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辈子就见过红军一次,但到老都念念不忘
这可能是中国最小的红军烈士陵园了。
挨着菜园地,建在一个小土坡上,这座仅有3座红军墓和1座解放军墓的烈士陵园,占地不过百余平方米,但山门、楹柱、碑文等一应俱全。
进门登上十几级台阶就是墓区,4座圆形的无名丘冢用青砖围成,上头种满南方五颜六色的花草。移栽过来的核桃树、茶花树,还有四盆鲜红色的天葵竺盆栽,将小小的墓园装扮得充满生机。
“打独裁除剥削保翻身,挺进途中献青春;紧跟党反围剿抗日寇,长征路上洒热血”、“青山有幸埋忠骨”、“饮水思源,知恩图报”……陵园门口手书的横幅、楹联,落款是“井坝思源人”,一位86岁的老兵——杨泽飞。
老人第一次见到红军是81年前。修建、守护这处烈士陵园,已经有60多年时间。
井坝,贵州省仁怀市长岗镇的一个小村。
黔西多山,平地极少。山峦连绵、沟深坡陡,从仁怀市一路行至遵义市的平正仡佬民族乡,才能找到高速出口下去,然后顺着山谷往回走几公里山路,辗转回到隶属于仁怀市、当时叫长干山的长岗镇。从长岗镇到井坝村,还需要翻过一座山,盘旋二三十个弯道下到山底。
因为家境贫穷,杨泽飞从小就被寄养在相对富裕的舅舅家。1935年3月,当二渡赤水回到贵州的红军路过这里时,杨泽飞还是一名5岁的懵懂孩子。
“杀人如麻,还共产共妻”、“比70年前的石达开部队还残暴”……在这个贵州西北的小农村,许多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红军。基于兵患不亚于匪患的经验,听说地主带回来的这些谣言后,许多村民一开始选择了躲起来。
舅舅也被吓得不轻,苦于没法带着孩子走远,索性把自己打扮成又瞎又哑的残疾人。
一天,当红军战士闻着酒香敲开半敞的门时,“又瞎又哑”的舅舅躲在了一旁,杨泽飞坐在厅堂的地上。红军跟舅舅打招呼。“舅舅后来说,好像是要用酒给伤员疗伤,想买一些酒。”杨泽飞有些害怕,呆呆地看着这些衣衫褴褛、身形消瘦的陌生人。
红军战士小心地自己动手打酒,打一小勺酒就给杨泽飞的口袋里塞进两个铜板。小小衣兜塞满铜板,破旧的布料不堪重负,铜板滚落一地。杨泽飞哇哇大哭。一名战士将他抱起来,轻轻晃着他哄道“不哭不哭”。几名战士麻利地将地上的铜板捡起来,重新整齐叠放在桌子上。
红军走后,看着数倍于市价的酒钱,舅舅对杨泽飞说:长大了要当兵,就当他们这样的兵!
“当时除了赤水、贵阳有不多的地下党活动,仁怀几乎没有地下党员,可以说是零群众基础。”仁怀市文史学会会长刘一民说“没有想到,红军路过此地,却很快赢得了本地群众的好感。” 杨泽飞的亲身经历,是对这个疑问最好的回答。
15年后,杨泽飞果然参加这支军队,上了抗美援朝战场。抗美援朝胜利后,杨泽飞1955年复员回乡,一直教书育人、捐资修路、扶贫济困,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几十年坚持守护零散红军烈士墓。
2011年,他和村民打听到附近还葬有一位牺牲的红军战士,花费一年的时间寻找,2013年终于将其从十几里外的周家洞村岩坪组迁移到村头的红军墓园,小小的墓园里有了又一座红军墓。
墓园新修了大门、台阶,老人亲自撰写纪念对联、文章,亲自刻上了门柱、纪念墙。为此,他几乎用尽了自己的优待金。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杨泽飞家中,一楼正厅的堂前,挂了6幅各个时期的毛主席画像、照片;二楼客厅,则挂满了老人手书的《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等毛主席诗词和名言警句。
其中,《长征》是老人最喜欢的一首,裱好装框挂在了上首墙壁的正中央。老人听力不太好,口齿却还清晰,在他的教导下,家里的小孩子们也能跟着一块儿背诵。
和杨泽飞一样,当地有太多老人对红军一见倾服。
“红军好啊!”这句话,是长岗镇文化站原站长邱胜国当年采访不少接触过红军的老人时,听到他们开口的第一句话。“其实,他们大多数是第一次听说、见到红军,一辈子也就见过一次,但到老念念不忘。”
红军在这里的百姓中如鱼得水。
在长干山梅子坳宿营没有水源,农妇雷惠英主动带路,带红军找到两里地外的水井。
屠工杨子州主动上门帮红军杀猪、煮饭办菜,然后带路到了茅台镇。
红军战士邓吟章受伤滞留冠英场,农民方吉祥的母亲将他背到山洞隐藏并每天送饭,躲过了敌人搜查……
1935年3月16日、17日,距离茅台酒厂几百米远的茅台渡口,中央红军成功三渡赤水。一起渡江的,还有数以百计自愿加入这支部队的当地百姓,坛厂的王得全、长岗的杨少云、水塘的刘长华……此时,红军不仅是传说,也是当地人民已血脉相连的队伍。
80多年后,对红军的守护依然在这里延续着。
在大王寨村,地主王泽光家墙上的红军宣传标语,被村民保留了81年,房屋破败,标语至今完好。长岗镇上,鲁班场战斗前毛泽东曾停留一晚的民居、救治大量伤员和百姓的红军医院等,都按照原样保存着;聂荣臻向连以上干部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红一军团干部会议会址”,开始落架大修……
“现在已有许多人跟我一起守护红军墓,有70多岁的、40多岁的,还有年轻人。”杨泽飞说,“对我来说,这是不忘初心!”
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
本期编辑:任晓蓉
实习编辑:东南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