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 | 陈贞竹:去摘遥不可及的星
编者按
Editor's Note
履方致远,春华秋实。本学期,2021-2022学年度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评审结果公布,光华管理学院王璐、杨帆、汤泰劼、闫晗、廖琳、麦木蓉、相佩蓉、汪思韦、陈贞竹、冯业倩等10名同学荣获此奖项。
校长奖学金是北京大学设立的荣誉性最高、资助额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研究生奖学金,旨在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环境,激励博士生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因学术,而思想;因思想,而光华。荣获校长奖学金是博士生在科研路上孜孜求索后取得进步的有力印证,为了分享更多博士生的成长心路历程,值此奖项颁布之际,我们特别推出“光华故事集之校长奖学金系列”。
人物介绍
陈贞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201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龚六堂、唐遥教授,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宏观金融等。读博阶段现已发表2篇CSSCI论文,多篇论文在审稿中,是2021-2022学年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非常荣幸我能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五年获得博士研究生校长奖学金,这是对我过去努力的激励和肯定。借此机会,我将对自己科研学习中的经验教训进行分享。
兴趣为主,刻苦钻研
兴趣是驱动科研学习的重要动力。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系统地学习了两个学期“三高”的课程,此外,经济系各个方向的老师还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总量问题更为感兴趣,尤其是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问题。因此,在论文写作中,我基本上都是以此为主题进行研究。阅读前沿文章、学习相关模型、撰写文章等阶段都需要付出很多,如果没有兴趣驱动,很容易就会产生懈怠的想法。我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同学都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待科研的态度都非常认真。因此,在兴趣为起点的基础上,我也经常督促自己向这些优秀的人学习,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并且形成了“宏观+微观”的研究框架。
打好基础,多多积累
不管是写实证论文还是理论文章,打好基础都至关重要。在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后,我积极地选修和旁听了不同学院、学校的相关课程,形成研究框架。我们现在撰写的很多论文都是在别人经典的文献中做出了一些微小的边际贡献,如果不打牢基础知识,可能甚至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除此之外,很多文献的作者都会给出自己的代码供大家学习,我曾经有段时间为了追求速度,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代码却未认真地学习背后的理论基础,在被老师追问设定时发现自己并未理解原理,这样的后果就会导致自己可能根本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在此之后,我每次都会以此为例提醒自己,做科研写论文需要静下心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仔细研究或者向他人请教,提高速度的前提一定是保证质量。
勤于交流,不断打磨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少思维的碰撞都是在交流中产生的。一是和导师、同学们多多交流。有时遇到问题常常一个人琢磨了很久都无法推进,这时通过和师兄师姐的交流,经常会得到我自己不能想到的解决方法。二是积极参加组会。在每周导师的组会上,我们都会有一个同学汇报自己的论文或者阅读过的前沿文章。汇报自己论文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提出很多中肯的意见,这对完善论文大有裨益。学习别人的论文也能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提供很多的启示。一篇好的论文的形成一定是经过了不断的打磨,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要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修改。很多时候,投稿中审稿人的意见也是完善论文的重要渠道。
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希望我在燕园剩下不足一年的时间里能够继续努力,为自己的博士生涯画上一个满意的句号。
1. 需求和供给冲击对企业投资以及价值链的影响,金融研究,2020年
2.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及信号效应研究,经济学(季刊),已接收
光华故事集
《光华故事集》珍藏一届届光华学子的故事。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光华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鼓励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回馈社会、造福社会。他们的故事诠释了“因思想 而光华”,他们的故事传递着“少年心燕园情”,他们的故事讲述了“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推荐阅读
校长奖学金 | 闫晗:潜心求索,享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