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她没有纠葛,可以另外找爱人结婚”他牺牲前的愿望是,让未婚妻忘了自己……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新华网”(ID:newsxinhua)、“央视网”(ID:cctvcomweixin)、“央视一套”(ID:CCTV-channel1)、“央视军事报道”(ID:cctv7jsbd),新华社客户端,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新华社视频号、微博@人民日报、@新华社、@九派新闻等
英雄回家的这一刻
“他们回来了!”
雨下得再大,也要接他们回家!
9月16日
第九次参加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工作
“我期待见到更多‘重逢’”
“在陵园工作了18年
我期待见到更多‘重逢’”
王春婕,43岁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讲解接待科科长
9月16日那天是她自2014年以来第九次参加
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工作
来完成爷爷的夙愿 他一直惦记战友和老班长
“(爷爷)前两年过世的
我就想过来帮我爷爷完成这个愿望
抗美援朝战争中
197653名烈士为国捐躯
战场上
他们曾写下饱含深情的家书
留下过句句滚烫的诀别信
更喊出过视死如归的誓言
1952年,李征明奔赴朝鲜战场。在一封给妹妹的书信末尾,他满怀期待,想给妹妹展示自己的勋章。可距离胜利只剩一个月时,23岁的他血洒疆场。
结婚前夕,曹玉海奔赴朝鲜。战场上,他带队多次击退美军进攻,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牺牲前的愿望是,让自己的未婚妻忘了自己。
1952年,邱少云在执行任务时被落在身边的燃烧弹引燃衣物。烈火中,他忍着剧痛一动不动,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6岁。最开始奔赴朝鲜战场时,他就在一封家书中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长津湖战役中,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有的志愿军连队,全员冻死在阵地上。战后打扫战场时,有人发现烈士宋阿毛留下的一张纸条,上面的文字,令人红了眼眶。
牟敦康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在朝鲜战场多次击落敌机。他曾在日记中表达了必胜的信念,可惜的是,他没能亲眼看到最后的胜利,牺牲时年仅23岁。
上甘岭战役中,27岁的孙占元双腿被炸断。面对冲过来的美军,他毅然拉响手榴弹同归于尽……他曾在战壕与战友一起憧憬未来生活。
1953年4月,彭自兴随部队进攻时不幸中弹,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牺牲前半月,他给母亲写了一封诀别书……
1953年,17岁的小战士胡根基与战友先后跃出地堡愤怒冲向敌群,最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生前,他留下了一段简短却震撼人心的话语。
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马世勋
出生于沈阳新民
1950年响应号召参军入朝
他至今还记得在换上军装前
营长一再向他确认的话——
“你考虑好了吗?
换上这身衣服
命就不是自己的!”
当时年仅18岁的马世勋
毫不犹豫:“报告!考虑好了!
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和他一样年轻的战友
许下和他一样坚定的誓言
他们中的很多人,真的就此
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
保家卫国的战场之上
从战场带回的独家记忆
1928年2月
朱清和出生于漯河大刘半坡朱村
1952年作为第二批志愿军入朝作战
1958年离朝回国
后来,复员回到河南,一生务农
七十多年过去了
那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许多细节
在老兵朱清和的描述中
依旧生动不已
抗美援朝是老人唯一的一次出国经历
也因为这唯一
让他永远记住了那几句外语,那几首歌
被枪炮声包围时冲锋的决心
迎面攻击敌方战机时的无畏
还有那些个和他扛同一挺机枪的老战友
……
2022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
第九批在韩志愿军遗骸归国
祖国庄严的仪式
不仅迎回了漂泊老兵的军魂
也慰藉了像朱清和这样还在世的老兵们
想念战友的心结——山河无恙,英雄回家!
一场跨越时空的“寻亲”由此开始……
等着你——思念是一种深深的情感
“17岁去参军,20岁就牺牲了,只剩下一张照片,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82岁的吴奎俤一说起哥哥吴雄奎,就情不自禁地看向窗外。
吴雄奎,中国人民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3营7连战士,1953年7月6日牺牲在朝鲜战场。
从此,吴家少了一口男丁,留下了一张用手帕包裹着的泛黄照片。照片上,吴雄奎军姿笔挺,面容青涩,瘦小的身躯外套着一件宽大的军装,身后是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
想念时,身在福建省闽侯县农村老家的吴奎俤就会拿出照片看看,跟哥哥说一会儿话:“哥呀,老家的橄榄熟了一年又一年,你还能找到回家的路吗?”
70多年过去了,多少亲人还在盼着远赴战场的小伙子回家。
老家在河南新蔡的展志忠于1948年2月参军,1953年牺牲在朝鲜半岛。那一年,他33岁,任志愿军第73师218团副班长。
“母亲从来不提我父亲的事,我知道,她一提心里就会难受。”展志忠的大儿子展超明说。
父亲离家的时候,展超明还是个懵懂孩童,如今79岁的他已拄着拐杖,满头白发。
展志忠牺牲后,母亲独自一人将展超明兄弟二人带大。2005年,母亲带着未了的心愿离世。临终前,她喃喃地留下一句话:“什么时候能找到你爸,让他入土为安!”
从2014年至2021年,中国已连续8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这让吴奎俤、展超明们的期盼有了希望。
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
“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志愿军战士有十几万,回国的几百个,几百个中又让你找到了,是幸运中的幸运!”吴雄奎的侄子吴玉成回忆起当时的寻亲经历,仍不禁这样感慨。
从韩国归来的825位志愿军烈士均为无名英雄,如何让无名者“有名”,让英雄与亲属“相认”?这不仅是广大烈属和健在老兵的迫切愿望,也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
2019年起,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启动帮助烈士寻找亲人活动,最直接的依据就是从烈士遗物中发现的个人印章,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查找信息,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联系烈士的亲属。
为确保结果科学、准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破解一系列难题,采用DNA检测的技术手段,使得烈士遗骸DNA与亲人比对一致。
2020年,随第七批烈士遗骸回国的遗物中,就有9枚烈士印章,其中包括刻有“吴雄奎”三个字的印章。2021年,通过DNA比对,吴雄奎烈士终于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后与家人“相见”。
“哥,你总算回来了,咱们家也团圆了。”吴奎俤再次拿出那张不知看了多少回的黑白照片说,“终于找到你,我们一颗心放下了,你也可以安息了!”
2021年9月3日,第八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举行安葬仪式。来自河南新蔡的展保成作为亲属代表来到烈士英名墙前,抚摸着爷爷展志忠的名字,许久许久。
这年夏天,烈士展志忠与亲人的DNA比对成功。“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都盼着爷爷魂归故里。”53岁的展保成手捧白布包裹的家乡泥土,慢慢打开,撒在英名墙前,跪下,给爷爷磕头。
守护你——最可爱的人
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光荣”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建于1951年
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专门安葬和纪念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烈士的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