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女同学笔下的王小波:一个幽默豁达的大智慧者
老编注:1997年,作家王小波英年早逝。为他写回忆文字的大学同学,知名的有刘晓阳、刘继杰,都是男生,且定居美国。其实,小波当年就读的人民大学贸易系商品学专业78级,有10朵金花。侨居日本30年的李奇志,就是其中的金花之一,她曾担任班长,是小波的“直接领导”。
今天,本号推出李奇志悼念小波的一篇旧文,谨此追忆“新三届”人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作家之一——王小波。
王小波和大学同学等。前排左一王小波,左三李奇志。
原题:悼念挚友王小波
李奇志
长期在國外生活,每次得到好友王小波的近况,总是在过了几个月才看到的國内報紙和杂志上,有時是他发表了新小説,有時是报道他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每次获悉他的消息,我們这些國外的同學都很高兴,常常在電話中、網絡裏传递这些消息。
只有这一次,却是在最短的時間裏,在國内的朋友們還不知道的情况下,甚至在小波远在英國講學的夫人李銀河也不知道的情况下,我就從電話中得到了這個最不幸的消息。“小波突然去世了!”當時我握着電話的手在顫抖,心也在顫抖,脑子里成了一片空白,只是不斷地重复着同一句话:“这怎么會呢?“
小波才只有44岁,他怎么會這么突然地就走了呢,怎么會舍得下他摯愛的妻子和他年近8旬的母親就走了呢。
在去年新年朋友們的聚會上,我們大家還聽着他侃侃而談,講世界,説歷史,谈人生。那時他是那么精神焕發,神采飛揚,談笑風聲,妙語如珠。他談笑間的大智大慧,幽默的語言,總是會給我們極大的启迪和快乐。
王小波和同学们毕业时证件照。
大家常説,“没有小波的聚會就不叫聚會。”可是小波就這樣突然地離開了我們,他留給我們太多的悲傷,太多的遗憾,從今以后我們的同窗會,將會有一个多么沉重的話題啊!
王小波和他的妻子李銀河,都是留學美國的留學生,也是我的留學生朋友中大家公认最出類拔萃的。同時,他們夫妻又是我們中間最早回到北京,以自己的學識能力亲身回报祖国的。
王小波是學理工科出身,可是他在大學期間就发表了第一篇小説 《地久天长》,并一直保持着各門功課的優秀成續。在美國,他很快獲得了匹茨堡大學的東亞文學硕士學位,同時選修了計算機軟件應用數學的碩士課程。
人民大学贸易系商品学专业78级毕业照。后排左六为王小波。
在留學期間,他仍在不停地写小説,回國之前出版了他第一本短篇小説集。這時他開始寫作中篇小説《黄金時代》,這篇小説后來獲得臺灣聯合報系第13届中篇小説大獎,并成爲他的成名之作。由此小波被稱爲是大器晚成。
實際上,小波的才氣過人,是我們在大學時期就知道的,大家也都一直很佩服他的聰明才智。但是,現在静心而論,我豁然而悟,小波之所以出類拔萃,并不只是因爲他的學識和智商,而是由于他的人品、道德和修養。
作家是教育讀者的,他要以自己的人生觀道德觀去影響讀者,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启迪读者,帶給讀者力量。小波正是由于具備高尚的精神境界,真摯的人格,才寫出了那樣深刻的作品。
他自己一直否認寫作是爲了教育別人,因爲他從未有高人一等的思想,他只是説要尽量把小説寫得好看,讓理智健全能够辨别善恶的人去读。
王小波和大学同学。
早在1988年,小波一拿到學位,立刻就和妻子一起放弃了國外的優越生活,回到北京繼續做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其實憑他們的實力,在國外繼績研究和寫作是有很好的條件的。
很多人留在國外,都説是爲了有更好的研究條件和更快的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也還是爲了經濟收入和優裕的生活。由此,我心中是十分敬佩小波的爱国之心。
但是他从来没有標榜過自己的愛國和高尚。他淡淡地説:“我只是不習慣國外的生活而已。“確實,他和李銀河盡管是名人,作家和學者,却根本没有一点浮華耀眼的東西,他們甘于布衣粗食,不求享樂,只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王小波参加大学同学林文鹏婚礼。
小波一天中絶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讀書和寫作。同時,他又極具一個作家的良心和良知。前兩年,國内出現了一些以僞科學欺騙民衆的名人,他們宣傳唯心主義的理論,包装自己,已近似那些新興宗教的教主。
因爲住在東京,耳聞目睹奥姆真理教和各色各樣新興宗教的丑聞,我深爲國内這些現象憂慮,也痛感國内科學界、輿論界的寬容和無力。這時,從報紙上看到了王小波的文章,他和其它有良知的作家一起,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那些人的虚偽和欺騙,及時提醒人們不要上當。他的文章深深地反映了他爲人的正義感和作家的敏感尖锐。
小波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这表現在他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摯愛,對朋友的深情。在國内外的朋友們遇到什么困難,小波总是笫一个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無論是財物還是精神上的幫助。
多年之前,我准備报考研究生時,他也正在准備赴美的托福考試,時間十分緊迫。但是当我向他請教數學問题時,他不厌其烦,用了大量時間为我寫了數十页題解,并在電話中多次爲我講解。
王小波大学班上的10朵金花。
在国外,我們需要的資料,打個電話給他,他是用最快的速度爲我們准備好了寄來。由于他的判斷能力和古道热肠,每当朋友們遇到什么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難題,都願意向他請教。同班裏的女同學還在他的幫助下喜結良緣。
我更爲欽佩小波的,還有他的修養和豁达的人生態度。同窗4年,相交十几年,我們都從未見過他爲什么事而斤斤計較,郁郁不歡。在校時大家十分看重的學習成績、師生关系、分配去向等等,在他都只是一笑了之,從没見他主動去争取什么。
后來他寫小説,研究社會學問題,也不是爲了出名,爲了獲利,而只是像他自己説的,是爲了寫出我們的生活,爲了給需要讀小説的人看。由于没有那些世俗的煩惱,他活得那么充實,那么淡泊,又活得那么瀟灑,那么坦坦荡荡。正因爲如此,他的語言中充滿了幽默感。
王小波和大学同学郑英良在中南海。
拉拉雜雜地寫下了这些,心里却知道小波并不會高興,他并不會喜欢爲他写下的这些話,因爲他從來就不是爲了这些而活着的。他只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了、工作了、寫作了,只是言行一致毫無修飾的活過了自已的一生。可是,我还是写了,爲了我自己和我們人大78级商品学的同學們,寫下了这些我們從來没有對他説過,而且永遠也不能再對他説了的話。
冥冥之中,我仿佛觉得小波化作了一位仙人,乘着一只白鶴悠悠而去,他只是依着自己的性子去旅行了,也許他还会回来,还会回到他最愛的妻子身边,回到許許多多的朋友之中,继续带给我们无穷的欢乐和友情。也许,这次他又是去留学了,只是去得比美国更远?
低下頭來,泪水已经浸湿了笔下的稿纸。
李奇志近照。
作者简介:
李奇志,1953年10月1日在北京出生。父亲是建国初期北京市西四区区长,母亲为曲阜孔家77代直系后裔。1969年初中毕业后投身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1年返京,为北京第二机床厂电工。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商品学专业,198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1986年赴日本留学,现定居日本,为东京奇志中文学校校长。
(原文发表于1997年8月日本《中国留学生》新闻,本号获作者授权推送,图片主要由作者提供。)
相关阅读:
集结号吹响,新三届归队!
长摁二维码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