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银证券 | 韩思旭:思考铸人生厚度,热情予未来广阔
韩思旭
光华管理学院2016级金融硕士
就职 | 瑞银证券研究部
简介
"求索之路如同一个建模过程,相对估值是找准对标,绝对估值是解构自我,随市场变化随时update your model and maximize your value."
于他而言,观察与思考是一种习惯,无论对于职业或爱好,历史或世界杯,生活或旅行。思考之中由浅入深铸人生厚度,热情之下稳步开拓支撑未来广阔。他如静水流深,稳健、通透、坚韧而富有力量,自信沉静而来,笃定从容而去。
1.职业选择:听从你心,自有西东
1)尝试中定位
学长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阶段的最初两年主要以课程、社团活动和自我探索为主。
大二时加入清华经协的二级市场部,每周在从事量化交易的前辈的指导下参与project和seminar,除股票研究之外也接触了黄金、股指期货等其他金融产品,从更深入和多元的角度培养了市场认知。
经历过职业导向并不明确的大一大二之后,学长大三时开始进入私募实习,在小型团队中得到前辈的赏识和较为丰富的exposure的同时,他也从中发掘到自身的兴趣和技能与工作的契合点,之后的三份实习也全部从事研究工作。坦白而言,由于较早确立自己的方向,几乎没有经历任何弯路,也较少受到周围环境起伏波折的干扰。
谈到一以贯之的选择,学长首先强调喜好、能力与工作的匹配是个人主动性的基础。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行业,都需要具有清晰的定位。学长将研究部定位为提高市场有效性的信息挖掘者、增加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观点输出者以及连通市场不同层次和区块的服务者。于自己而言,他则尤其喜欢各类主题、对象、形式的评论和预测,对研究工作具备高度的热情;同时,在深厚的专业积淀之外,理工与人文俱通、科学与史学共长的综合素质和观察、思考、反思的习惯也让他拥有出色的研究潜力。虽然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均专注于金融,但他也尤其钟爱史学研究,喜欢阅读一手史料、写史论史评。他谈到,股票分析和史学研究的相似点之一就在于二者都是一个鉴以往看当下知未来的过程。无论的预测的结果如何,通过梳理、评价以预言未来的过程总能训练搜集、综合信息的能力和判断的逻辑。
其次,就行业本身而言,他也充分考虑了行业在可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在智慧科技冲击下的变革。无论环境如何演变,交易的最根本的假设和逻辑不会改变,观点的输出也难以被人工智慧完全程式化。
最后,他也较为注重工作和生活的均衡。研究部对个人的时间安排更为自由,能保证相对规律的作息和调节生活节奏的自主性。
通过不同研究机构亲身经历进行比较和总结,他认为外资研究部对金融功底的要求更高,更看重对整个资本市场运行的理解和从行业间到行业内部再到个股层面的全面深度洞察。
在投资期限上,两方也有较大差别。内资卖方服务客户中短线居多,因此更为关注短期外部冲击和市场波动;而外资投资期限更长,更关注内在价值。因为更偏好长期投资的视角,学长在选择具体的就职研究机构时偏向于买方和外资卖方。
加之外资卖方更注重宏观体系、跨行业合作和全球视角,他最终选择进入瑞银证券研究部。
2)调整中演进
学长的四段实习经历虽然全部专注于研究部,但基于不同阶段的需求差异演化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能力成长链条。他强调在实习中需要不断思考,发现当前实习所缺乏的部分、挖掘自己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需求,匹配所需要的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特征,以此指导自己的下一份实习的选择。
第一份私募投研实习之后,他发现自己既需要培养更系统、向后发掘的研究体系,同时也更关注较长的投资期限,于是决定向更广阔的机构平台发展;考虑到二级市场基金由于研究结果与机构收益的关联更强因此更加谨慎,而卖方的研究则更具备完整体系,因此在接下来的两份实习中分别选择了买方基金研究和卖方行研。
但同时,学长也并不推荐频繁更换实习,认为至少需要在一份3-6个月的实习中深度参与。在实习过程中,除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更需要的是主动与人交流,不仅研究市场,更在于研究不同人的思考方式和风格。而对于研究工作中大家担心的所谓dirty work,他则强调必须融入足够的思考转化为成长和收获的过程。例如每晚梳理行业上市公司公告这样一件非常简单、程式化和机械化的日常工作,也可通过仔细分析其中的trend从而发现市场要点,比如行业内某段时间质押股份新闻公告较为密集,可推知行业可能存在短期流动性紧张的问题。一份有价值和收获的实习应当是将当前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训练到精进,对身边的人足够了解,将所做工作的目的、途径和关键点做明白。
四年研究经历的成长,一言以蔽之:“刚开始,看市场的涨涨跌跌;越往后看,挖掘的逻辑越深,看问题的格局越大,投资的视角也越长远”。例如,关于中国的传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考虑创新的根本来源,除了短期的波动因素更需要关注长期的根本性问题——人才问题、总结构问题、背后的技术工业的因素等等。再比如,在中国的餐饮行业为何难以出现跨国大型餐饮企业的问题上,文化因素是导致其难以标准化和产生大范围规模效应的根本因素,同时还涉及背后较为隐蔽的产权问题。同样,不可仅仅通过短期内公司的项目来进行长期的投资判断,如应当通过将《战狼》的票房层层剥开剔除偶然因素去寻找价值创造的根源,从而推断这部电影给关联上市公司带来的不同期限内的真正影响。
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主要提到三个方面。
第一,研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多阅读其他机构个人的报告和相关书籍、紧跟市场动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思考和动手分析,如学长平时有主动研究感兴趣的行业和公司的习惯。研究能力不是通过一到两个月高密度的训练可以培养的,必须长期积累经验才能培养研究方法的熟练度和市场感知的敏感度,以及能够灵活迁移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现实问题,有经验的面试官只需要几个问题就能够迅速对一个面试者进行判断。
第二,做研究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社交,善于和不同专业和层次的人交流也对于优秀的研究成果至关重要,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当主要抓住和学习不同对象的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考逻辑。在与客户、与各公司高层沟通时,不仅需要关注他们的questions,更需要兼顾他们的 concerns & answers 所反映的问题。
第三,善于反思总结是补充与纠偏的重要途径,以防止分析师较为普遍的overconfident问题。做研究的一个常见的陷阱是分析师通常容易被自己的完美推理所框住,从而产生选择性认知偏差,难以认识到自己的疏漏和接纳他人的看法,从而一叶障目。因此需要及时的辩证反思,主动搜寻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和证据。
一是扩大信息面,筛选一致和不一致的信息,寻找事实与预期偏差的来源,思考不同想法的正确性;
二是定期对自己的观点和分析进行梳理、及时记录、进行回顾,而不只留下脑海中的印象。
3)探求中前行
学长谈到,瑞银的公司文化和“御林军式”的培养体系,都是在市场流动性较大的背景下自身培养系统忠诚性得以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谈到行业的出口,由于行业中的基本能力和资源都是相似的,因此应当先培养自身竞争力,再看机遇。卖方研究部向买方和实业的出口都很广阔。
对于以后的career path,学长认为最核心的一点首先是永远需要明白自己在行业中要做什么,以及要做成怎么样。而因为行业和自身都瞬息万变,现在确定太长远的计划不如先确立一个个中期目标:未来一至两年中做出怎样的成果、学会哪些模块、认识多少人以及哪些人;随着个人和外在环境都发生变化及时随时调整。如同股票研究中当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之后update your model,在变化的环境和自己中找准未来的方向。
2.生活札记:所爱伴随所行,所知支撑所思
1)所知与所思
谈到本科时在清华接受一年专门的“通识教育”,学长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学习,更在于结识不同行业的人才,从而拥有各个方向的触角。通识课的经历不一定能也不一定需要让我们在这些领域专业,但至少能给我们与各个方向进行对接的能力,与不同领域人才进行深入交流和有效互动的能力。而很多时候这些知识就会体现“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这时不仅仅是知识本身在本行业相关,更重要的是不同行业中特有的思考方法和逻辑在其他方面迁移与融会贯通。
他提到本科期间印象最深刻的一门通识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结合了商业、哲学与政治,在大量阅读中进行社会现象思考,引导学生去思考隐藏和偏差问题,训练具体场景下问题的思考能力和整体抽象的思辨能力,无论对于为人还是做研究都大有裨益。
因此,他认为商学院的同学应当广泛接触这些“无用知识”,而通识教育能否成功的核心也就在于这些“无用知识”本身是不是高质量的,能否以此为基础进行运用,以及在于个人是否能够内化。而大学期间社团的重要作用也在于和工科、计算机、艺术哲学等其他专业的同学广泛交谈,学习不同的思维和看问题的视角。
“大学的核心是教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体系,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2)所爱与所行
对钟爱历史研究的学长而言,工作与爱好并无冲突,资本市场研究与历史考证在方法论上也是相通的。
举例而言,在历史考证时遇到史料记录的冲突,一方面可能存在简单的错记,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正史受到意识形态的限制故而选择性回避、运用曲笔,甚至在某些朝代出现反写的恶史,提醒我们时刻谨慎判断所得到信息的真实性和其背后的复杂原因;这类问题的解决途径通常是通过不同的其他史料如墓志铭等考古资料,用以作证或推翻。史学大家的考证分析读来大多受益匪浅,事件分析的逻辑也与信息搜集是相似的,事件的合理性需要兼顾理论上的合理性和以及在特定情景下发生的实践合理性——合理的时间、动机、能力。同样的逻辑链条和方法论也可以同样补充迁移到股票市场的价值研究中。
大三参与光华案例大赛,他和队友在乐视如日中天时提前洞察到市场对其以互联网企业对标的市场估值体系的错误,犀利指出其业务价值被严重高估的真相,最终获得金融分析组的冠军。他说,乐视的成败与元朝帝国如出一辙,不断扩张疆域的盛况之下的关键问题是,在外,西侧接壤国家与中央联系松散;在内,中枢省对各省的控制力度不够,且各省之间矛盾冲突剧烈。多元化体系无法相互紧密联系得以维持,每一个部分不能作为帝国机器的零件流畅运行,因而易于崩塌。而乐视亦是如此,通过业务梳理清晰之后,依然以视频为核心的生态且难以实现真正的交互。同时他也认识到,职业经理人在对股东负责与个人梦想冲突下的抉择也是一个类似于统治者个人理想抱负与人民祸福之间的矛盾统一的问题。
“与喜欢的东西契合,很开心;其中难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overall看明白是一件更开心的事情”。
旅行时,他则喜欢观察人群生活方式,喜欢逛博物馆记录当地发展的历程,喜欢习惯性地思考一个地方的文化与社会面貌是如何演变成眼前所见的模样。饮食是一个折射的角度,与当地人交谈发现他们思维方式也同样是一面镜子。这样以后,逐渐地更加懂得学会在与身边人相处的模式,主动去理解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观念与生活。
平日里,除与朋友们相伴之外,他也喜欢一个人行走每个城市。在加拿大交换期间,他笑称自己是“学到极致”也“浪到极致”,“来到这里后发现,这,就是这里的生活方式”。优美自然风光之下的人文文化和城市的整体风格相一致,诚信自律而恪守秩序的同时擅于传递尊重与温情,让置身其中的人时常感到惊喜也慢慢形成相似的心态与习惯。
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在谈到最喜欢的城市时,他坦言,因为尊重每一个城市的历史和当下的面貌,因此从来不谈喜恶,更多的是去发现在这里与自己生活中不同的地方,然后转变很多自己从前的固有认知。从前的他也如同很多人一样,因为空间的有限而对香港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压抑感。而当站在山顶向下俯瞰港岛,在公交站看沿路市民交谈的轻松神情时,才明白虽然狭小的空间承载了太多,但并不意味着这里的生活就更逼仄沉重,因为生活的和平与广阔不取决于空间的大小而取决于心。对于香港生活的认识的变化,也让他领会到不应将人的意识和自我压制在压抑的周围氛围和对生活事物的刻板印象之中。
谈到兴趣活动,学长笑言自己比较偏向老干部风格,喜欢慢综艺,如向往的生活和中餐厅。他认为,一方面,娱乐的核心是放松身心,另一方面也能更贴近生活,同时留给自己一些余味和思考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动漫和运动也是他生活中的日常,也会关注、分析与预测世界杯的走向。于他,生活有动静相宜的层次,也有急缓交错的节奏。
3.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慢工细活
行业总体而言申请并不程式化,尤其是top tier的面试更考验慢工细活的积累。准备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不是依靠一个月的准备就能够达到。申请过程中与同学们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多聊市场观点看法、多讨论。
各自精彩
身边的人总是不缺各自精彩的选择。有的希望做一个Typical的金融人,study hard,play hard;有的则选择另一条路,艺术、编剧、电影,等等。Typical的道路之上,周围的氛围可能会很浮躁,因为我们时常面临难以双赢的囚徒困境前的抉择。社会焦虑也与我们个人和群体之外更宏观的因素相关,如人口和社会结构,当前中国一线城市状态类似于日本90年代初的状态,生育率降低,经济增长减缓,资产泡沫抬升并面临下行。
首先必须明确,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所以别人的成功并不能击败你,你也无法通过复制得到别人的成功。在自我定位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目标,于是在思维惰性的支配下选择随大流。但如果我们当前选择模仿别人,今后随着惯性和惰性的加强也会慢慢更缺少时间、机会、精力和勇气去活出自己。
在当前阶段,这是一个labor和leisure之间取舍的均衡点,关键是找到自己的preference curve。leisure包含了所有在工作与功利之外的东西:爱好、家庭、情感等等。如果无法得到自己的preference curve,那么随大流可能甚至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由此可见,大学的核心假设依然在于懂得思考,不能技能点满满,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是谁。
每个人身上都负载着一定的壳,需要选择合适于自己的重量,走向属于自己的方向。
合理对标
无法确定目标的时候,可以参考上市公司相对估值的方式。我们既需要一个合理的对标,也需要考虑公司的特征;因此第一步是找到合适的对标,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从而得到一个简单形成目标的方法,既得到想要的东西,也保证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于对标而言,重要的是去分析和应用如何变成这样的过程,而不是过分关注让自己变成这样的目的,这如同将revenue break down的过程,需要考虑到每个人面临的不同约束。这是一种解构主义思维的应用,也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为何而忙
忙,是生活的主旋律;因为忙,我们成就了很多,也敷衍和放弃了很多。有的人忙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增加motivation防止惰性,而有的人忙碌是为了逃避思考和自我怀疑。 问问自己为何而忙。“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不要overinvestment, 学会给生活、给工作做减法,要忙得通透明白。
笃定
写在最后
近三个小时的采访结束,感慨良多。学长身上有一种让人肃然生敬的气质,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自信,一种沉静自若的笃定,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风格,一种开阔的视角和深厚的积淀,一种与生活相融的热爱和思索。
想到《无问西东》中的一段话:“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拥有什么,才能被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读过不同的故事,方知进一步有进一步的欢喜,退一步有退一步的进益。
如果谈理想很难,我们不妨谈谈热情。无论对外部世界还是自己,多一些认真的思考和探求,去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和平与喜悦,一种有广度也有厚度的真实。
@文章:CDA 刘雨心怡
@审稿:CDA 刘雨心怡 CDC小编
@编辑:CDC 小编
文章来源:北大光华职业发展中心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