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利用“大学生”名义擦边拍视频?官方出手!

青春山东 2023-12-21


日前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

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

“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

专项行动的通知


按照2023年

“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安排

自即日起

开展为期一个月

“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

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围绕短视频领域多发频发的乱象
集中整治三类短视频信息内容
导向不良问题:
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
短视频展示不当行为问题
短视频传播错误观念问题

其中提到:
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动作
发布“软色情”“擦边”“泛黄”内容
利用大学生名义
制作传播“软色情”信息
进行低俗营销的“色情擦边”行为
将被整治

通知全文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网信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网信办:


按照2023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安排,中央网信办自即日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通过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短视频领域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多发等乱象,督促短视频平台强化内容审核制度,全面规范短视频功能运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推动形成短视频行业良性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集中整治三类突出问题


专项行动围绕短视频领域多发频发的乱象,集中整治以下三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


(一)短视频传播虚假信息问题


1.摆拍制作虚假短视频。摆拍制作并发布涉民生谣言。编造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情节,消费公众同情心。在突发事件现场摆拍,杜撰虚假情景,散布恐慌情绪。


2.技术生成虚假短视频。使用人工智能等技术编造、拼接内容,违法使用他人肖像和声音进行人脸替换或人声合成,生成虚假短视频。


3.罔顾事实篡改造假。对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进行篡改或断章取义。


(二)短视频展示不当行为问题


1.“色情擦边”行为。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动作,发布“软色情”“擦边”“泛黄”内容。利用大学生名义制作传播“软色情”信息,进行低俗营销。


2.打造低俗人设。通过短视频特效和道具,刻意扮丑引流,借“反串”等名义打造低俗人设,无底线挑战公众审美。


3.网红恶意营销。网红主播通过不文明互动、非理性表达,不择手段博取流量。滥用影响力煽动粉丝情绪,组织粉丝恶意“灌水”。发布营销假冒伪劣商品信息,误导消费者。


4.展示高危行为。发布传播自杀自残、虐待动物等致人身心不适的不良信息。展示高空跑酷、极速飙车等忽视生命安全的高危行为。


(三)短视频传播错误观念问题


1.挑战公众认知底线。故意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煽动民族仇恨或地域歧视。散布错误婚恋观,故意制造性别对立。


2.传播错误价值导向。散布错误事业观,鼓吹不择手段和消极厌世,传播炫富拜金、奢靡享乐等错误价值观。


三、加强短视频平台管理


优化推荐机制。着力解决短视频平台算法价值导向存在偏差、优质短视频呈现不足等问题。优化流量分配机制,防止“重指标轻质量”,片面以点赞率、转发率等量化指标作为流量分配依据。强化平台审核把关。着力解决短视频平台审核机制不规范和审核标准不够全面等问题。防止出现审核过于简单化或一刀切以及人工复审走过场等现象。


四、细化工作要求


1.突出工作重点。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视频领域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全面落实整治任务。


2.注重整治实效。要针对内容共性问题和平台个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力规范内容审核,加强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等环节管理,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3.加大处置力度。专项行动期间集中关闭处罚一批问题严重的违法违规账号和平台,公开曝光一批典型违法违规案例,防止问题反复反弹。


4.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向社会发布专项行动整治情况,畅通举报渠道,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

2023年12月5日



“大学生”拍视频、开直播引热议


今年11月,“大学生”拍视频、开直播的现象,引发关注,多条短视频在网络传播。

据上游新闻报道,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标签为“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字眼的直播,随时可能被推送到手机上。

上游新闻记者登录不同软件调查后发现,相关内容良莠不齐,存在性暗示、擦边球、曝隐私等各种乱象。

图片来源:上游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标签为“大学生”的主播并不一定是学生。

据法治日报报道,一位从事直播运营工作的人士透露,部分账号明面上是个人运作,实则背后都有公司。

“一些擦边内容容易获得礼物,但也容易被封号,不过封号了再换一个就行。现实中,有不少非大学生打着大学生的旗号去直播赚钱;还有公司利用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相信别人的心理和直播合同漏洞,用低廉的价格让大学生替公司打工,一旦大学生不想干了,往往面临高昂的违约金。


在北京瀛和(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怡看来,如果不是大学生,却用大学生名义进行直播,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和欺诈的问题。


“主播在没有认证真正身份的情况下声称自己是大学生,可能会误导观众并获取不正当的利益,涉及违反广告法、消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直播平台也应当加强对主播的身份审核和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山东(ID:sdgqt2014)”综合整理自中国青年报、网信中国、上游新闻、法治日报、中青评论、河南共青团等。


编辑 | 孔德花(青岛理工大学团委)

责编 | 王一凡(山东财经大学团委)

校对 | 王冰玉校审 | 翟   莹终审 | 刘   杰关注 | 青春山东(ID:sdgqt2014)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知道!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