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内蒙·多彩赤峰②丨以绿色奇迹书写“两山”理念鲜活注解
以绿色奇迹书写“两山”理念鲜活注解
胡雅南
在辽阔的中国北疆大地上,一处处曾经荒芜的沙地、贫瘠的山丘,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意盎然。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是大自然对内蒙古人民努力的回应,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理念的生动实践。
1978年,为了扭转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生态危机而启动的大型防护林工程,我国启动实施“三北工程”。在四十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逐渐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也在内蒙古这片广袤土地上不断延续,带领内蒙古人民勇担使命,向荒漠化发起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生态赞歌。
敖汉旗三十二连山曾是全区乃至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因三十二个山头相连而得名,总面积3.2万亩,曾是敖汉旗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敖汉旗人民便开始了长达70年的生态建设持久战。1992年三十二连山开始治理,1997年进入统一规划、集中攻坚阶段。时任分管农业的副乡长的韩旭东被任命为综合治理工程的总指挥。“我们是农民,这是我们自己的地,就得自己治理,要想吃饱饭、吃好饭,你就得劳动。你只有干了,你才能变,变了才能富。”他用朴素的语言说服乡亲们加入这场艰巨辛苦的“生态攻坚战”。
三十二连山坡度很大,不适合种树造林,但可以修梯田。与塞罕坝机械造林不同,三十二连山几千亩梯田是老百姓用勤劳和汗水艰苦奋斗而来。“一个劳动力一天刨两个坑,你想想给他分四五十个坑,他得干多少天?太辛苦了”。韩旭东至今回想起来都面露不忍。但所有的血汗都是值得的,截至2022年,敖汉旗有林面积已达572万亩,其中人工林面积54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4.1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70年、三代人,一锨一镐、一草一木,终将漫天黄沙换了青山遍野。
27年后,韩旭东成了“老韩”,已经退休他,时常拿着话筒站在碧绿如画的万亩良田边上,跟前来观摩学习、调研考察的人们述说治沙经验和心路历程,“我这一辈子干了不少工作,但这是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这也是内蒙古无数治沙人的真挚心声。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鞍山村考察时指出,要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喀喇沁旗牢记嘱托,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的共生关系。要因地制宜发掘特色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中南部,总经营面积10.8万亩,其中人工林6.6万亩、天然林4.2亩,辖区内还有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场内,狍子、山鸡、野兔随处可见,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日渐增多,过去的乱石河套如今长满植被。“建场之初,马鞍山林场森林覆被率不足20%,经过几代林场人的努力,现如今,森林覆被率高达98.86%。”马鞍山林场场长李明介绍。
走进马鞍山林场林下经济试验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在采摘木耳。今年,林场种植了元蘑、平菇、灰树花、木耳等林菌20亩,以苍术、赤芍、桔梗、人参为主的林药100亩,有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亩净利润预计达4000元。山脚下的马鞍山村,乡村旅游也红火起来。山里的新鲜空气,地道美味的农家菜肴,山葡萄酒、山货等土特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里的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年收入约130万元,100多名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马上就到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鞍山村五周年了,这段时间以来的游客很多,组织主题党日的单位也很多。”村党总支书记张金阳说。
喀喇沁旗的成功案例充分说明,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内蒙成功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局面。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作出了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党中央的嘱托将筑牢北疆绿色长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打好沙地歼灭战的任务艰巨繁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人民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找准思路、找对路子,探索出一系列“科技感”满满的有效措施解决治沙难题。莝草山地区是浑善达克沙地克什克腾旗境内极重度沙化集中分布区域,覆盖经棚镇和达来诺日镇的5个嘎查 26个村民组,整个项目区还包含乌兰布统苏木部分区域,总面积达12.65万亩。由于区域内地形复杂,常年干旱多风,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人口、牲畜较多,各片区特点也不尽相同,莝草山明显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莝草山地区原来是典型的温带稀树草原,我们开展防沙治沙,最终要恢复和保持这片土地的原本自然面貌。因此,我们选用沙地云杉、大果沙棘以及冰草、羊草、披碱草、杂花苜蓿等乡土耐旱品种,同时充分运用平茬抚育等现行政策,更多利用本地黄柳、河柳作为沙障原料,有效降低了治沙成本。”克旗林草局副局长王明达介绍,在科学规划、精准施治的综合施策下,莝草山形成了‘乔木防护林、沙障小方格、灌草覆盖’三重防沙网。
大面积的草种飞播、自主研发的沙障开沟机、合作定制草种播撒机械、核心区铺设的滴灌带、达来诺日镇治沙区高耸的视频远程管护系统……科学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让莝草山的绿色得以加速成势。
内蒙古人民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书写了一部部“绿色奇迹”,为“两山”理念提供了最生动的注解。在这条绿色赛道上,内蒙古人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昂扬的斗志,为祖国筑牢北疆绿色长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张 米 一审|吴 金
二审|张勤繁 三审|贺弘联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