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思政课,为什么听课老师也被感动了?
“他毅然从自己腹部的伤口中掏出肠子,咬断自杀,壮烈就义。全师仅剩第100团团长韩伟、第3营政委胡文轩和第5连通信员李金闪,他们因跳崖被救得以幸存……”
讲到这里,刘雨菲的声音明显哽咽了,眼圈也随即泛红,但她咬了咬嘴唇控制住情绪,仍一字一句坚定地讲述着那个悲壮的故事。后来,她们干脆放下话筒,“湘江战役是一场让中央红军浴火重生的惨胜之战……”声音依旧洪亮。
“当我环顾课堂时,令我震惊了。教室里在座的所有同学,他们都在认真、严肃地听,没有一位看手机,都伸长了脖颈、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听。真是前所未有。”显然,被感动的不只是讲述人刘雨菲,还有教室里的其他人。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听课老师张美麟在听课记录里,写下当时的情景。
翻转课堂:“她不是在念讲稿,而是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在演讲”
这是北京化工大学材料学院2020级的一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司明宇是任课老师。按照教学设计,每节课除了他主讲知识框架和理论阐释外,也会安排翻转课堂——由学生自行组队展示分享。
“长征精神”是刘雨菲这组选择的主题,通过那张小组分工表可以看出,“主讲人”“讲解员”“资料组”“PPT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可以说,讲台上不足20分钟的展示凝聚着他们9个人近一个多月的心血。
那是一段家喻户晓的历史,两万五千里路途中发生的悲壮故事更是不计其数,很多场景在经典影视剧作品中都有呈现。主讲人李铭萱说:“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渲染篡改,所以选择的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会不会有感染力,我们并没有把握。”这个疑问同样也留在张美麟老师的记录中。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一般不太理想,呈现效果也是参差不齐。”张美麟老师对这节翻转课堂并不抱有太大的期望。在她看来,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离孩子们的生活太远,他们能理解吗?会感兴趣吗?她在听课记录中继续写到:“现在已经如此,只好拭目以待。”
29岁的师长与战友们“血战湘江”、16岁苗族战士强渡铁索桥、朱总司令与战士们一起喝牦牛骨头野菜汤……熟悉的故事通过年轻的声音讲述出来,竟这般有感染力和穿透力,“她不是在念讲稿,而是在演讲。他们个个情绪激昂,充满了对红军的尊崇,对先辈的敬仰。”张美麟老师说。
达到这样的课堂效果,也是刘雨菲他们不曾想到的。讲稿在上台前大家已经烂熟于心,能流利舒畅地完成展示已实属不易,其他方面他们从未考虑过。况且,他们还“顶着”上周另外一组同学“中共一大”情景剧展示组带来的压力。
“可能站上台,我们才得以真正沉浸在文字背后的故事里吧。”吴诗琪和李润暄说,有几个瞬间,她们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惨烈的场景。那些英烈几乎和他们同龄,“用现在网络上的那句话来说就是,看着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突然明白‘他们是为我而死’。”
实际体验:“他们在讲述展示中传递信仰”
其实,这组同学上台展示之前,司明宇老师的那段精彩“串词”也为最终效果埋下伏笔。“你们知道《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一共经历了多少磨难吗?”同学们纷纷抬起头,齐声答道:“八十一难。”“那他们走了多少年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
有同学难免疑惑,这和历史有什么关系?他笑着说:“他们走了十四年,照这样算,平均两个月才经历一难”。紧接着,他话锋一转:“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支钢铁队伍,用两年走了两万五千里,经历了300多场战役,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
李铭萱同学说:“这种老师教学和同学课堂展示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我们主动了解史实的热情,还用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让同学们更透彻得从中有所感悟。”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副院长于文博说:“‘长征精神’展示组的反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构建体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结合和教学模式,回应大学生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改革成效显而易见,“大家经常给我带来惊喜。”司明宇老师记得那堂课主讲“红船精神”,课间同学们就开始准备,将教室里的第一排桌椅后挪,以腾出空间。随后,13位同学一起走到教室前——他们要以情景剧的形式重现“中共一大”召开时的情景。
开场是一段熟悉的“自我介绍”,“长沙代表何叔衡。噢,这位是长沙的润之兄”,何叔衡扮演者伸手指向了一旁的“毛泽东”。这段精彩的介绍引得一阵掌声。最终他们“讨论通过”了最后一项议题“选举党的中央机构”,并在“中国共产党万岁!”嘹亮口号声中“胜利闭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就这样活跃起来了,“这种活跃,不是大家一说一笑哈哈一乐式的活跃,而是寓教于乐的过程。”司明宇老师认为,提高课堂“抬头率”不是思政课的目的,让学生有收获才是关键,“因此,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联系起来,满足学生精神需求,让他们上讲台,在讲述展示中传递信仰”
被动化为主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材料学院精英2001班吴涵玥说:“司老师是通过循循善诱平等交流,我们很愿意参与。”所以,他的课堂,教室里最前排、最中间的位子往往是同学们炙手可热的抢占区。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探索将学生从思政课的“被动”转化为“主动”,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按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基本遵循,实现了思政课堂实现了思政课堂“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
看似轻巧的转变过程中凝聚着思政课教师的心血,要想让课程内容入脑入心,教师就得“走心”,每个知识点、共情点都要细心打磨,不仅要触及学生的知识盲区,也要按照青年的接受习惯设计讲授方式。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定期组织集体备课,逐章逐节备课说课,不断打磨教学内容,形成精彩教案、课件。教研室主任张丽荣老师更是深入课堂,逐页帮助青年教师修订课件。张丽荣老师说:“老师们课前准备的一份PPT素材稿就达到100多页。”在她的精心组织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获得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在线教学示范课、精品在线开放课。
“要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如何才能做到呢?”司明宇老师指了指心脏的位置,拿起上节课厚厚的一本讲义,坚定地说:“教师自己先要心中有数,对历史和细节尽可能地了如指掌,再用翔实的史料解答学生的疑问。”
有了交流,有了互动,甚至师生在课间还有了“辩论”和“交锋”,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的青年学生底气十足地登上思政课讲台,活跃在校内不同场合,为同学们宣传、讲授马克思主义。北京化工大学的思政课堂逐渐“活”起来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火”起来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更加紧密了。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馨说:“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不断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遵循学生发展内在要求,打造理论、网络、实践相结合的思政课立体课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重大时刻,正值“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以党史“必修课”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相信在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思政课上的精神和故事会如同火炬一样,不断在青年学生的心中传承……
请为这个北化“老兵”点赞……
这些,请务必掌握!!!
登上《人民日报》的他,到底有多牛?
出品|党委宣传部
图片|受访者提供
文字|刘一君
责编|王靖跃
美编|韦灵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