铺,巷名“更铺”则是因为明代时城中更铺设在此处。更铺巷的西端连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紫阳街。我小时常与伙伴踩着紫阳街上的青石板跑到城墙上,向着瓮城大喊,比谁回声响,或是爬上千佛塔窄窄的壸门,学着佛像的模样。我从未想过,有一天它们都成了全国文保单位,而我的职业生涯,也和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临海古城十字街口
东城墙与东湖(1955年)
我于1987年参加工作,在设计院画了十年图后,1997年调入临海市建设规划局,从事规划管理工作。彼时正是临海市成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不久,市里邀请了阮仪三老师的团队编制《临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紫阳街西门街整治和保护规划》两部对临海具有重大意义的规划。这两部规划分类明确,细致到位,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为临海2003年开始的街区全面修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阮先生亲力亲为,坚持现场研究、现场指导,张松、邵甬老师作为团队的主力成员,奉献了许多心血。我有幸参与了全过程,在与各位老师的接触中,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学到了治学严谨的精神,从而更加坚定了要保护好临海古城的信念。
临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0年,我被调到台州府城保护和开发管理委员会主持工作。管委会成立于2003年,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较早专门设立的保护机构,但由于编制等原因,只能以“常设的临时机构”形式运行。
在工作中,我深切感受到,完善的体制机制是有效保护的前提,体制顺则工作有序,职责明则监管有力。不论从日常工作出发,还是从长远发展考虑,健全组织机构势在必行。我查阅了法规条例和政策依据,逐级打报告,阐明设置常设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临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终于在2015年,台州市批复同意设立“临海市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临海成为浙江省名城保护工作中的先行者。
人民银行旧址
临海古城内的建筑保留了木结构原貌,是古街区原汁原味的一大亮点,但对管委会来说,消防安全也成了一大压力。虽然在街上矗立千年的坊墙可以防止火烧连片,但任何一起火灾,对古街和百姓造成的伤害都是巨大的。以往靠群众积极自救和消防队迅速出警,没有发生严重火灾,但古城街巷既多又窄且深,建立一支适应古城格局的专业消防队非常必要。我将这个想法向相关领导作了汇报,意见很快被采纳。事实证明,这支消防队对古城保护起到了很大作用,成效显著。
古城建筑整治修缮是常态化工作,也是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事。我们在受理老房子修缮申请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改造要求,我在古街长大,街坊有不少是旧相识,也会有各路远亲近邻来说情,但建筑保持时代风貌,街巷保持空间肌理,是我绝不松口的底线。
整治修缮是精细活,有原则要求但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只能通过分析建筑现状和结构特点,量体裁衣,区别对待。我们为业主提供修缮图纸,并派技术人员全程监管,现场指导。外部施工由管委会主导,采用传统工艺,尽可能保存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收集并使用原有或散落在民间的各类老建筑构件,包括旧砖瓦、旧条石和旧石窗等,力求建筑的原真性。内部由业主自定,在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同时,尽量做到内外协调统一。
街区修缮前后
历史街区
2013年,以临海古城为基底的“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2016年国家旅游局专家评审会上,评审组组长说:“我十年前去过临海,今天从你们的展示来看,风貌没有什么变化,这就是工作成绩,说明你们对古城资源保护做得好,往后要长期坚持下去。”最终,我们以94.3的高分,在当时25家参加资源质量评估单位中夺魁。
以紫阳、西门、三井三个历史街区为核心的古城,较好地保留了唐风宋韵的气质。街上的百姓至今延续着宋代坊市融合的生活方式,前铺后宅的结构随处可见,形成了“主客共享”的文旅业态。单霁翔先生在临海紫阳街考察时就曾说过,紫阳街是一条“活着的古街”。
如何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街区的生态原貌保持与旅游业态发展相得益彰,是业内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让产业服从建筑,从外部进行微改造,还是建筑服从产业需求,对老房子进行大改动,这样的“矛盾”看起来是立场和着力点不同,但细节与尺度的把握稍有变化,结果相差会很大。临海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管委会分设后,矛盾就更凸显出来了,对项目改造的尺度之争时有发生。好在临海的主要领导对于我常在旅游项目改造上唱“反调”持认可态度,说旅游业想做快、做大的初衷没有错,而我老“拖后腿”也是好事,要在拉锯中找到平衡。
街区传统手工艺
走上古城保护之路20余年,最令我感到欣慰的,不是多少项目的落地实施,而是人们的保护意识在逐步增强。业内人士看重历史价值,而百姓注重的是商业价值。只有整体提升古城品质,让百姓看到历史元素越多、商业价值越高的事实,他们才会意识到保护就是保值,也才会从保一片墙到保一座建筑,再到保护整个古城。十几年前,百姓往往不理解为什么要保护他们眼中的这些“破房子”,而如今政府在改造过程中,百姓会反复强调,这片墙不要拆,那块砖要保留。今昔对比,足见古城保护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今年7月,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成功评上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我相信临海古城的未来会越来越好,也期待它在“后5A时代”迎来新的生机。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话名城 | 郝之颖:我与名城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话名城 | 张松:我和上海名城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话名城 | 李国恩:我和洛阳名城的故事——洛阳涧西“一五时期”苏式建筑群保护历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