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英语的8个关键,另免费赠送1个总结

2016-08-15 邵鹏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学习英语那些事儿


最近有个出国不久的年轻的朋友问我我学习英语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虽然是老掉牙的话题,和他交流了之后,想到不妨将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感想写下来,聊作记录。若有益于他人,也是件好事。非诚勿扰,不喜轻拍。受过教育的朋友,欢迎礼貌地留下宝贵意见。



1

克服心理恐惧感

毫不夸张的说,让不少人张口说英语的恐惧感,和旱鸭子第一次下水学游泳相当。但是要知道,有些人一辈子不会游泳,或者努力了也学不会;但是说话,除非有生理缺陷,人人都会。能说的了母语,你就能学习好外语。要有自信。

2

躲避学习外语的误区

老式的中文英语教学法,非常强调单词、语法的学习,稍后才会接触会话。我觉得这种方法效率不高,而且有些本末倒置。什么样的方法是正确的?像婴儿那样。


先学说话。小孩子学习语言,都是从重复大人的个别词汇和句子,以及简单的对话开始。一个完全没有学习过汉语语法的文盲,也可以自如的进行日常的会话。当然,受了教育之后,对于语言的掌控能力会提高,说话文绉绉,语法错误也会被避免掉。

3

我认为“说”很关键

传统的应试教育,最忽略的是“说”。一般的英语考试,有听力,有写作,有阅读,却难以进行“说”一项的考核。但是,这恰恰是学习语言的一大终极目的,同时更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原因有三:


第一,只有说的正确了,才能提高听力能力。


第二,说的好了,会不断强化正确的语感的培养。


第三,说得正确了,才能减少交流障碍。


“说”可以拆分成两部分内容:发音,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英语思维方式。


发音很重要。口音是不可避免的,但要发音饱满、正确。每个字的发音饱满到位,整个句子说起来会更好听、更容易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高大上的语速、连读,才能听起来顺耳。


我们都有一种倾向,拿不准的地方,往往嘴里稀里糊涂含混带过。一次两次可以,弄不准的单词,要用心去求证读法,然后记住。就像我们吖吖学语的时候,父母给我们纠正错误一样。


驾驭语言的能力嘛,肚子里要有“料”。平时要注意积累不同场合需要使用的句式、特定说法等等。研究它们的异同,到用的时候,才能手到擒来。这个道理,和我们每个人说中文时使用成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施一公教授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过一个很有用的学习方法:阅读高质量的报纸(比如《纽约时报》),然后向其他人复述某个报道的内容。


我的建议是,加上这样几条:


找一个地方,大声阅读;搞懂每一个词的正常读法,反复阅读,直到熟练为止;新的单词和地道,或者难懂的句式反复学习,记在心里;合上报纸,复述文章的内容。阅读材料不要求长,哪怕是短短三百字的豆腐块文章也可以,日积月累,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方法在积累词汇和句式的同时,还可以培养语感、对英语的敏感度和思维方式。施教授还动笔写短文,如果有时间,这种方式也很好。


如果有条件有精力,背诵。这是最笨,也是最好的办法。

4

不要用数学的思维,来学习语言

多年前,我有一位同学,是英语困难户。高考英语拖了后腿,严重影响了总成绩。他数学好,于是把语法当作数学公式,写作的时候,试图按照这些规则来造句子——后果可想而知。


那些诸如语法之类的条条框框,是从活的语言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先有条条框框,再发展出语言。而且语言是不断演化、发展的。某种语言,倘若使用的方法悄然发生了变化,新的语法规则就会被总结出来。


有很多说法,靠语法来分析,都是不靠谱的。因为:↓↓↓

5

英语,native speaker说的,就是对的

所有学习过英语的人,出国之后,都会发现当地人的语言和课本里不一样。发音不同,用语习惯不同,词汇的使用不同。


不奇怪,这和中国各地的方言差异是一个道理。就像骂人的时候,北京人非要用外婆和伯父,而成都人就用乌龟的公子。入乡随俗,他们怎么说,你就怎么说。


同一个词Biscuit,我们中学课本里说是饼干,结果你去英国转一圈,在去美国、加拿大走一遭,会发现这个字儿完全指的是不同的点心。在新英格兰,你办什么事情办好了,对方会说youare all set;但加拿大人极少这么说,他们会说,you are good to go!


比较这三个句子的意思:


1.I did not do anything!


2.I did nothing!


3.I didn’t do nothing!


前面两句很容易理解,第三句两次否定,什么意思?其实这个句子和前两句一样。听起来别扭,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就这样说。想学活的语言,认真听当地人怎么说,认真学习电影和电视剧的会话。


有些具体行业里的英语怎么学习?比如科技论文写作,比如外贸英语,比如医疗英语。没有别的方法,看他们怎么用,鹦鹉学舌。

6

练习,要花时间和功夫

和学习任何技能一样,时间和功夫,是要保证的。学习英语要勤动嘴。


口音是每个人都有的,且有地域特色。有经验的人,听人讲英语,都可以大致判断出你从中国哪里来。比如不少广东的朋友,字母r和l的发音是分不清楚的。


有一次选了一门声学的课程,一个广东同学回答问题就是分不清reflection(反射)和refraction(折射),把教授急坏了;不管南北,大量的中国人thank里面的那个th的发音[θ]总是发成[s];very里面字母v的发音[v],也被大量读成[w]。更为有趣的北方有些地方的汉语口音里,会把[w]错发成[v],比如 weishen me (为什么),会被念成[vei] shen me。


这个音明明会发的,说英语还是会读成[w]。韩国人语言里据说没有[f]这个音,所以咖啡会被念成copy;日本人不会发[r]的儿话音,所以一些人会把电脑读成”卡-皮优-塔”。但是克服这些都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关键要仔细研究,用心更正。

7


说话经常卡壳,怎么解?

有些朋友说,跟老外交流,常常卡壳,因为有些词儿不会说。


试想,你为你的老外女(男)朋友做了一桌子菜,跟他(她),“我为了做这些菜,吃奶的劲都拿出来了!”常见的情况是,说道“吃奶的劲儿”就卡住了,不知道怎么翻译。要是翻译文学作品,值得花很久去研究地道的翻译。


日常交流,就避开这种卡壳的地方,意译。直接说,做这些菜,花了很大的功夫(it took lots of efforts)对方就明白你的意思。


这样做,有几个原因:


第一是有些概念,不同的语言里并没有对等的说法,甚至也许对方的文化里没有这个概念。


第二,交流的最高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意译只要意思传递到了,未尝不可。


假设你有一对朋友是情侣,客套的邀请你一起去吃饭,你说你不想做电灯泡,怎么说?


如果电灯泡这个词你不会说,是不是要卡住?


其实即使知道电灯泡这个词,用在这里也不合适。因为北美英语里,会说the third wheel——自行车的第三个轮子,很形象。倘若说了lightbulb,反而阻碍了交流。


绕过去意译,是个捷径。最好的办法,还是多积累,不论俚语还是自己语言里没有的东西,都能对付。

8


写作

好的写作需要两点支撑:肚子里有料,思维要洋化。


肚子里有句式、词汇,才能写出像样的内容。提高的方式,参见上面的部分。


思维方式,往往是我们的弱点。中国人说话,喜欢铺垫。往往绕来绕去,才到主题。你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头,有一位大臣拍皇上马屁,说正事之前,总要唠叨一句,“东海扬波,皇恩浩荡……”。


这事儿不夸张,我们中国传统的的碑文,悼词等一应红白喜事文书,据要先扯扯别的事儿。皇家的文书更是要从祖宗说起。


英语写作的讲究把重要的事儿放在最前头。每一段的第一句,总是主旨句子。后面再分开来论述。学习具体的文体写作,当然还是要多读好的例子。

总结


我的一位英语老师曾经说,英语好的人,往往都是比较笨,但是比较执着的人。


因为学习外语几乎没有捷径,正确的方法和用功是成功的保证。想要把英语学习到出神入化,要像联系同声传译的朋友那样进行魔鬼训练才行。


但是要应付一般的工作、升学、工作,用心,用功,每个人都能做到。


相关阅读:

英文中的“好”到底有多好


中文论文与英文论文的差异就在这


中国学生英文写作想出彩,这几个方面一定要注意!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