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全球化:创新政策和国际技术转移面临的挑战
Alexander Gerybadze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国际管理与创新中心主任、教授
非常感谢邀请我参加这个高端的论坛,我还记得几年前德国作为主宾国的时候,创立了中德创新平台。今天我想探讨一下研发的全球化以及全球价值链中的这些变革是如何影响全球研发的。
首先和各位汇报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的研究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看全球500大研发投资人的情况以及他们的变化如何影响各国的研发。我们会先分析全球化的趋势,并且去关注研发方面投资比较大的国家,特别是海外的研发,并且分析在过去15年里发生的一些变化。这个大趋势是向着新兴国家倾斜的,并且我们还会给出一些创新政策方面的建议。我们发现这些全球国际性大企业的商业成本、商业开支每年增长6—10%,研发投入最大的是那些非常活跃的高科技行业。这些高科技行业正在缩减他们的产品周期,他们的固定研发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特别是像制药这样的行业,可能要花费几十亿美金才能让一个新药最后上市。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每年,这些企业就必须要将它的研发投入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而且我们发现,各个国家,像刚才谈到的东盟、印度、中国这样的国家,正在不断地加大对于研发、创新的投资,也吸引了更多企业聚集到这些国家。数字科技在不断演进,这就使得创新团队可以在全世界各地分散并且协同。
为什么企业希望能够在自己本国之外做研发呢?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优势互补,并且不同国家对于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分布在不同方面、不同领域。美国企业希望在欧洲做优势领域的研发,反过来在美国更有优势的地方,欧盟国家也更希望去投资,去获取一些美国的先进研发带来的优势,比如说分子生物、制药等等。这种优势互补把全世界的创新曲线往前推进了。我们看到所谓的创新奥林匹克,大家都在争夺创新的头名,这里有金牌银牌铜牌。2000年的时候中国超过法国和英国达到了第四名,德国是第三名。2007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超过了德国。第四名是最不甘心的,但是我们看到中国还在不断攀升。不同行业也有一个排名,高科技行业在拉动整个研发投入和研发开支,几乎达到了1400亿美金的水平,排在第一名是制药和生物科技,第二名是IT和科技设备,还有汽车、软件、电脑、电器、电子。这些都是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在不断地将自己的营收更大的百分比投入到研发当中,而且这些开支更多地是花费在非本国地区。
我们来看哪些国家最喜欢在海外进行研发投入。主要是一些大的国际企业特别密集的国家,比如说美国,美国企业每年会在海外投资550亿美金,比如说在法国、英国,美国整个国家独占了全球跨境研发投资36%。第二名是德国,德国的海外研发开支大概是美国的一半。美国加上德国超过了全球跨境研发投资的一半。日本稍微低一些,英国、法国、瑞典、瑞士这些国家排在更后面一点。进行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呢?第一,增长型市场的吸引力。增长型市场需要进行一些本地化的产品研发。第二,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进行扩张。这些兼并收购会使得一个集团所拥有的研发中心是分散在全球各地的。第三,海外的外包生产。这些生产是需要配套上一些研发活动的,当然还有一些驱动力,包括有一些国家有更强大的研发技术和资产,包括一些更强的研发人才,这也是德国现在非常关心的,企业需要优秀的人才,就要到海外去找,因为优秀人才并不是很多。我们看到美国跨国企业在全球有研发投资,而美国企业大部分海外研发花费在德国、英国、法国等等,但是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趋势是他们的研发经费会更多花在亚洲,包含60多个国家的亚洲。美国跨国企业有很多的研发投资,中国、印度、以色列、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接受这些海外研发投资的数量在飞速增长。德国的研发统计局会不断地搜集相关的数字,对这些数字进行深入分析,看德国的企业会把海外研发经费花在什么地方。我们看到,研发的增长是很快的,这主要是和德国的出口型驱动经济有关系,比如化学、汽车、装备制造等等。最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印度也成为了新的德国企业海外创新研发投资的目的地。
刚才梳理了一些主要的创新投资人,他们来自先进工业国家,但是这些海外研发资金去到哪些目的地呢?这些跨国企业喜欢去哪里投资研发经费?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趋势。2017年以后中国已经是银牌获得者了,超过了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工业国家。我们看看前十名的研发投资,其中有5个是新兴国家,我们可以看到新兴国家在不断扩大研发投资,这是一个明显趋势。中国过去被人誉为模仿者,但现在成为原创者,中国产生的互补优势就是吸引了美欧这些跨国企业来中国进行研发投资,包括日本。全球创新曲线又在往前移动了,主要的驱动力一方面是国内市场和产品本地化,另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当地的生产基地,第三方面就是因为在当地会有很多优秀人才,包括很多工程学的毕业生,这类情况在中国、印度特别显著,这种非常好的人才储备是非常吸引人的。另外一些驱动力,包括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是非常注重高科技、创新的,而且会给予一些政府的支持,有很多国家都在各自强势的领域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建设。中国的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产业甚至比世界大部分国家都要更加先进,印度的优势产业是软件和IT服务,以色列是安全系统,新加坡就是生物科技。在这样的具有优势领域的行业里面会吸引很多跨国企业来到相应的国家进行投资,并且开展大量的研发业务。最近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精简创新的案例研究,比如说德国在中国设立研发实验室,专门为某些低收入群体研发产品,因为德国的工程师只想开发新技术,不考虑成本。还有美国的案例,两年前我们看到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在中国和印度开设了联合研发中心,当时通用电气有一些研发中心需要重组,请我们做一个相关的知识产权的分析和研发分析。当时我们发现这些跨国企业的专利提名很多虽然在美国和欧洲申报,但是发明人在中国、印度。这样的一些来自亚洲和新兴国家的发明人比例越来越高了。从2000年的14%上升到了最近的36%,而美国企业的这个数字是8%。德国企业也是一样的,德国的发明家以前来自于中国、印度的发明家只占德国的1%,现在占了7%,所以说中国和印度的发明家占比越来越高。同样有很多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得也很快,现在我们需要新型的创新政策,我也相信全球化的科研创新将会在未来十年间重要性越来越增长。我们也和很多企业进行过交流,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持续增长趋势,他们需要在某些国家专利和知识产权方面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建议大家一方面对国外知识产权投资要增加,另一方面对国内知识产权投资也要增加,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外资和知识产权创新人员进来。像瑞士可能是花35%的投资在国外,这个有点太多了。日本花了6%在国外,有点太少了。对国外的知识产权投资,25%左右比较合适,而且吸引跨国企业进行海外专利开发的投资必须要是双向的,是互利共盈的才行。我们现在有德国的知识产权顾问团,这个顾问委员会也要求与德国合作的海外企业必须要使用我们知识产权的资金,并且达到一定的知识产权获取的要求,而且他们的专利专业性也要达到一定的评估要求。他们也必须要确定他们在海外的这些团队有很好的团队建设以及反向技术的转移,也就是说你在海外的企业和你国内企业的办公室要有一定的反向技术转移和交流。
现在对于中国来说,海外的这种跨国企业研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海外企业改变了他们的研发战略,这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要考虑中国企业和海外跨国企业之间的新型合作模式。下周我要访问戴姆勒研发中心,戴姆勒就下一代电动汽车和吉利、比亚迪这些企业都有很好的合作,我们必须要更加有效的管控这种合作。有一点非常关键,即我们德国企业的特点,当我们在中国对于研发进行投资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像中国企业一样获得研发的支持,获得一些支持的政策。我们也希望能够和中国的国外研发中心、本土研发中心更好地合作,而且他们的资源也可以共享。中国有很多企业在海外有一些扩张,但是他们在海外的研发还是扩张得不够。在未来几年,中国企业的研发也会成为一个大的方向,这也是需要海外企业和政府支持的。我相信研发的全球化、国际合作将会不断地持续发展,现在很多国家虽然有保护主义的倾向,但是他们没有办法阻碍全球化供应链的发展。
谢谢。
扩展阅读本文系Alexander Gerybadze教授在2019浦江创新论坛-政策论坛上的演讲。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Robin Williams:通过真实的视角来观察人工智能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