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星 | 一个人的修行,一群人的温暖:光华本科生曹雅俊直博哈佛商学院


“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虽然你只能一个人奔跑,但赛道旁边始终有为你呐喊助威的师长和同伴。”2022年2月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曹雅俊收到哈佛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博士项目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中国大陆首位直博哈佛商学院该项目的本科生。

 



曹雅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同时攻读心理学双学位。自大二起在柏阳教授指导下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开展有关面孔知觉与领导胜任力知觉的研究。同时,曾参与徐敏亚教授、张志学教授等多位老师的研究,并在管理学顶级会议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美国管理学会年会)上报告工作论文两篇;曾获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1

梦想萌芽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在光华本科生的众多职业发展选择中,雅俊坚定地走上了一条鲜有人至的道路——组织行为学学术研究。“当时,在我之前三、四届的本科学长学姐都没有人选择做这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身边的家人朋友甚至连组织行为学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也没有关于这个学术方向保研或出国的任何经验或信息。所以实话实说,我也很佩服自己当初有勇气做出这个选择。”他谈到,事实上,微观层面的组织行为学是利用心理学理论研究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学科。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中,他选修了《心理学概论》通识课程,这恰好为他深入组织行为学研究埋下了伏笔。


雅俊在大一学习了两门心理学入门课程后,结合本身的专业,他开始好奇心理学是否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进行有关人的管理?正当此时,光华管理学院“学术之星”项目邀请张志学教授分享他在组织行为学领域有关认命变运信念与企业家精神的研究(Au, Qin, & Zhang, 2017)。讲座中,张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打动了他:“我一直梦想探寻一些对人类来说最基本、最恒久的问题,尤其是人性与行为。而志学老师让我意识到,组织行为学利用实验方法研究人类行为这一‘大问题’的思路不仅与我的理想追求不谋而合,而且还可以为真实世界的商业和生活带来直接价值。”


尽管那时雅俊仍然在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中挣扎,体验着高数成绩“崩盘”的痛苦,但他仍然鼓起勇气向张老师多次请教了组织行为研究的发展规划,并在张老师及其学生尚哲博士的指导下进行了科研的入门训练。这段科研“实习”让他真正开始考虑“以学术为业”。

 

2

学海泛舟


不久后,在偶然的契机下雅俊接触到了光华柏阳教授的研究,“当了解到老师的关于“敬畏与自我概念”的论文(Bai et al., 2017)时,我真的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我当时就觉得,如果不去跟这位老师聊聊的话,我肯定会后悔终身的。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吧!(笑)”就这样,雅俊加入了柏阳教授的实验室,工作至今已近三年,深入参与了有关社会情绪的研究项目,如敬畏、嫉妒等复杂情绪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同时,他还在柏阳教授的指导下参与了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开展了一个有关领导面孔知觉的独立研究。这次独立科研的经历真正让他体会到了学术的苦与乐,“第一次实验的结果不显著时,我觉得这段研究可能就到此为止了,但老师却耐心地引导我从失败的结果中分析问题所在。最终在发现并解决了面孔刺激不合适的问题后,后面的几个实验都非常顺利。事实上,这个研究也成为我申请时向世界名校的教授们主要介绍的代表性研究,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雅俊认为,实验的成功固然值得欣喜,但如何面对不符合预期的结果是这段经历教给他的最重要的一课。


雅俊还与商务统计与经济计量系的徐敏亚教授合作,在新员工适应、员工身心健康等话题上开展了一系列问卷和实验干预研究,帮助企业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另外,在疫情期间,他基于亲身的体验和观察,与徐敏亚教授一同定量探究了“商科线上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哪些心理特征可以带来积极的学习结果”这一问题;最终他的研究成果被2021年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接受并在线上会议中进行报告。“敏亚老师的统计背景和言传身教让我学到了许多复杂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技能,更让我认识到了和不同背景的学者合作的乐趣。”


这些多样的研究经历使雅俊非常重视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为此,他一方面选修了若干统计学和数据科学相关课程,增强对于机器学习、仿真模拟等计算社会科学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他借助心理学双学位的平台,广泛了解了认知神经科学等新兴边缘学科的理论和范式。“研究方法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我希望我能以开放的心态为我的每个研究问题找到最适合它的研究手段。”雅俊对未来这样期待。

 

3

一个人,一群人



学术研究就像是一场修行,必须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在这条只有一个同年级本科生前行的道路上,雅俊在老师与同伴们的支持下经受住了考验并最终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更大的舞台。


对他来说,最难熬的日子莫过于申请季的半年时间。因为国外组织行为学博士项目招生规模极小(每校每年1-4人左右),而国内的申请者又极少,所以他的身边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对象,也不像其他专业一样每年有大量源源不断的申请经验。雅俊也曾因极大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甚至抑郁,但与他一同工作的教授们始终给予他最大的情感支持。


“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因为极度的焦虑低落而错过了一个重要会议的投稿日期。我向敏亚老师坦白了这件事,没想到收到的却是老师长长的一连串语音的疏导与安慰。类似地,每次我向柏阳老师抱怨申请的不确定性时,老师都会坚定的支持我的选择,并用自己和她以前的学生的相似经历激励我前行。”


除了教授们的支持外,雅俊还得到了他身边一群“特别”的同伴的帮助。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入选光华首届“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的学生,他与该项目中来自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余名同学一起共同完成了后两学年的专业课学习。虽然疫情使他们只能线上相聚,但他受到的鼓励和帮助丝毫没有减少。


“我从国外同学身上学到最多的是对于人生道路的开放心态。不强求人生中每一步都要有‘最优解’,而是把不确定性当成有趣的人生经历。这一价值观对我的心态影响很大。”此外,雅俊还在语言和文化习惯等诸多方面得益于这些国际同伴的帮助。他说,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虽然你只能一个人奔跑,但赛道旁边始终有为你呐喊助威的师长和同伴。

 

4

寻找独特的自我



雅俊说,在他收到哈佛商学院录取后,很多人问他是如何成功的。他说:“我一直都不认为申请结果可以定义一个学生是否‘成功’,尤其在我们这一领域小规模招生的情况下申请更是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我自己非常骄傲的一点是我度过了独特的、幸福的、享受的四年本科时光,可以在一条没有peer pressure的赛道上追求自己的理想,结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伙伴,与善良友好的老师一同工作,探寻自己热爱的研究问题……”雅俊觉得,能有这样幸运的本科经历的重要原因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于自己独特性的追求。


“我绝不是什么天才,我也不相信人文社科领域存在不依靠积累和沉淀的天才。相反,我的数学很差劲,经济学也学得头疼,比如我的高数和微经都不到八十分。”他提到,很多人都把一些“考验智商”的学科看作自身智力的象征,并把不理想的成绩当成对自身能力的全盘否定,最终放弃梦想随波逐流。但是,心理学的智力研究让他相信智力是多维度的、可发展的(e.g., Gardner, 2006),数理学科代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我相信我需要找到并继续推进自己具有独特优势的那个智力维度,并基于此寻找能够发挥自身独特性的发展方向。”他说,“很幸运,我找到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因此,我相信追求自己的独特性、走少有人走的路是为我带来愉快充实的本科时光的秘诀,我也相信这个方法同样适合绝大多数的北大学生,在真正属于自己的路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己定义的‘成功’。”


5

References


Au, E. W. M., Qin, X., & Zhang, Z. X. (2017). Beyond personalcontrol: When and how executives' beliefs in negotiable fate foster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Organizational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43, 69-84.


Bai, Y., Maruskin, L. A., Chen, S., Gordon, A. M., Stellar, J. E.,McNeil, G. D., ... & Keltner, D. (2017). Awe, the diminished self, andcollective engagement: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small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2),185.


Gardner, H. (2006).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Horizons. NewYork: Basic books.



“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Guanghua Future Scholars Development Program,以下简称“学术之星”) ”是为具有学术兴趣的优秀本科学生定制的学术训练计划,通过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学术资源和系统性支持(如研究导师、“学术启航”系列讲座、学术研讨、出国交流等),达到激发研究兴趣、培养批判思维、提升研究能力、积累研究经验、树立学术理想、助力学术发展的目的,为学生成为未来学术之星创造条件。 


《光华故事集》珍藏一届届光华学子的故事。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光华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鼓励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回馈社会、造福社会。他们的故事诠释了“因思想 而光华”,他们的故事传递着“少年心燕园情”,他们的故事讲述了“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推荐阅读


学术之星 | 刘浩宇:北大本科生科研“优秀项目”炼成记

心声 | 第五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
第一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研究成果汇报会
梁淑淑:经济学研究是我最大的乐趣
从光华到哈佛 | 黄一泓:安静的书桌让我乐在其中
林心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王至纯:我的经济学旅途故事 | 学在光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