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永怀、李佩今日合葬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017-04-05 共青团中央


图文由共青团中央(gqtzy2014)综合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导读


今天,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先生与妻子——“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先生,合葬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郭永怀的汉白玉塑像下。


他们将含笑目送来来往往的年轻科学家,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开启新的征程。



 


两位先生为年轻人树起了明亮的“灯塔”,指引我们在这个时代依然坚持思索什么是爱国、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


心系民族,毅然归国


郭永怀,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



◆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 1938年,他前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应用数学。


◆ 194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的郭永怀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


 美国相关部门问他“为什么要到美国?”郭永怀十分坦率地回答道:“到美国来,是为了将来回去报效祖国。”


为此,郭永怀处处受限,不能进入美国与国防尖端技术有关的实验室去工作。


1947年,郭永怀与W.R.Sears,A.Kantrowitz、谈镐生在美国康乃尔大学

 

  ◆ 1953年7月,美国政府取消了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


◆ 1955年9月,被美国监视拘留了五年的钱学森得以归国,钱学森临行时与郭永怀约定,一年后在大陆共同为祖国崛起效力。


  夫人李佩回忆:

 


钱学森一回国,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


那时,许多朋友都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已经很不错了,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挂记着贫穷的家园呢?


不劝倒罢,劝的人越多,老郭越来火。他说,“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

回国前,在送行聚会的篝火旁,郭永怀掏出十几年来没有公开发表的书稿,一叠一叠地丢进火里,烧成灰烬。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学生惊呆了。


李佩也感到非常可惜,劝阻说:“何必烧掉?留下回国还有用。”


郭永怀说:“这些东西烧了无所谓,省得他们再找麻烦,这些东西都装在了我的脑子里。”


1956年9月,郭永怀夫妇登上回国邮轮。


回国途中,郭永怀夫妇与女儿郭芹合影


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他。总理问:“你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他的学生、中科院资深院士俞鸿儒说,


 


他一直说,我只想把我们国家搞好,我们要做铺路石,为后人能够前进,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能搞上去,打好基础。



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 1960年,郭永怀开始参与研制“两弹一星”。据同事回忆,他总是挑一些很难的问题来攻,工作稍微差一点,他就会当面提出批评。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当蘑菇云升起,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但郭永怀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 


◆ 1968年10月,郭永怀在青海核试验基地忙碌着中国第一颗热核弹头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


◆ 1968年12月4日下午,郭永怀发现了一份重要的数据线索,当即要赶回北京。为了安全,周恩来总理曾经叮嘱过郭永怀等科学家尽量不要乘飞机,但郭永怀为了赶时间仍是经常飞来飞去。


他得知当晚兰州将有一架民航飞机飞往北京,便驱车前往。临行前大家都提醒,晚间飞行不安全。


郭永怀却笑着说:“飞机快,我只要打一个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刚好汇报工作……


当晚,就在飞机抵达北京西郊机场400米上空时,飞机发生事故。



从失衡到坠落,只有大概不到10秒。钱学森追忆好友,写道:


 


一个有生命、有智慧的人,一位全世界知名的优秀应用力学家就离开了人世:生和死,就在那么十秒钟。



这是一场恐怖的空难,人们发现,在烧焦的尸体中竟有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两具尸体已面目全非,无法辨识。有人回忆说:“尸体完全烧焦了,脸成了一个黑煤球,耳朵都掉了,都不像个人,黑疙瘩一样,完全认不出来是谁。”

  

当人们用力地把遇难的两个人分开,才发现两具尸体紧贴的胸部中间,竟然护着一份热核导弹的绝密文件,并且完好无损!人们这才明白,这两个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空难唯一的幸存者回忆,当飞机开始剧烈抖动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喊:“我的文件!”然后就什么也记不清了……


“我的文件!”这或许是郭永怀说的最后一句话。


60年代,郭永怀手拿爆炸成型试件


当周恩来总理得知飞机失事的消息后,失声痛哭,良久不语,痛心疾首地下令彻查事故原因。


  远在青海核试验基地的同事们听到噩耗,也陷入一片悲伤。老科技员陈裕泽受访时哽咽地说:


 


听到他(郭永怀)去世的消息,我们感觉失掉了一个擎天大柱子。


觉得我们今后找谁去问,找谁去讨论,找谁去请教,一下子感觉好像空了,一下子就感觉不知所措了。


这种感情啊,到了70年代,还是很悲痛,在工作的时候,我们常常感叹,要是郭永怀还在就好了……



噩耗传来,李佩极其镇静,几乎没说一句话。整夜,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


在郭永怀的追悼会上,受到严重政治审查的李佩,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长椅上。在那时,敢于坐在李佩旁边,说一句安慰的话,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郭永怀牺牲后的第22天

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中科院最美玫瑰”的守望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她是“两弹一星”功勋的遗孀,她更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被称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


她心知丈夫正在从事保密的研究工作,从不过问内情,只是在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照顾家庭,毫无怨言。


郭永怀包里总有个苹果,那是李佩给他预备的点心。郭永怀重家庭情义,她便每月按时邮寄80元生活费给丈夫在荣成渔村的兄嫂。


1965年,郭永怀和李佩将家中存款和公债48000多元捐赠给力学所。


郭永怀104岁诞辰日,李佩拿出郭永怀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捐给力学所,包括:纪念印章、精美计算尺、浪琴怀表,以及1968年郭永怀牺牲时,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用信封包装的郭先生遗物——被火焰熏黑的眼镜片和手表。


 


李佩先生留给大家最大的精神财富是她忘掉了自己的不幸,去给别人创造幸福,她有非常宽广的胸怀。




上个世纪90年代,唯一的女儿郭芹病逝。没人看到当时近八旬的李佩先生流过眼泪。


老人默默收藏着女儿小时候玩的能眨眼睛的布娃娃。几天后,她像平常一样,又拎着收录机给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只是声音沙哑。


此后的几十年来,李佩先生几乎从不提起已逝的故人,她有时呆呆地站在阳台上,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没人说得清,她承受了怎样的痛苦。


她的人生中,有太多苦难,都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可她依旧可以风轻云淡,这种人格的感召力,是无与伦比的。


▲李佩生前在丈夫郭永怀雕塑旁留影。 (图:中科院)



就在今天

“与老郭埋在一起”的心愿

终于可以达成

相隔近50年的爱人

终于相依相伴


这对伉俪明灯

将一直照亮中国科学事业的新征程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我们祭奠,不仅因为怀念 | 无神论

缅怀英烈 | 很多人真的没弄懂过“清明”


编 辑 | 吴  笛  朱 琛

共青团中央

微信号:gqtzy201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