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振东:流域与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 |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

雷振东 中国城市规划 2023-04-19

导读

11月12-13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苏州科技大学主办、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2)”成功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雷振东教授作题为《流域与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的主旨报告。


本文字数:1642字

阅读时间:5分钟

 


演讲人:雷振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1



生态脆弱区的范畴与基本概念


生态脆弱区或称脆弱生态区、生态交错区(Ecotone),通常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交界过渡区域,具有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稳定性差,抵抗外在干扰和维持自身稳定能力弱,边缘效应和环境异质性显著,以及易于发生生态退化且难以自我恢复等特点。


生态脆弱区范围包括青藏高寒区、西南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西北干旱荒漠区和北方草原区等5大区。按照脆弱程度划分可分为极脆弱、中度脆弱、脆而不弱、弱而不脆、不脆弱等五大类。


我国生态脆弱区地广人稀、地貌复杂、气候极端、生态脆弱、发展滞后。按流域格局将生态脆弱区划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石漠化)、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内陆河(荒漠化)三类典型地区。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类型多样、层级交错、矛盾独特、协同艰难等问题。


2



生态脆弱区与国土空间规划


水是唯一能够穿透、贯通一切国土空间的流动要素,是支撑要素,是扰动要素,也是最不稳定的要素。水与国土要素交错反应的空间是生态极度脆弱的区域。在国空间规划体系和生态文明背景下,以生态发展和安全保护为前期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需要将生态脆弱区作为重点保护和考虑的对象,进行分级分类保护。


3



水、流域与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


基于生态脆弱区范围,面向石漠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三大生态问题,回归国土空间规划本质,水是“生态、生产、生活”的基本依存,水是“资源、人口、产业”的重要支撑;流域是国土空间的网络之纲,流域是国土空间规划在生态脆弱区方面的结构性抓手。


4



生态脆弱区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


面对生态脆弱区三大流域不同类型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基础、面对的问题、适宜的路径差异很大的现实问题,其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模式和技术必然不同,需要分区、分类、分级建立适宜性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体系。


国土空间基本单元,是伴随国土空间规划产生的新概念,是“多规合一”的复合性基本单元。县域国土空间基本单元是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人居、行政等不同属性基本单元的空间形态集合。县域是“城-镇-村”体系完整的基本单元,县是国土空间管控与实施事权高度统一的治理单位。因此,构建“3大区、7亚区、24子区”的地域适宜性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体系具有鲜明的实时性、落地性。


5



以黄河中上游地区、内陆河地区为例的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探究


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探究。水系统与黄土地交汇区是真正的生态脆弱区,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生态敏感区,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基于县、乡镇等小尺度行政边界与流域自然边界主体耦合,村级行政边界偏向于土地资源分配均好性的原则,遵循自然规律,以小流域单元为本底,协同行政治理单元,复合农业、经济、社会等其他基本单元,划定黄河中上游地区县域复合性国土空间基本单元,并通过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方式实现黄河中上游地区国土空间高质量的发展。


内陆河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模式与技术探究。针对内陆河地区荒漠化、草原沙化以及资源性缺水问题,从3个大区、7个亚区来展开具体的模式和技术的研究。基于地广人稀、大田农业、风电、光电等等的独特规划条件,围绕水资源约束下人地集约化调控技术、耦合模拟分析技术以及基本单元区划技术,提出荒漠绿洲三生空间平衡组织的模式。


本文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经专家修改审定

文字整理:林冰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边兰春:从场所营造到场景创生——城市滨水地区的发展复兴 |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闫凤英:江南水乡典型县域的低碳发展研究 | 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低碳水乡,智慧规划 ——第三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