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学校里的“学校”,好吃又好玩儿!
“我的家乡在河南农村,来北京的9年里,我只做了一件事。”吴华侠随手拿起一笼烧麦,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同学们听得入神,目光也随之转移到了上面,“于我而言,它是可以果腹的佳肴美食,更是值得坚守一生的事业。”片刻沉默,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是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学校”开设的厨艺课堂——烧麦及奶油炸糕制作课程的现场,主讲人吴华侠带来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奋斗故事,还有连同她名字一同被写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烧麦。
厨艺课由校内外厨艺大赛获奖厨师示范讲解,有“耳福”和“口福”是课程的特点,让故事和手艺入耳又入心。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和劳动教育的指示精神,于2019年启动建设“北京化工大学后勤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北化特色的劳动教育阵地。开课3年来,平台直接服务教育学生近2000人,育人效果辐射全校,已成为首都高校“劳动育人”领域标杆项目。
“第一次上课,就给我问懵了。”
后勤保障部与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书记付国柱说:“‘后勤学校’是聚焦课堂实效和学生实际获得,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及学生实际需求搭建劳育系列课程大纲,规划教学方案,建设理论支撑、实践导向、五育融合的教育课程。”截止目前,已开设40余学时的劳育系列课程。
这种机制下,餐饮服务中心的厨师长王均强有机会从厨房走上“讲台”,从厨师变成“老师”,教同学们制作菜品佳肴。“我是老厨师了,煎炒烹炸都不在话下,但第一次上课,同学们的问题就给我问懵了。”三年前的场景他仍历历在目。
王师傅来自东北,性格直爽,说话生动幽默,但工作时话很少。即便给新员工培训,他也是做的比说的多。“同学们很真诚很谦虚,想知道怎么做,也要知道为什么。”
那天,同学们围在他的周围,他多少有些紧张。额头渗出了微微的汗珠,已浸透厨师帽,但他顾不上去擦,只是低着头熟练地切片、切丝、冲洗,然后起锅烧油……这一系列动作他自信做得完美流畅。“老师,您刚才放了几克盐呀?”“老师,土豆丝为啥要泡在水里?”“您刚才切得太快了,您能再给我们示范一下吗?”……
听到这些,他连忙放下手上的活儿抬起头,一时觉得“有点懵”不知从何答起。他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群孩子和他女儿年纪相仿,可能也没有厨艺基础。“我怎么教闺女就怎么教他们呗。咱就收拾立整,重新开始。”很快,大家就跟上了。
后勤服务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链条,后勤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立足育人的高度,以发挥后勤服务育人功能为导向,建设学习型后勤队伍,提升后勤服务品质,牢固树立后勤服务育人理念。
后厨其他师傅也相继为同学们带来了自己的“拿手菜”,一些人为了“不露怯”,还提前准备了“教案”,开课前会认真撰写讲稿一遍遍练习。同事之间情景模拟、互相点评和交流经验是常有的事。慢慢地,食堂后厨热闹起来了,烟火气中弥漫着“知识的味道”。煎炒烹炸的声音中不时会冒出一句:“同学们,重点来啦!一定要不断地搅拌,不要让花生糊了,听到劈啪声大了就立刻关火……”
“那一刻我很有成就感”
“后勤学校”厨艺课堂是“后厨开放日”活动的有效补充,当时就有同学提出能否在开放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体验和参与程度更深的活动。随着相关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厨艺课堂已通过10期课程讲授,涵盖家常菜、主食、年夜饭等30余类菜品的制作,有400余名学生亲身参与。
和其他同学一样,朱国政也是通过后勤餐饮的企业微信获取消息和报名。他说:“知道这门课的人越来越多,经常‘手慢无’。”在他看来,课程之所以受欢迎,趣味性只是基础,“有用”才是关键。
闫欣欣对此表示认同,清明节前她参加了青团厨艺小课堂。作为地道的北方人,此前她并不知道青团是什么,也不敢相信艾草汁可以用来和面。亲身实践后,她不仅掌握了青团的制作工艺,也了解到这一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那天准备的有绿色、紫色和黄色三种颜色的皮儿,用以区分馅儿的口味。我们就问师傅,能不能做一个迷彩的青团,他就鼓励我们试一试。”她认为,掌握一门厨艺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学会一种实验操作,带来的成就感也是类似的。“大学生活是多彩的,不应该只有一种颜色,就像我们做的‘迷彩’青团一样。”
厨师长王均强说:“做菜过程中,同学们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只要不影响食用和烹饪安全,我们都鼓励大家去尝试。”在他看来,这也是再创作,是双向了解的过程,一些好的创意也会考虑纳入今后的菜谱中。
“我们计划开设一个‘学生厨艺窗口’,在符合餐饮规范的前提下,为学生办理健康证,并进行更系统专业的培训,让他们制作菜品供全校师生品尝。在职业体验中强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增强职业荣誉感,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餐饮服务中心主任宋家博说。
居家战“疫”期间,闫欣欣和朱国政在学校学到的手艺得以施展。相较于别人,他们具有一定烹饪技巧,学习其他菜品糕点时更容易上手。“当我把亲手做的菜端上桌时,我从爸妈的眼里看到了惊喜,那一刻我真的好有成就感。”
“让孩子们像在家一样”
北京化工大学不断探索并完善“后勤学校”的服务职能和育人功能,以“服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为理念,立足毕业生生活技能养成,开设了“教你一门手艺,照顾单飞起居”专题课程。
据了解,开课前讲师会通过各种渠道在毕业生群体中调研,了解大家的实际需求。王均强表示:“我们也有孩子,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出门在外能照顾好自己,吃得好、吃的健康。所以,我们教的格外用心。”
“后勤学校”用特有的方式搭建了连接学校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和学生与社会沟通的窗口。宋家博表示:“打开后厨大门,学生走进来,师傅也走出去,在‘服务者’向‘教育者’转变的同时,促进‘被服务者’向‘参与建设者’转变。”
如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已经落实在学校工作的方方方面。不久前学校召开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会暨2021年“劳动教育”工作部署会上,校长谭天伟为11名来自各个岗位的“基层保障服务标兵”颁奖,表彰他们以身示范,在服务中育人的突出贡献。
学校是育人大课堂,也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家”,让学生深入参与“家庭事务”和“家庭建设”,进而增强大家的归属感,强化劳动实践体验,注重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启迪研究性思维。自2017年起,学校每年设置400-600个勤工助学岗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形成“认知—实操—固化”的劳动教育闭环。“让同学们像在家一样,真正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付国柱补充说。
目前,学校已形成包含厨艺、园艺、生活技能、卫生防疫、商贸管理、会场礼仪等六大类别课程,覆盖校园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年均800余名学生选修课程。校园果树采摘、教具维修实践、垃圾分类引导、超市快递工作体验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受学生好评。
“爸妈,你们看,这是我种的苹果树,今年是它第一次开花,我现在能认清好几种果树的花了……”管理A2001班的张越正拿着手机激动地向爸妈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次成功并非偶然——这是她在“后勤学校”学习的结果。
“以前爸妈总说我‘五谷不分’,现在不同的树种该什么时候栽种、坑挖多深、株距多少、浇多少水我都了如指掌,这片园子成了我们的劳动‘试验田’。”她骄傲地介绍着身后的“天工润泽园”, 五六名大学生正撸起袖子、卷起裤管忙碌着,熟练地挥动锄头刨坑填土,先后种下了葡萄、柿子、玉米、向日葵等植物。仅半年,这里就从一片荒地,变成了果树林立、瓜果飘香的花园。
目前,2021年《“后勤学校”建设工作方案》已制定完成,按照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学校将进一步明确组织机构、岗位职责,优化管理机制和保障模式,把各个服务岗位、各服务环节都纳入服务育人体系当中,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北化智慧。
出品|党委宣传部
文字|刘一君
责编|吴新仪
美编|董卫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