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冲上热搜!为什么你的手机还没用上北斗?真相来了...


共青团中央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ID:zqbcyol)整理自强国课堂


很多人都期望

尽早用到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

“为什么我的手机还没用上北斗?

时常引发热议!


近日,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作出解释:据统计,中国70%的智能手机都用到了北斗系统,之所以用户感受不到,主要因为手机上经常用“GPS”三个字母代替了所有导航系统。



得知北斗系统早已走入千家万户,

网友纷纷点赞这款硬核“国货”,

相关话题还一度冲上热搜↓↓↓



其实,北斗系统能有今日的成就,

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

张履谦就是其中之一!


张履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空间电子技术专家,作为中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他为我国北斗迈入全球服务新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和我们分享属于他的科研故事。



上世纪30年代,亲眼目睹了在飞机轰鸣和炮弹声中四处逃难的民众,幼年的张履谦便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鸿志。
在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专业学习期间,张履谦时刻找机会,希望亲临祖国建设一线,但未能如愿。
1951年,刚刚毕业被分配到军委通信部的张履谦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希望他能解决抗美援朝战场雷达抗干扰的问题。



那是张履谦第一次看见雷达,但这次经历让他“迷上”了雷达,“没人才、没仪器、没设备”的局面激起了张履谦的挑战欲,促使他展开了深入研究。此后,全军的雷达都交到张履谦手上,当时他还不满30岁。


雷达的用途


1957年,张履谦被调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
当时,美国、俄罗斯、欧洲的论证一致认为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系统大概需要30颗卫星。这个数字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张履谦说,当时中国研制发射一颗卫星大概需要10年,30颗卫星意味着300年时间。
中国等不了,中国如何建造自己的卫星定位系统?张履谦注意到,国际科研界还有一个设想——两颗卫星实现定位。
“国际没人做,不代表实现不了,也不代表中国不能。”于是,他将目标不断拆解成一个个科学问题,经过攻关,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搞出了双星定位系统,并为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年逾九十的张履谦说:“我的工作只是星海中的一滴。年纪大了,想为国家继续做贡献要只争朝夕。
在他看来,“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兴盛,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关键是核心人才得稳定下来,把科研工作做深、做扎实;专业人才要钻研技艺,磨炼工匠精神;此外,需要吸引大批青年投身科研事业……”


雷达背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雷达如何测定物体距离?



雷达和蝙蝠之间又有哪些区别?



张履谦一一揭秘!

看正片

↓↓↓

(猛戳上方视频看全部内容)


最后,张履谦还寄语青年:“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担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从事航天工作七十载

张履谦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

无限的事业中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校审 | 吴   笛编辑 | 关凯麟(团哈尔滨市委)


团团有话说第79期

相信每个人过年时,都有自己期待吃到的一道菜,那道菜或许是“曾经的记忆”,或许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管怎样,那道菜对于你而言,都是最最最最“珍贵”的一道菜了。把你最期待的一道菜的故事分享给团团,团团会从中选取优质评论上榜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哦~




猜你喜欢
点亮“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