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鉴赏]李培禹:金砂红谣
金砂红谣
李培禹
北方已是寒秋,闽西大地却仍是绿意盈盈,一派葱茏。褪去冗装,一身轻松地在青山绿水间行走,我不由得吟诵出毛泽东同志的诗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读党史,知道大革命失败后的这段时期,在闽西的毛泽东处在艰难困厄中,然而他的诗篇却充满革命豪情,回顾创建中央苏区,打土豪、分田地,他写道:“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走出困境,从龙岩过汀江,渡赣水奔井冈,直到踏上漫漫长征路。旅程虽艰难,红旗猎猎舞。你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你听:“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即使大地沉沉,他遥望红军红三军团“赣水那边红一角”;即便反敌人大围剿异常惨烈,毛泽东咏出的是:“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斗转星移,8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追随着先辈的足迹,来到闽西,来到永定。当我走遍永定金砂红色旧址群,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每一处遗迹、每一段斗争,都有当时流传的红色歌谣相伴;或者说这些原本没有作者姓名,完全产生于工农大众的革命诗篇,真实记录下了老区红色根据地的那段光荣。
党决定发动永定暴动时,毛泽东还没有到闽西,但担任暴动领导人的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大都参加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培训,而毛泽东正是那所“革命摇篮”的创办者兼教员。走进位于金砂金谷寺的当年农民暴动总指挥部旧址,我看到这样一首民歌《想起苦情割心肠》:“日头下山西边黄,想起苦情割心肠,无田无地租田作,朝晨无米夜无粮。朝晨野菜昼边糠,暗脯(晚上)转来食粥汤,一家老小肠打结,穷人终年无春光。”纪念馆里保留的民谣还有:“头一痛苦是工农,着件衫裤补千重,三餐食的番薯饭,住的房子尽窟窿。石榴花开满树红,当今世界太不公!”——这,不正是永定农民暴动的起因吗?
永定暴动总指挥、闽西红色根据地的创始人张鼎丞,原本是个书读得很好地学生,校长出于对他的喜爱,为他取了“鼎丞”的名字。投身革命后,为了发动民众,他把学到的诗文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搜集、整理、创作了大量上口、易记、群众喜欢的歌谣,甚至他执笔给红军第四军第四纵队写的布告,也是以诗歌的形式发布的,比如:“照得红军宗旨,实行民权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没收洋人资本。工人增加工钱,农民分配土地。士兵生活改良,欢迎白军投顺。打破包办婚姻,男女一律平等……”永定暴动一年后即1929年的新春,张鼎丞率红四军四纵转战至上杭,回顾惨烈的暴动情景,想起英勇牺牲的战友,他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四面云山皆在眼,万家烟火最关心;漫将十万工农血,洗净腥膻祖国尘。”新中国成立后,这位老一辈革命家虽身担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重任,公务繁忙,但对诗词的喜爱有增无减。大诗人郭沫若曾把自己那首得到毛主席喜爱并奉和的《满江红》词抄录下来,赠予了他。可以想见,晚年的张老,与后代们一起朗诵毛泽东战争时期写下的恢宏诗篇,尤其是那首《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诗句“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时,该是怎样的豪迈啊!
在金砂红色旧址,我第一次知道了女烈士张锦辉的名字。1927年,13岁的小锦辉在堂兄张鼎丞的影响和帮助下,成为金砂平民夜校首批女学员之一。1929年红四军打到永定,她加入少年先锋队,站岗放哨、贴标语送信。一年后加入共青团,任红军游击队的宣传员。她自编自唱,歌声唱出了穷人的苦难和仇恨。部队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她的歌声。1930年5月的一天,她和战友突遇敌对民团的包围被捕。张锦辉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几天后,敌人把她押到天后宫前枪杀。那天,她一边走向刑场,一边唱起金砂红谣:“唔怕死来唔怕生,天大事情妹敢担;一生革命为穷人,阿妹敢去上刀山。打起红旗呼呼响,工农红军有力量;共产万年坐天下,反动终归没久长。穷苦工农并士兵,希望大家爱齐心;打倒军阀国民党,何愁天下唔太平!”张锦辉被敌人杀害时,年仅15岁。
讲解员也是个小姑娘,她动情地说:“我们的锦辉牺牲时比刘胡兰还小一岁啊!只是她没有像刘胡兰那样得到毛主席的题词,很多人都不知道她,但我们永定人不会忘记她。金砂歌谣主要是唱的,可会唱的老辈人没几个了,到了我这儿,真的不会唱了……”见气氛有点沉闷,她补了一句:“等我学会了,下次一定给北京来的客人唱着讲解好不好?”
好!我从心里这样说。
(原载2014年12月13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