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ID:cydfhope)
“解叔叔,您能再给我拍张照片吗?”
咔嚓……快门声响起,解海龙举起相机,为36岁的苏明娟又拍下一张照片。
他们身后的大屏幕上,是那张家喻户晓的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解海龙就是这张照片的拍摄者,照片中的女孩就是苏明娟。
时间回到1991年,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8岁的苏明娟握着铅笔抬起头凝视黑板的一瞬间,解海龙捕捉下了这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这张希望工程标志性的照片由此诞生。
许多与希望工程有特别缘分的人们和解海龙、苏明娟一样,他们的故事,是几代中国人和希望工程的故事,是“世间美好环环相扣”的动人注脚!
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
201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的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希望工程的寄语饱含深情、满怀期待。但你或许不知道:他和一所希望小学之间,有一段延续20多年的佳话。
这所学校叫做“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
1995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起了“千家企业建千校”活动,福州一家爱心企业响应号召,捐资52万元,在革命圣地延安援建了这所希望小学。
1995年3月,习近平致信该校校长:“有机会通过捐建希望小学与你们建立联系,很高兴。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解决学生入学困难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富有意义的内容。”
1995年,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破土动工前,习近平同志写给校长的信
二十多年来,习近平对这所希望小学始终牵挂于心,曾两度探访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更多次致信,鼓励孩子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孩子们没有辜负习爷爷的期望。2008年汶川地震,孩子们主动发起了爱心捐款,捐出自己的零花钱,帮助灾区小朋友早日重建新校园——一如十多年前福州爱心企业为他们捐建新校园一样。
从福州到延安,从延安到汶川,爱和希望不断传递,生生不息……
曾接受过爱心的人,会更加不吝啬自己的爱心
这句话适用于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适用于曾受过希望工程资助、长大后又用自己的力量“反哺”社会的万千学子。
周标亮就是其中之一。
1992年,一场意外大火让周标亮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11岁的她只得在最渴望读书的年纪辍学在家,一度认为自己此生与学校无缘了。
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周标亮得以重返校园。而为她捐助学费的人,就是邓小平爷爷!——1992年,邓小平两次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共向希望工程捐款5000元,这笔善款最终被用于资助百色革命老区的25名失学儿童,其中就包括周标亮。
邓小平同志捐款收据
这段温暖的机遇,也悄然改变了周标亮的人生轨迹。
2000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她放弃了留在县城更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母校平果县希望小学做一名乡村教师。
执教19年来,她继承希望工程的使命,积极为贫困家庭学生争取读书机会,又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四处“化缘”:她为学校争取来了英语教师,改变了学校无英语教学的状态;建起了食堂,让学生从此告别了“自带自煮”;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让孩子们洗上了热水澡……
如今的周标亮,已经是平果县希望小学的校长,责任更加重大,但她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她说:“我只是做出了让自己内心踏实的选择。母校缺少年轻老师,家乡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我要回报曾让我上学的地方。”
在希望工程的努力下,这些现象与问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
希望工程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其中——一线工作人员、专家、记者……他们走访村落、家庭、学校,收集大量数据、图像和基础资料,以客观、真实的数据和事实让全社会了解中国农村、中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及其与全国总体平均水平的差距。
这其中,就包括用影像为寒门学子发出“我要上学”呼喊的纪实摄影家——解海龙。
包括自称“参加解放雅安的两名老兵”、今年已80多岁高龄的陈荣超、杨玉仙夫妇。
还包括姚基金发起人的“隐藏人设”姚明等。
30多年来,希望工程不仅推动了乡村教育硬件条件的改善,也在持续践行“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的使命,以孩子们的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项目种类、优化升级项目结构,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共同为提高乡村教育的软实力、促进教育公平而奋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有琅琅书声的地方,就有希望!
8月30日19:30
让我们一起走进
#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开学季直播间,
听听那些“追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