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科技创新盘点丨专家们的25个关键词

三思派 三思派 2022-05-04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7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2019即将过去,三思派特别邀请25位科技创新领域重量级专家学者,以关键词加评述的形式,共同回顾2019不平凡的一年。

(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元:挑战扑面而来

王  元

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 

与过去在书面文字中经常写或看从而也渐感麻木的“挑战”不同,2019年,挑战对几乎所有中国人无疑是最具骨感的词汇了:中美贸易冲突波澜起伏、中美“脱钩”、“文明冲突论”泛起、孟晚舟被拘、华为被妖魔化,中加、中澳互怼、香港动荡……不断在将以往大多仅是对未来逻辑推演出的场景变成一个又一个超出想象力的现实挑战。 
应对挑战当然要付出代价,但在激发着企业和科技人员奋进的同时,也许最具深远意义的收获是极大地强化了一种全社会共识,即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推动国家富强的关键,有此才会使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创新网络,而不仅仅是一个模仿者、跟随者和逐利者。


王国豫:科技向善

王国豫

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教授

科技伦理的制度化建设蹒跚起步。2019年7月,国家深改委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10月,四中全会提出要将科技伦理治理纳入社会治理的框架。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科技伦理监管和治理体系的工作已经启动。令人欣喜的是,诸多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专家、生命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一起加入了对新兴技术伦理的追问与反思,科技伦理已然成为公共话语中的重要议题,科技向善亦已成为社会公众的共识。

 


刘则渊:元素周期表

刘则渊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原副理事长

即将过去的2019年,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150周年,由联合国确定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国际年。非常有趣的是,俄罗斯科学史家凯德洛夫经过考证,以确凿的手稿和资料,阐明门捷列夫是在1869年3月1日一天之内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撰写出巨著《伟大发现的一天》(1958)。恩格斯对这一发现给予高度评价:“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
可是在19世纪中叶,化学元素仅发现63个,而且一些原子量测定不准确。门捷列夫在著述《化学原理》一书中,一直面临按什么顺序来安排元素及化合物的问题,从而触发了他通过元素原子量的比较、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分析,作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其后经过完善,于1871年才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
《伟大发现的一天》俄文版,经林永康、刘则渊、王续琨等翻译,将在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琦岩:觉悟

刘琦岩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2019年,是众多中国企业家和百姓自主创新觉悟之年。我们很早就提出过自主创新的主张,2006年起又再次强调要自主创新,也理论过不自主不创新的风险和危险。可说归说,做归做。自主创新在相当一些场合还是被模糊处之了。2019年,是中国面对的问题、市场和竞争对手,让我们更深刻出体会到不创新不行,不自主创新更不行。



杜德斌:中美科技竞争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国竞争从热战转向冷战,从战场转向实验室。中美贸易战的本质是科技战。科技领先将成为决定中美竞争胜负的关键。



李垣:承压

李垣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陈劲:对峙

陈劲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是国际局势较为复杂的一年,中国的科技创新继续取得新的成就,长征运载火箭等大国重器再创辉煌,物联网布局基本形成,中国有望继续引领信息科技的创新发展。



陈宪:区域集群

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2019年,党中央提出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区域集群正在成为空间布局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区域集群的本质是什么?是创新集群。创新集群的规模和质量决定着产业集群即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长三角和珠三角是目前我国两个内在创新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的区域集群。



陈悦:痛点

陈 悦

大连理工大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2019中国科技惊艳了整个世界。克隆杂交水稻种子面世,最聪明的盾构机启动,嫦娥四号拍回人类第一张月背图,中国火箭海上发射解锁,国产高速磁悬浮样车下线,“天河二号”量子霸权标准算出,中国5G商业元年的开启......。在这众多令国人自豪的高光时刻,总有些痛点直击灵魂深处。“卡脖子”技术使中国高科技企业体会了切肤之痛,也让高校科研院所深悟无力感,“自主创新”成为民族之声。一次次让人惊掉下巴的“科研不端”让科研学术圈体会到屈辱之痛的同时,还有些许酸涩的无奈。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与“天花板”的撞击之痛,这个痛意味着不确定性将是我们未来面临的常态问题。2019年之痛将会成为中国科技管理体制变革的引擎,我们已经看到了就在这一年,国家已经针对这些痛及时地发布了各种政策文件。但中国科技管理仍然任重道远,因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真的是太快了。


朱春奎:责任式创新助推科技强国建设

朱春奎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解动力,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最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研究与创新既带来经济效益也衍生大量社会危害,引发人们对科技发展责任议题的关注。责任式创新为科技治理提供了具有实践效力的伦理框架。2019年,在中国有众多的政策制定者、产业代表、民间组织和科学家等,呼吁将社会和道德考量纳入研究与创新。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在科技、经济、制度和社会四个方面践行创新发展的责任,将责任要素逐步纳入创新活动的推进过程,推动创新与责任相结合、促进创新活动符合社会期望并实现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向负责任的创新强国转型。


芮明杰:奋起直追

芮明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

20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科技创新奋起直追的一年。这一年全球贸易摩擦,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创新和发达国家有差距,特别是尚存在不少约束我国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需要突破,而其背后又是基础科学研究的薄弱。为此我们需要积蓄力量,奋起直追。



沈小白:UNVEILING

沈小白

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国际和中国商务高级讲师(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和清华大学科技学院前客座教授

Because of the advancement of digital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world has been “transforming” for at least a decade. With the rapidly increasing “internet population”, the anchor of the government has to be nothing but at the “people-centred”. 

UNVEILING

The 2019 “UNVEILS” the failure of the dominant world powers: the failure of the liberalist market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failure of the bipartisan political systems. The governments cannot capture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 and represent the diverse desires and beliefs of their people. The phenomenon of Trump in the US and Boris Jonson in the UK reflects the defects of the world domina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in the digital and internet age. 



张卫平:宁静致远

张卫平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

201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之年。世界很闹。科技很热。经济很冷。单边主义盛行,量子霸权鼓起,学术造假不断。自媒体热播。未来不确定。竞争趋热化。树欲静而风不止,人类在热闹中焦虑地前行。是该反思的时候。希望世界能宁静一些。创新需要灵魂在安静的瞬间去捕捉自然的奥妙。宁静致远,致远才有未来。


武夷山:颠覆性创新

武夷山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关注颠覆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但是,人们往往假定:颠覆性创新是好东西,值得追求。但应该记住:颠覆性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并非绝对的善,因为颠覆性意味着破坏多样性,多样性才是较为永恒的好东西。例如,电力机车比柴油机车先进,于是它颠覆了柴油机车。但是2008年雪灾时,南方很多电力机车都趴窝了,因为雪灾影响了向火力发电厂运煤,而一旦发电出了问题,一大批电力机车就动不了了。后来,幸亏从东北向南方调去一些燃油机车,才逐渐解决了问题。如果我们认为柴油机车落后就将其彻底淘汰(意味着多样性下降),那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研究颠覆性创新需要做一个起码的定量估计:到了什么程度才算颠覆?把原有在位技术的市场占有率降低25%还是30%算是颠覆?没有这么一个门槛的话,空谈颠覆性创新的概念,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不同人心目中的颠覆性技术清单都不一致,无法继续相互讨论下去。

想预测未来潜在的颠覆性技术,除了现有的一些方法外,不妨观察年轻人的偏好、习惯有什么改变。他们无比热爱的东西可能就代表着未来必将得势的新事物。 



林宝军:航天速度

林宝军

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

嫦娥月背探测,胖五再次升空,北斗核心星座建成,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书写着一篇篇璀璨华章,向国庆70周年献礼。中国航天,以中国速度,在全世界瞩目下持续高速发展。



胡志坚:百年变局

胡志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世界形势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在世界上泛起,多边主义受到挑战,经济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风,世界经济呈现更深度的调整趋势,技术创新价值链在各种干扰下重组,科学隐约出现国界,全球治理赤字日益严重,合作还是对抗、融合还是分离来到了十字路口,各种风险突然集聚仿佛天空阴云密布,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坚持全球化、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声音犹如天空中的一抹彩云,犹显珍贵!



赵志耘:脱钩

赵志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科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相互挤压,“中国威胁论”与科技脱钩像一片阴云给中国的科技发展带来无形的挤压。科技脱钩会给我国一些企业发展带来“阵痛”甚至“窒息”,但注定无法阻止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从历史来看,任何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都是在技术封锁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在英国崛起的过程中,欧洲大陆对其进行了两次大封锁;美国刚刚独立时,英国采取了全面的技术封锁;德国崛起时,欧洲列强进行了全面的科学与技术封锁。创新往往都是被逼出来的。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打压和倒逼下,只会更加坚定中国科技界勇于创新的决心,加快中国企业“技术替代”的步伐,加快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


姜雪峰:交叉融汇

姜雪峰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

科技的飞速前进带来了传统学科界限的进一步消融汇聚。伴随人类发展需求复杂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技问题无法用单一学科去解决,“交叉融汇”成为主题词。化学与生物正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化学与物理正解决人类对自然的深层次认知;化学与材料正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化学与生态学正解决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高桥文行:创造核心技术

高桥文行

日本经济大学教授,日本竞争情报学会会长

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改变了中国。伴随着经济总量的飞跃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9年,随着数字技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跃居成为全球大国,中国经济整体向价值链上游延伸。这势必引起发达经济体的密切关注。中美贸易摩擦无异于使我们看清了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差距。从竞争情报视角分析可以看出,识别和跟踪科技前沿技术,创造核心技术已经成为「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新时期的严峻挑战。


高抒:Anthropocene

高抒

华东师范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Anthropocene。2019年人们对“人类世”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这个词是从”Anthropocene”翻译而来的。在地质历史上,更新世是人类登上地球历史舞台的标志,全新世是人类显著影响地球环境的时期,而人类世是人类在地球环境演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从内涵上看,我认为“人新世”应是更恰当的译法。如今,人们已经感受到人类活动正在以加速的方式持续进行。我们身边的变化就很惊人,海岸带开发几十年,天然岸线大部分消失了;石料和石灰岩的开采,削平了一座座山峰;城市的快速扩张,正在吞没大片原野;排放的二氧化碳甚至改变了气候。从高山到深海,地表景观和堆积物无不展示着人类带来的巨变。所以,这一年国际学术组织已倾向于支撑将此作为一个正式的地质时期来研究。可以预见,对Anthropocene的研究将会更加系统化。例如,人新世将是地质年代表中唯一人类文字和沉积记录完全同步存在的时期,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丰富地球演化的史料。海岸带是人类活动集中的区域,因而将成为人新世沉积记录的理想研究区域,甚至会产生Anthropodynamics研究方向,从物质和能量角度来阐明人类活动对海岸带造成的系统状态转换。


郭哲:对冲选边

郭哲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部长

2019,大国间贸易博弈牵动政经棋盘斗转星移格局重塑。对冲供应链迁移的中流砥柱——要素联系。



盛世豪:自信

盛世豪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研究员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从运载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70年岁月荏苒,几代人前赴后继,在世界科技创新史上镌刻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科技创新的深度。面对美国深度调整对华科技战略,强行推动中美“科技脱钩”,围堵打压我国高科技领域领军企业,试图遏制或削弱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势头,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逆势勇进,以科技创新不断夯实国家强盛之基,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科技创新领域勇于赶超的自信。



游光荣:华为

游光荣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员

2019年初,我为2019年选择的关键词是“华为”。当时提出的问题是:首先,孟晚舟2018年12月初在加拿大被捕事件如何收场?结果仍未收场。其次,华为在发展全球市场还将遭遇什么样的风波?实际上风波贯穿全年。第三,继中兴、华为之后,会不会出现第三个?我们看到的是海康威视、大疆等赫然在列。



褚君浩:努力走通发现科学规律、发展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三步曲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缪其浩:趋稳

缪其浩


原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 

回顾我在年初为三思派写的2019年科技创新展望,好像基本符合后来的发展。只是那时选的关键词“稳健”是对我们自己说的,现在“复盘”我改为“趋稳”,指的是2019年世界科技创新总的态势在不确定中大势越来越明朗,全球化调整的态势恐怕不可逆转,对科技创新的负面影响,包括伦理、隐私和贫富差距扩大等等需要加以更多关注已经成为共识,甚至也已变成国际竞争的新阵地。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扩展阅读

2019科技创新,在不确定中笃定前行丨专家们的20个关键词

2018科技创新,在变革中砥砺前行丨专家们的16个关键词

盘点丨2017科技创新,大咖们有话说

2016科技创新,16位专家的16个关键词丨三思派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