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远畅谈 | 青年公益心,慈善近距离


GUANGHUA



近期,“明远畅谈”沙龙第二期在光华管理学院2号楼217教室举办。两位投身公益界的资深校友围绕“公益慈善”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认真倾听了学长学姐的经历与感悟,围绕公益慈善事业与个人成长等话题积极提问,度过了一个难忘而愉快的下午。活动由本科研究生项目,应用经济学系系主任孟涓涓教授主持。




本期嘉宾




郝睿禧:光华管理学院2000级会计专业本科校友,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


刘正琛:光华管理学院2000级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校友,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创始人、秘书长






交流内容精选

Q:关于做公益的职业路径,是毕业后直接从事公益事业,还是先在商业或其他行业积累,等有一定资源后再深耕公益呢?


公益慈善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参与解决第一和第二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社会挑战。社会议题是广泛的、多样的、复杂的,参与公益也没有预设的路径和限制。有人是从企业跨界过来的,有人是一毕业就进入公益领域,也有人是从志愿者开始逐步转型的。

 

毕业后的职业选择首先取决于个人的决心与志向。当大家的选择与机会都很多时,幸福感可能反而会下降,建议同学们选择时多倾听自己的内心。有的人认为目前我国公益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发展路径不够清晰,愿意先去商业领域积累打拼;但也有不少同仁毕业后直接进入公益领域,5-10年后成长为基金会的秘书长、掌舵人。

 

在非常完善的组织与行业按部就班地工作和学习,还是在不完善的组织和环境自己去探索与成长,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后者虽然困难多,但机会和收获或许也会更多。此外,与10年前相比,现在公益的环境与氛围有了很大的提升,行业对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高。

 

希望同学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选择,首先在做选择的当下想清楚此时的自己想要什么,看清楚什么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如果想去赚钱,go for it;如果想做公益,go for it。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想做什么就去做。如果未来感受到新的使命与价值的召唤,再去转换也不晚。

 

Q:公益组织最看重人才的哪些素质?


公益组织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优秀的人才,要能力出众、有创业的精神、有突破的精神、有动员各种资源的能力等等。唯一不同的是,公益组织的人才需要有强烈的使命价值感

 

创业型公益基金会,最看重的是内驱力和积极主动校园招聘时也会考察是否有公益社团的工作经验,是否有追求卓越、团队协作、创业精神等特质。

 

李其老师上课时曾提到:当看到别人饿肚子时,第一层次的反应是自己也感觉到饿肚子,这是同理心;第二层次的反应是,意识到“人不应该饿肚子”,从而自发动员资源去改变,去募资捐助甚至推动深层次政策的系统性改变。如果基金会希望推动系统性的变化,就需要和包括捐赠人(企业家)、执行机构、政府官员的多方面沟通,需要实地调研,各种环境都要能承受与适应,对人才的要求还是很高的。


Q:如果选一个领域做公益慈善,该选择哪个领域起步?


对公益领域的选择首先来自于自己的初心和志向。教育、卫生、环保、体育、艺术、科学,都有广阔的天地去有所作为。公益议题本身的价值无法进行直接的经济比较,比如有10万元钱的捐款,是拯救10个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还是拯救1个罕见病患者,或者买10万块除菌香皂捐赠给贫困山区,都有他各自的价值所在。当然,对于更大体量的慈善投入,则可以用更加系统的方法做战略性的判断和决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益事业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甚至各个年龄段人士的选择,会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广泛的群体进行参与。我们鼓励大家先从自己能参与的地方开始,公益可以是一份职业、一份事业,更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



(感谢2020级硕士黄泽斌、曹成龙同学对本文的贡献)


明远畅谈

《明远畅谈》作为轻量、友好的微型沙龙,旨在以轻松而富有洞见的形式,对话多元类型校友,洞彻个人感悟,触动心灵成长。该系列也是“正心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心课堂是本科研究生项目对价值观引领的有力践行,主要包括《光华第一课》、《智荟时间》(《智荟1分钟》微视频)、《知明时光》、《明远畅谈》等全方位、多元化的师生共建活动,倾心帮助学生答疑解惑、认识自我,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整健康的人格,实现有灵魂的卓越。


推荐阅读


明远畅谈丨相信时间的力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