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菇对话,其乐无穷。”这是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江苏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相如的口头禅。 返乡创业十余载,他从门外汉成长为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杏鲍菇第一人,从亏损近1000万元到销售额突破2亿元,他将工业化思维应用于农业发展,用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社会化服务,打造杏鲍菇全产业链,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增收。
徐相如查看菇房(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大家都说我不行,那我就一定要证明我能行。”在返回家乡灌南县创业之前,徐相如做过建材批发、电子贸易等生意。尽管日子过得稳定富足,回乡创业却一直是徐相如的梦想。在一次返乡探亲中,徐相如了解到家乡正在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这点燃了他返乡创业的热情。 回乡创业种菌,种什么食用菌合适呢?当时的灌南县大部分食用菌企业都种金针菇,鲜有人种杏鲍菇。杏鲍菇菌肉肥脆嫩,在灌南县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在咨询专家和调研市场后,杏鲍菇成了徐相如的种植首选。
徐相如(左)向客户介绍杏鲍菇(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一开始家里人极力反对,大家都认为种杏鲍菇这个事情不太能成功。”面对质疑,徐相如说服妻子拿出两人多年积累的1000多万元积蓄,流转200多亩土地,建设灌南县第一家杏鲍菇栽培工厂,正式踏上了自己的“跨界种菇路”。 “一个没涉足过食用菌领域的人去开食用菌工厂,能做得好吗?”外人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由于缺乏专业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工厂里培育出的第一批杏鲍菇长成了“大肚子”的畸形菇。徐相如的心里仿佛压了千斤巨石,“我当时眼泪都要下来了。” 可倔强的徐相如并不想就此被打倒,为了解决这第一批菇的销售问题,徐相如四处奔走,最终在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找到了愿意低价收购这批杏鲍菇的经销商,解了燃眉之急。 “畸形菇”事件没有击垮这个执着的门外汉,跨过了售卖第一批杏鲍菇的坎,徐相如更加重视种植技术的学习与钻研。 “采摘杏鲍菇一定要戴手套,因为杏鲍菇的菌盖很敏感,采摘时要格外留心,”如今的徐相如可说是杏鲍菇的“知己”,为了让自己更懂杏鲍菇,不再吃技术上的亏,徐相如和自己的研发团队一门心思扑在杏鲍菇的种植技术攻关上。
“进行技术攻关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多跑多看多学。”在徐相如办公室的抽屉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他外出考察学习时购买的高铁票和飞机票,而前往福建省漳州市的车票尤其多。 漳州市被誉为全国食用菌之乡,徐相如曾在一年内往返漳州150多趟,走访了80多家当地杏鲍菇种植企业,带着知识和经验回到工厂,扎根在生产一线,深入了解杏鲍菇的生长习性,对生产各环节严格把关。最终,成功种植出品相好、口感好的杏鲍菇。“我们作为生产企业,必须要精益求精,市场是无情的,质量才是硬道理。” 从吃亏的门外汉到学有所成的杏鲍菇行家,努力终有回报。随着一系列种植技术成功攻关,徐相如的栽培工厂产量大幅度提升,日产量由原来的5400包提升至50万包,种植车间数量扩增至300多个,徐相如和他的杏鲍菇熬出了第一个春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芳满园。”徐相如的成功掀起了灌南县种植杏鲍菇的热潮,当地食用菌企业纷纷转型。面对与日俱增的竞争压力,徐相如反而对自己的同行倾囊相授,甚至亲自上门指导杏鲍菇种植,将研发出的无污染液体菌种发酵技术无偿提供给当地同行企业。 徐相如认为,通过帮助本地企业,既能带动本地市场有序发展,形成灌南县本土杏鲍菇产业的集群效应,也更有利于本土杏鲍菇拓展外部市场,“外地的经销商只要想买杏鲍菇,就能想到灌南县,我们的产业才能长久地发展。”
“用真心待员工,员工会用真心待企业。”这是徐相如的信条之一,工厂里的大多数工人都是本地的农户。“老板对我们一直很好,我们就像一家人。”自工厂建立就在这工作的老员工说。 在徐相如的带领下,工人的凝聚力更强,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全年供货不停,更多经销商主动选择和徐相如合作。随着市场的占有率稳步提升,客户群逐渐稳定,徐相如的工厂在连续亏损了2年后,在第3年净赚1000多万元,用结果回应了所有的质疑。如今,徐相如的员工达到1200余人,成功带领当地农户就业增收。
一路走来,徐相如深知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为此,他出资成立香如生物研发中心,建立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国家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牵头制定了袋栽杏鲍菇生产技术规程国家行业团体标准,为国内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为企业家,我们不能忘记回馈家乡、回报社会的承诺,要力争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跑者,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徐相如说。
欢迎投稿:739649351@qq.com联系平台:15876507123(赵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