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场关于青春和信仰的伟大远征

2016-10-11 进击的熊爸爸 共青团中央


读了下面几个小故事,你就读懂了长征,读懂了信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335jvaioi&width=500&height=375&auto=0

山海工作室《不忘初心再长征》


中央红军在长征开始以后,红十兵团被要求北上进行策应,处境本身就很艰难的红十兵团马上遵照执行。出击牵制了大量的敌军,但也遭遇了敌人的重兵围堵。他们最终几近全军覆灭,军团领导人方志敏等人悉数被俘、被杀。


唯独跳出重围的是一个叫粟裕的和他带领的约三百名死里逃生的士兵。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挫折,可他们没有怀疑什么、畏惧什么,而是依旧相信自己的事业必胜,于是他们继续前行。


信仰是个强大的东西,它能指引着人们在最黑的暗夜中看到希望,并坚持走向光明。



其实此战被俘的方志敏也可以活下来,因为当时他已走出了包围圈。可他为了能拯救后面被围的部队又只身返回。被俘后,他的敌人怜其才俊,也曾给过他另一种乞活的机会。可他已然决定要为自己的主义而死,唯一希翼的是笔纸若干。


在人生的最后岁月,他在牢房里奋笔疾书,用呕心沥血的文字凝聚他的经验、他的教训、他的认识、他的希望,愿以此警醒或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他选择了走向死亡,但谁能说选择死亡的人就是放弃希望?心中燃烧的希望会比火焰还炙热。


方志敏


红十兵团失败前不久,西进的中央红军也曾遭遇过一场生死攸关的巨大危机。军事家称之为兵家死地的湘江之畔,前所未有凶悍的敌军层层叠叠扑了上来。


重压之下,对某些阵地的防御者来说,死亡已经毫无悬念,唯一的问题是,坚持到掩护主力渡江后再死,还是在重围前就死?


带领殿后部队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被手榴弹炸倒前,应该略有满足地看到前一种奇迹得以实现。于是在被敌人担架抬着的路上,他把手从肚子的伤口伸进,静静地、悄无声息地绞断了自己的肠子。


一支军队有多少视死如归的军人,这支军队就有多少绝处逢生的希望。于军队是,于国家民族也是。



陈树湘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进入贵州之后,蒋介石痛骂自己将领剿匪不尽力、有私心。蒋介石骂得有道理,但那些将领表示不服。之所以不敢用尽全力,是因为老蒋在之后一定还会施加黑手。


地盘是本钱、军队是本钱、钱是本钱,让我们去和红军拼老本,有人却在后面坐收渔利,谁才是有私心?


可在更逆境的条件下,被打得惨不忍睹中央红军发电要求四方面军策应,四方面军立刻放弃了小半个省的根据地举家前来会师;落魄得快揭不开锅的毛泽东派人送信找红25军的徐海东借2000现大洋,25军立刻倾其家底,星夜兼程送去了5000现大洋。


什么才是真本钱?是慷慨无私,是患难与共,是同心同德。

 

徐海东


红军进到贵州其实依然被动,土城败,鲁班场还败,原先北进川南的计划被打断,不得已继续向南然后西进,并在那里遇到了一条水流端急的天险之河。


于是,拯救这支近乎山穷水尽军队的任务,便是在对岸有敌军防御的情况下,强渡天险。连长熊尚林和16名勇敢的士兵自愿站出来承担这一生死未卜的任务,他们乘着唯一的小船,迎着对岸飞来的弹雨,勇猛地扑向对岸。这就是载入历史的“强渡大渡河”。战后,这17名勇敢者唯一的奖励是一人一块红星勋章。


其实多少奖励都不值得以生命去换取,但对有责任和担当者来说,有更宝贵的东西。



熊尚林


这场战斗结束后,他们的事迹和经验被一个叫李兆炳的随军编辑记录在了一份简陋的《战士》报上。不久后,红军总司令部也将此战例收入编纂《当前情况及战术摘要》,以更加详尽的形式下发全军。


在这支军队正在濒临绝境、朝不保夕的时候,所有宝贵的事迹和经验都会被尽可能的传达到所有的部队、所有的军官,甚至士兵。


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各种会议。在行军途中,在作战间隙,在宿营地里,无论是胜利后,还是失败后……总有那么一群人会做在一起,总结经验、反思问题、批判错误、汇集智慧。然后他们逐渐从失败中走出,终于走向了胜利。


顽强,并不是单纯的指勇敢和坚韧,它更多的是指一种善于传承和勇于反思的智慧。






《当前情况及战术摘要》


任弼时的红六兵团在长征途中曾经“请”过一个叫薄复礼的瑞士传教士同行一阵。其实说是“请”,不如说抓,因为当时红军理解外国人大多都是帝国主义的间谍。


间谍的待遇并不好。不过,这却使得薄复礼成为少有的长征的近距离观察者。奇怪的是,这个倒霉的外国人居然对这支落魄的中国军队充满好感,因为他们与他以前所见过的那些目不识丁、野蛮粗暴中国军队都不一样,这支军队在行军打仗之余居然还在学习现代文化知识,还用宝贵的纸张作功课。


而据另外一个人回忆,长征途中参加电报通讯学习的年轻红军士兵,集合报数要用英文,课间休息做游戏也要用英文口令。


当时间的维度得以最终展开后,先进终究会战胜落后,文明终究会战胜愚昧。


薄复礼


当时的国民党一直宣传红军是一股流寇,而这支军队确实也有着流寇般的落魄。红军进入藏区后,一度拮据到无衣无粮,因此饥饿常常成为每个士兵的噩梦。


一天,一个叫贺敏仁的司号员,路过一个空置的喇嘛庙时,意外发现了一些铜板。年轻司号员没有多想,擅自拿了铜板去买吃的。可不久后,此事暴露,小司号员被作为违反群众纪律的典型,被执行枪决以警示部队。这位小司号员贺敏仁的姐姐叫贺子珍,姐夫是当时党和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


这样的身份未能避免他被追责,但这样的警示却使得这支军队在那样的困境中能够心怀敬畏,不断前行。这也是这支军队最终没有沦落为流寇的原因。


《红军纪律歌》


粟裕重新开始打游击时,28岁。

方志敏被俘就义时,31岁。

陈树湘用手扯断自己肠子时,29岁。

徐海东举全力援助中央红军时,35岁。

熊上林跳上大渡河渡船时,22岁。

李兆炳办《战士》报时,26岁。

任弼时带着士兵学文化时,31岁。

贺敏仁被执行纪律时,17岁。


整支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士兵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




这支年轻的军队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没有援军,甚至也一度不知道目标,但是他们却经过了14个省,翻越了40座大山,跨过了24条大河,经历了600余次重要战斗,攻占了62座城市,最终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创造了这个奇迹。


这个奇迹属于青春、属于信仰,但更属于那种深刻和宏大的历史规律。


顺应这种规律者,终将战无不胜。


深刻理解洞悉这种规律,也应该成为今天我们追忆长征的角度。



2016年9月13日 于井冈山

作者:进击的熊爸爸

歌曲MV系北海舰队某部基层官兵组成的“山海工作室”原创 

更多资讯

本期编辑:苏美男、祚挂东南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