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你在大学进了个冷门专业?我需要和你谈谈人生!

2016-12-21 吴德祖 鹤运 共青团中央



团团说


知乎上有人问:大学学的是一个冷门专业,不好就业,但我想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我该怎样做,今年大一?


团团在收到回答邀请后,给出了如下答案,希望可以对更多正处于迷茫期的同学有所帮助。


  


从高中进入大学,迷茫是必然的,或者因为前途,或者因为恋爱或没有恋爱,或者因为性格导致的选择性障碍。无论如何,先恭喜你。因为,这表示,你终于开始从高中三年埋头苦读的惯性中抬头,开始思考人生了。


  

这个关于专业的问题,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热门专业是否就一定等于好就业,一定等于好工作,并一定等于光明的未来?


热门专业等于好就业吗?

  

答案


  经过4年(本科)或6-8年(加上硕士、博士)的时间,热门变冷门、冷门变热门的情况多了去了。比如,某专业热门,大家都来学,几年后毕业都傻眼了,满大街都是,工作反而不好找,竞争压力大;某专业冷门学的人少,但就业市场的需求在那儿摆着,几年后冷门专业成了稀缺人才,好单位排着队找你。(比如本人母校的阿语和波斯语系,当年两年只招一届,学生稀缺到几个老师陪一个学生交流学问谈人生的程度,那个专业的学生,没毕业就被各种部委公司预定光了。原因很简单:这样特殊的人才,别地儿还真没有。)



热门专业等于好工作吗?

  答案是:不必然。


  专业会对就业的方向有直接影响,但并不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专业,学校的档次(名牌、重点、一本、二本——说这个并不是强调分数歧视,而是要正视高考区分的现实,毕竟高考成绩那么客观的摆在那里。同样专业,北大清华毕业的就是比普通高校好找工作,估计多数人不会有意见),在校期间的学术研究水准(比如属于学霸型在各种顶级期刊发表论文,或者混吃等死型以睡觉+网游为主要任务成绩刚够毕业不挂科),实践锻炼或创业经历(比如有扎实的团委学生会锻炼经历,或者出色的学生社团履历、志愿服务经历、创业经历等等,找工作时候也都会有优势),对就业水平都有更直接的影响。




那么冷门专业的你,怎样能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


冷门专业的你,怎么能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坦白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光明的未来”是一个太过感性的描述,什么样的人生就算“光明”了?怎么样算是“黑暗”的呢?这样的描述,恐怕很难衡量。


我的一点小小的体会:驱赶心中迷茫最好的办法,是马上开始做那些你内心中早已认定的正确的事情;


而所谓“光明的未来”,实际上更取决于如何过好“充实的每一天”。用一句特别鸡汤的话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在什么时候就干什么事。”



  

回到问题。具体而言,如果专业是自己选的,并且不是那么的讨厌,那么至少在专业领域,认真钻研,认真听课,好好读书,首先做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出类拔萃。


成为一个奇缺的人才,自然会有相对较好的前景。分享一句话:你的价值,取决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不能使自己在专业上优秀到不可替代,除了爸妈,没人能帮你。


  如果实在不喜欢自己的专业。那么,至少想办法确保不挂科,能够及时毕业,在这期间,多参与些社会活动增长些阅历本事。除此外,多去图书馆读各种书;多去操场打球运动锻炼;认认真真谈个恋爱(当然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只能祝你好运~)。



当然,还要补充一句,一个高中刚毕业的大一新生,能对自己的专业有多少了解呢?这其实也是颇值得怀疑的。所以,在否定这个专业之前,至少应该努力去试着了解。


然后,如果仍然坚定地对这个专业感到绝望,据了解,不少高校都有入学后调整专业的可能(当然,也会有诸如大一本专业学习成绩的分数排名、接收专业的名额等硬性指标,具体政策要看学校的规定。)如果有心,向学长或者辅导员咨询一下,然后再做好相关的准备。


  总体来说,进入大学以后,你会发现有更多选择,也自然会更加迷茫。解决迷茫的办法,不是继续感叹和迷茫,而是读书交友增长见闻,或扎实做事提高本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以上来自团团知乎团队答主@吴德祖)


  

有一碗著名的鸡汤,叫“首先想清楚你想要什么”


  对于目的性很强的人而言,他们不容易有选择恐惧症。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专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你是这类人,你一旦想清楚了自己的目标和可能的风险,并且认为自己能承担风险,就赶紧按照自己的目标去做吧!不要让拖延症拖延了自己成长的进程。然而大部分人都不是这一类,都还处于“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的阶段。




  如果你处在这一阶段,我们有三点建议(敲黑板!):


  1.注重储备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拥有扎实的基础;

  2.保持学习的热情并持续学习新知识;

  3.扩展眼界,睁眼看到更大的世界。


  为什么要这样做?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前两点可以让你保持竞争力,在机会来临的时候抓得住机会。第三点可以让你看到更多的机会,我们在规划自己的未来时常把同学、学长学姐等拿来做参考,最终把自己局限在前辈们走过的那几条路上 。我们还年轻,要给自己更多可能性,有时候要敢去做那个“破壁人”。


  著名的“布鞋院士”李小文院士,在大学期间犯过一点所谓的“小错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农场里种田,成了名符其实的农民。



  在回忆那段经历时,他说:“在农场就是磨时间。出路肯定是要想的,但也不知道在哪里,那时候,个人根本没什么选择,只能等,那种感觉就像现在年轻人经常说的‘郁闷’。不过,我想,如果以后能再分配,要先有一门手艺,所以在农闲时,我就去学习修柴油机、拖拉机什么的。一年半以后,算是照顾夫妻关系,通知我去绵阳一家小无线电厂当技术员,当时是很高兴的,因为能从农村出来了。”


在小厂工作时,他因为偶然的机会听说恢复考研了,决定报名;因为他基础比较扎实,经过复习他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后来公派到了美国。


  后来有记者问他,在美国期间“没想过要留在美国吗? ”,他回答说:“也不是完全没想过,但基本上我觉得在哪儿都无所谓。我也没有别人那种要回国大展身手、报效祖国的觉悟,真的没有,只是当年是杨老师把我们三个人送出去的,后来杨老师当了所长,叫我们回来,我们三个就都回来了。”



  从李小文院士的经历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年轻的他或许就是对未来觉得迷茫的人,“出路肯定是要想的,但也不知道在哪里”。他的传奇经历看似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但这些“水到渠成”的背后,是他通过不断学习思考积累起来的力量,无论身处什么境地,都把能做的做好。


 

对青年人而言,还是那句鸡汤


首先想清楚你想要什么


在还没想清楚的时候


做好你自己


(以上来自团团知乎团队答主@鹤运)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中国2016 | 特朗普 | 90后集体退赛

南京 | 南海 | 中国人的信仰

雾霾 | 祸港四青 | 穿纸尿裤参加高考

秦宜智 | 中国制造代言 | 大学VS蓝领

女大学生 | 团干部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青课 | 总书记的家国情怀 | 超级学霸


    编 辑 | 李 翀

实习编辑 | 张福照

共青团中央

微信号:gqtzy2014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