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 | 对方已通过你的好友请求,你们可以开始沉默了……
二〇一八年六月
二
日
青
·
听
今日配乐《岁月神偷》
欢迎到网易云音乐,关注@共青团中央
收听更多团团推荐的歌儿
●●●
五分钟之前,某网站的编辑在公众号后台找我要某篇文章的转载权,并提出想加一下我的微信。介于工作上的合作,我通过了对方的请求。
加了好友之后,对方迟迟不说话,为了缓解尴尬,我主动说了一声“嗨。”
他说“你好。”
我不知还能说啥,于是马上开好白名单,回复他“已经授权。”
他回了一句“谢谢。”
然后我们的对话戛然而止。
现在,他不说话,我也没有说话。然后我们的对话框就随着其他的尬聊,被挤到末尾——我们成为了彼此的微信好友,却只说了四句话。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参加某个新媒体活动时遇见的一句文案:
“对方已经通过了你的好友请求,你们可以开始沉默了。”
我是高三毕业之后才用的微信,刚开始并不习惯,因为大多数的朋友都在qq里,微信像是一个多余的存在。
可随着上大学、参加活动、实习、工作..……慢慢的,微信从一个联系亲朋好友的聊天软件变成了一个专门用来工作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我猜想,大部分人的微信都像个大广场,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这里,除了分享生活、发表观点、转载鸡汤,更多的是代购、微商、分销课程……
我的微信逐渐被各种陌生人“攻陷”了,真正的朋友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是那些一面都没见过的,甚至名字都搞不清的“陌生人”。
我们最大的默契,大概就是锲而不舍地相互保持沉默吧。
有人问我,在什么时候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学生。
我说:“每次刷朋友圈的时候。”
当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微信里除了家人、高中和大学的同学之外也没有什么陌生人,但是后来接触到一些活动和团队,我的微信就涌入了各种各样的“陌生人”。
因为一次稿件的授权,加了一个除了授权没有其他好聊的某平台的编辑;
逛一家店,在店主的热情推荐和“加微信打九折”的诱惑下,加了一家可能不会去第二次的服装店老板娘;
参加一个线下活动,帮邻座的女孩和某位明星拍了一张合照,她非要加我微信好友,估计是想翻朋友圈;
微信里“好友”的比例越来越少了,多的是那些因为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不得不产生联系的人。这些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却占用着我们社交软件的大部分空间。
他们之中的很多,或许我永远没有机会去聊第二次。
我有时候会在无聊的时候看看我们之间的聊天记录,对话框常常空空如也。留下一句:“你已添加了xxx,现在可以开始聊天了。”
事实上,当我们加了微信好友后,这段关系就已经结束了。
你加的微信好友都是你的人脉吗?
因为工作的原因,加入了一些微信群,其中不乏某某上市公司的老板,某企业ceo,某知名作家XX或者一些让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厉害的人物。
刚开始肯定是欣喜激动的,心想着“天哪,我竟然和对方是微信好友唉!”恨不得马上发一个朋友圈炫耀一下。
可转念一想,我把对方当好友圈里的宝贝,对方真的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我吗?
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一个朋友因为一个活动,加到了一个我们熟知的作家的微信,然后她特开心地告诉我,今天我和他说话了。
我也特激动:“你说啥了?”
“我超级喜欢你的书!我超级喜欢你啊!”她说道。
作家叔叔回复:“谢谢你”,还慷慨地回复了一个“太阳”的表情。
这句“谢谢”对于“作者和读者”这样的关系来说意义重大,但对于一段朋友关系来说,就太过于生分和疏离了。
互联网时代,“好友”这个词已经发生了变化。
微信让我们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产生连接,我们之间的关系从遥远的“读者”和“作者”变成了“好友”。
但是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如果双方的圈子太远的话,很少有人愿意花时间慢慢陪你聊。
“有时说事,非工作不闲聊。”也变成了陌生人之间使用微信时约定俗成的守则。
当和一个人的关系真正可以达到“废话之外”的交流,彼此之间可以提供资源和力量,这段人脉才是有效果的。
除此之外,大概也就是看看对方的朋友圈,了解一下对方的动态而已。
想要达到有效的沟通,还得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啊,不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我们的能力和水平配不上我们所加的“大佬”,必然是相互沉默的……
想起朋友说的一个冷笑话,世界上有个很恐怖的地方,刚才还和你说着话的人会忽然消失不见。
我惊恐地望着他:“哪里?”
他挥挥手机:“微信聊天对话框里,失踪人口最多。”
你可能有类似的感觉,现在人们说话可能会说“你好”,但不一定会说“再见”了。
或许翻翻聊天记录,所有的对话可能都是有开头却没有结尾的。或许你这一句发过去,对方回复过来可能是半天之后了。
苦笑,但也无从怪罪。谁叫现在的人都越来越忙了,忙到没有一段对话的仪式感,只顾着把问题解决就行,
所以大家都养成了“聊到一半就消失”的默契。
别人和你聊和聊着忽然不回复了,或者你和别人说着说着话忽然就忙别的了,都渐渐变成我们的聊天常态。我们习惯了冷落和被冷落。
那些会在聊天结束的时候说些类似“我去忙啦”、“下次再聊”、“再见”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了。
我自己就有这个很不好的习惯,希望大家都更注意,在聊天结束的时候,不用“沉默”收尾。
或许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自觉,不仅为了不耽误别人的时间,也体现了对这段关系和谈话的尊重。
️
手机里的新朋友已达上限生活里的老朋友逐年递减
昨天办公室里众人在聊天,说起最近北京有什么值得参加的文化活动,有个姐姐特别兴奋地向我们介绍,最近有个叫xx的线下活动,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并邀请我参加。
我苦笑,感觉自己好像没那么喜欢交新朋友了。
这种感觉,好像是近些年才有的,随着圈子的增大,我害怕的不是交不到新的朋友,而是守不住老的朋友,花在认识新朋友的时间多了,拿来和老朋友吃饭叙旧的时间就少了。
这或许是现代人的通病。
社交软件、交友软件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认识新的人,加入新的圈子,但我们却变得越来越不懂得如何守住一个老朋友。
与其一边喊着无聊一边刷遍社交软件,不如抽时间和老朋友多出门见见面。其实真心的知己是在大家一次一次面对面,你一言我一语中巩固感情的。
越长大,真的越明白“朋友易得却不易留”。
有人说当下的人际关系是“低温而松散”的。这样的比喻真的很妙,特别是在我们天天使用的微信里。
来北京实习的这一个月,除了实习工作,周末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和以前的同学出来多聚聚。
心里是珍惜的,或许以后毕业后大家都要奔赴到新的城市和新的工作领域,或许我们都会有更大的社交圈子,彼此之间见一面的机会更为奢侈。
可能我们手里的朋友圈里会渐渐从一个招待朋友用的“客厅”变成一个社交用的“舞台”。但也一定要记得:
所有长久的关系其实都需要让对方在身旁,或者在心上。
可不要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先沉默,再沉没。
陪你·成长
6月2日 星期六
许多人来的时候
会对你说声“你好”
走的时候
你要记得说“再见”
陪你青听|施 艺(团重庆市委)
编 辑|王广祥(昆明理工大学团委)
主 播|曹玉瑶(云南艺术学院)
制 图|王广祥(昆明理工大学团委)
剪 辑|王广祥(昆明理工大学团委)
投稿邮箱|tuantuanFM@163.com
来 源|微信公众号“维安记”(ID:weiannote)
作 者|卷毛维安,大三的中文系姑娘,写温而不沸的成长与生活。微博:@卷毛维安
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今晚想多陪陪你~
▼点击,大家都爱的10w+
目前50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