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科技创新脉动,大咖们有话说
2018年已经拉开序幕,继回顾了2017科技创新关键词之后(点击链接跳转:盘点丨2017科技创新,大咖们有话说),三思派继续邀请创新领域的重量级专家,以关键词的形式和您共同展望2018年。同时,三思派邀请您在文末留言,说出您的2018科技创新关键词。
(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马名杰:治理▲ 马名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从追赶迈向前沿,国家创新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方式的转型是重要支撑。越是接近前沿,就越需要政府扮演好科技基础培育者和创新环境营造者的角色。完善和转型是渐进的、长期的,也面临挑战。2018 年将向改革目标更进一步。
∇
王元:改革▲ 王元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不仅是中国人值得庆祝并引以为自豪的纪念日,也因其必然会引发全世界的关注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时点。改革开放使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整体地迈进了现代文明进程,根本性的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着世界未来。在回顾和总结40年历程的同时,我们仍须坚持的是将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潜能。
∇
▲ 尤建新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特聘院长
科创中心建设已经讲了三年,成为人才集聚的伊甸园才是新征程真正的开启。
∇
▲ 吕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
2018年是创新持续发力的一年。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科技创新进入快车道,要强基础、重质量、提效率、增原创,使创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
▲ 刘则渊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学学已经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正进入新时代,将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首先,科学学作为二阶主题的多学科科学,必须关注和分析当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前沿。我们应该配合科学家对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前沿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与估计,为科学家选择和进入最值得探索的前沿领域提供服务。我们拥有科学计量及知识图谱的新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协助科学家了解无法直观的科技潜在动向。
第二,科学学应该深入研究有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其一系列科技政策问题,为国家、地方及行业与企业研发、创新活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当北京、上海在策划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建设时,东北地区发展却面临严重的困境与挑战,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科学学能够出些什么可供参考的点子呢 ?
第三,科学学自身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前景问题,科学学及科技政策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这也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我们仅有大工一个科学学与科技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我们能否把国标学科目录中的“科学学与科技管理”学科,升格为研究生学位目录中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能否扩大这个学科领域人才培养规模?
总而言之,中国科学学进入新时代,走进新的2018年,就应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为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获得科学学的繁荣发展。
∇
▲ 刘琦岩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科技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任何一项技术一旦生成,就意味着可以通过持续的创新实现未来一种新的可能的文明,如机器文明、网络文明、AI文明等等。因而科技创新总会返回首发之位,永远是从原点再出发的一项事业。在那里人类可以随时回望自己的初心,审视科技创新的意义和责任。
历史在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让人常常有回到与出发点类似阶段的感觉。如同现在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我们已从单纯的学习追赶走到了今天“三跑”并存的状态,可还是有在四十年前改革开放之初提的一些问题萦绕于眼前:科技与经济怎么结合?科技成果怎么转化和产业化,企业如何做技术创新主体?军民如何结合?科技如何走向世界?政府如何管理和服务科技创新?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强调,今天的问题,如科技与经济、军民之间已不只是结合的问题了,我们早已提出了协同、融合的进一步要求。但只要类似的问题还在被追问,相同的话语还在被重复,需要回溯原点再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发展的要求就没有过时。
实践今天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回到原点,用我们改革开放的思维和成就再来设想一下未来那些需要坚守、哪些需要继续改革;实践今天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回到原点,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来顶层设计未来所需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践今天的创新,我们还需要回到原点,用我们越来越明确的核心价值和越来越充实的信心,来创导一个未来科技强国对人类共同体的贡献。回到原点,我们需要也必须激活记忆中的原代码和原动力。
∇
▲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忧虑(我的2017关键词)的是,在各种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中,我们的伦理和法律几乎都完全无所作为,而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风险正在积累得越来越大。期盼的是,学术界对上述风险的呼吁,能够被更多的人关注到。
∇
▲ 芮明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
2018年是开局之年,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一年,目标是利用知识、大数据、技术、企业制度与商业模式等无形创新要素对现有的劳动、资本、自然资源等进行新的组合改造,实现现有价值链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发展形成面对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
▲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新形势下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路径。展望2018年,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以增强战略互信、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制定合作方案,共同采取合作行动,形成规划衔接、发展融合、利益共享局面,打造科技创新的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
▲ 张峥
上海纽约大学终身教授
兵贵神速。进入2018年,人工智能的研究和产业落地,都将进入比拼速度的时期。
∇
▲ 张建伟
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
2017打开了大众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视野和憧憬。2018祝愿新技术新产品能更多地解决物理世界中的需求,更好地为人类、为自然服务,让我们更健康、幸福,让社会更和谐、美好。
∇
▲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2018年,乃至以后一个时期,“融合发展”将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状态。高质量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就是融合发展。
前些年,在信息技术和服务业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融合成为人们观察和研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视角。在当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深度的、甚至是颠覆性的产业和行业融合。这种融合的强度不仅前所未有,而且无法预期。
近年来,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出现了空间融合的新态势。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以及拟议中的环杭州湾城市群,都是旨在拓展和调整区域空间,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进而使城市群成为新经济的策源地,形成区域融合发展、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
▲ 陈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18年,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如何推进?“对接”应该是关键词之一。上海科技创新一要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全局部署对接起来;二要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接起来;三要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现实需要对接起来;四要和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对接起来。
∇
▲ 林宝军
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展望2018,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将进一步展现。我国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新时空体系,惠及一带一路及全球用户;另外,将在对外交往中,和不遵守国际规则,类巴黎协定、教科文组织等等美国优先的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
▲ 罗晖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污染防治摆在决战全面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将是绿色发展的关键之年,人民群众感受最深的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和突出的生态破坏问题将得到优先解决。 着眼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各地将积极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供给,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
▲ 诸大建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科技创新从助推经济增长转向助推人民的生活质量,创新要提高社会的包容性,要平衡AI(人工智能)与HI(人类智能)的矛盾,要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
▲ 郭重庆
中国工程院院士
“ABCD”(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云计算、大数据)绝对是当前的引领性技术,尤其是免疫细胞可能是解决人类癌症的希望,中国人这次可别踏空了。
∇
▲ 盛世豪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十九大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明确要建设科技强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要建成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为此提出了包括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战略支撑、战略科技、战略科技人才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是贯彻十九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立足新时代新起点,面向新任务新要求,期待科技创新再出发,引领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新征程真正担负起战略支撑。
∇
▲ 游光荣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2017年,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已经成立,各省(区、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正在陆续成立,标志着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正在探索之中,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将成为2018年的主要抓手。《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即将颁布。2018年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元年,必将呈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开拓新局面!
∇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新时代思想引领,确立宏伟目标,融入时代精神,激发全民智慧,創新为魂全面进取,攀登新高峰。
∇
▲蔡惠芬
Gartner研究副总裁
2018 is after the hype it’s a realization and disillusionment which is an adjustment between tech development and market expectations leading to a more realistic expectation and more mature technology business model and application.
∇
▲穆荣平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展望2018年,数字转型将给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方式带来根本性变化,必然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
∇
▲樊春良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1978年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给中国带来了繁荣和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必将成为一个关键词,既是对过去40年所走过路程的纪念和回顾,也是对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期待。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