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全球权威AI百强榜发布,八家中国企业上榜!专访榜单背后的CB Insights创始人

DeepTech深科技 2020-10-16


一到年底,伴随着大大小小的行业会议蜂拥而来的,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榜单。但今天 DT 君和你介绍的这个榜单你真的不能错过。那就是来自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 CB Insights 的“ AI 100 ”。


最新的“ AI 100 ”榜单共有 8 家中国企业入选:出门问问、今日头条、寒武纪、旷视、商汤、英语流利说、优必选、达闼科技,而这个数字在去年仅为4家(出门问问、Rokid、优必选、碳云智能)。


图丨2018年 CB Insights AI 100 榜单发布


“AI 100”是 CB Insights 的年度榜单,即全球100家最有前景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涵盖AI在超过25个行业的应用,例如物联网、医疗健康、汽车驾驶、金融科技和网络安全等。


在最新的榜单中,CB Insights 共调查了约2000多家创业公司,完全通过数据和智能算法处理得出了最终结果,考核的标准则包括投资者、技术创新、团队实力、专利活动、融资历史、估值和商业模式等。



图丨AI 100 榜单的评选标准


凭借其扎根行业的丰富数据,CB Insights 已成为报道新兴的人工智能产业趋势的权威机构。但事实上,这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涵盖各行各业以及大大小小的各种科技和商业趋势。他们提供创业公司、投资方、垂直行业等的数据,并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针对不同区域、时间段、垂直行业和特定主题的数据分析报告,其中最有名的包括 CB Insights 对全球独角兽公司的分析。


所以说,如果你平时关注科技和商业,你是没办法避开他们的“射程”的: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国外媒体,无论是新兴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CB Insights的数据报道和榜单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并被大量引用。


另外,CB Insight还为企业提供SaaS服务,并已经成功实现盈利。据了解,其收取的企业服务收费用范围为每年2万~6万美元,定制化的企业服务收费则达到10万美元以上。


如今,成立于2008年的CB Insights 即将迎来公司的第10个年头。DT君也有幸与CB Insights 的创始人兼CEO Anand Sanwal进行了一次深度对话,也听到了这位印度裔CEO非常独到的观点。


以下是 DT 君专访 CB Insights 的创始人兼CEO Anand Sanwal内容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丨CB Insights办公室Logo墙(图片来源:DT君)


DT君:首先,能否请你先简要介绍一下 CB Insights 大概的业务模式?


Anand: 简单来说,我们的主要业务就是用数据来做科技相关产业的预测。我们采用方法之一是数据抓取,所以也会使用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它们的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是新闻媒体报道、科技行业报告、公司财报等等。我们利用这些数据来帮助用户分析未来某个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以及他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积累到现在,我们的数据模型已经形成了一个软件平台,我们将软件平台的使用权卖给公司,费用大概每年5千到5万美元不等。目前的客户主要是企业、VC及数据机构的用户,或者交易员、分析师、投资银行等。我们的市场已经拓展到了全球了。但就市场规模来看,美国是第一,亚洲是第二。


DT君:CB Insights之前就在经营亚洲市场么?还是现在才将重心向亚洲市场偏移?


Anand:其实我们一直在做全球市场。亚洲市场中,中国、日本是前两名的,然后就是新加坡和韩国,最后是印度了。



图丨CB Insights创始人兼CEO Anand Sanwal接受DT君专访(图片来源:DT君)


DT君:CB Insights 到目前为止是否有开始提供中文报告的计划? 


Anand:说起来还挺巧的,其实我们最近刚刚尝试了一次,接下来就看市场反馈如何了。我们也有可能会在亚洲设立一个办公室,地点还未最后确定,我想可能会在香港、新加坡或是东京。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我们在18个月或者两年内会专门增设一个翻译公司来做编译的工作。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但在这之前,我们需要考虑这个市场的容量,而且还有很多调研工作需要推进。


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了,而且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交媒体的运营方式,因为如果我们做了翻译工作,就需要有合理的方式来传播,确实还有很多很多需要考虑的地方。



图丨CB Insights办公室(图片来源:DT君)


DT君:CB Insights是否考虑过加入一些中国本土科技发展的因素么?比如技术趋势,以及技术类创业公司的情况?我们在采访很多国外知名科技界人士的时候,他们都觉得中国的科技发展十分迅速,而大家也都希望能成为这次浪潮的一部分,您如何看?


Anand:这确实是我们现阶段在探索的事情。我们现在从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很多信息,也有很丰富的来源渠道。例如,我们最近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拉丁美洲的金融科技类公司发送新闻简报,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取信息及数据,并最终形成一份行业结构图。


然后,我们大概获得了600多家公司的反馈。那么,我们现在获得的信息量已经开始越来越大。比如我们最近制作的以色列AR和VR行业分析,采用的数据就是以色列政府官方提供的数据。


总结一下,我们的模式分成两块,一块是研究层面,另一块就是数据了。我们想尽办法通过市场调研来获取数据。就中国市场而言,我们会寻找中国的数据公司,来获取一些有关科技公司的数据,或者说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例如这些公司初创时候的情况等。只有在获得这些信息的情况下,之后的研究工作才能顺利展开。就亚洲而言,中国市场肯定是我们的重点。



图丨摆放在CB Insights办公室里的一只“独角兽”(图片来源:DT君)


DT君:你们的核心技术是什么?与竞争对手的不同之处在哪?


Anand:我们确实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尤其是相关数据模型和算法。分成两个部分来讲,我们的数据大概有60%是通过爬虫技术从网上获得的,我们每天要对上百万个网站进行数据抓取,只有这样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数据。此外,我们还专门开发了软件工具,能从中国、日本、韩国或者新加坡等亚洲国家的在线出版物中寻找数据,例如金融方面的数据。


据我所知,有些数据模型公司已经在印度和菲律宾等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地方雇佣了成百上千人,专门来做数据输入,虽然号称是“分析师”岗位,但所做的工作不过就是简单的数据录入。这是CB Insights的技术优势之一,我们获得的数据很多,而且反应迅捷。


另一个优势是,我们剩下的40%的数据是直接获得的,即由机构主动向我们提交。这些数据我们通过新闻简报或行业调查的方式收集。因为所有人都想出现在我们的研究报告中,那么他们就必须向我们提供真实的数据。我们还和《纽约时报》等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一起发布某些行业的排名,这样一来,世界上知名的公司都会给我们提供数据,他们自己也希望出现在我们的新闻简报和行业分析中。两年前,直接提供给我们的数据占比只有5-10%,今年就达到了40%,我们希望这个比例会一直增长下去。


其中有很多数据其实是很难获得的,例如这次发布的以色列AR和VR行业报告中,很多公司的信息都不会出现在外部数据库中,拉丁美洲的金融科技公司的信息也是我们独家掌握的。这就是我们第二个优势。


而最后一个优势就是,我们在上述两种方式之外还会引入其他的数据集,比如将计算机分析模型用于公司财报中,看其中是否谈论到中国?或者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或者是包含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产品或服务中的应用?这些信息都有助于我们掌握其他人很难看到的方面,能把VC相关的数据库所涵盖的领域进行扩大,这也是我们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所在。



图丨透过CB Insights办公室的窗子,能直接看到帝国大厦(图片来源:DT君)


DT君:目前来看,中国的科技资讯往往都会比较碎片化。大家经常会先搜集一些资料,然后将它们整合,推断出那些是合理的,然后再形成最终版本。那么您对于这样零散信息之间的整合有什么看法呢?


Anand:的确,要获取中国的信息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我们的技术。网络上会有很多线索,但是重点就是怎样找到这些线索。有时候,一些公司,例如初创公司,他们都会将自己的公司情况公布出来。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建立可信的数据基础,然后我们再开始进行研究分析。在市场中取得一些成果以后,人们才会越来越关注我们,越来越信任我们,会将他们的数据主动提交给我们。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调研过中国的无人机公司,大概30个左右公司吧。之后,有一些公司、投资者联系我们,想要我们把他们公司也列在行业分析中。但他们往往会想将自己公司的简介和一些很初级的数据提交过来。所以我们的答复是:我们并不接受这样的方式,我们只需要可靠的数据,然后我们根据数据分析得出这些公司的相对真实的情况,只有这样才是可靠的。


如果你一直坚持这个原则,数据的良性循环就开始了。我们的数据会变得越来越多,信息也越来越可靠。


几年前我们开始调研保险行业,然后越来越多的人提交他们的数据,因为我们是行业内最有影响力的,他们想要出现在我们的行业分析中。我也想不到为什么会有彻夜分析数据的必要,我们的方式晚上只要睡一觉,早上起来就能有最好的分析结果了。当然,这一方面得益于我们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这确实需要很大的耐性。我们在数据中设置了很多检查的节点,我们会对检查节点进行反复确认。


我知道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我也能预测在这个市场中,肯定有很多人对于自己企业的信息是夸大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做的工作就会更多,因为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可信且高质量的。



图丨CB Insights创始人兼CEO Anand Sanwal和他的“独角兽”(图片来源:DT君)


DT君:还有一个问题,目前CB Insights的营收状况睡否方便透露? 


Anand:其实我们现在就是盈利状态。在我们融资之前,我们就已经自给自足了五年。然后两年半之前,我们接受了1千万美金的投资,但至今我们还没动过这笔钱。这也说明我们近几年来都处于盈利状态,每年固定增长大概100%吧。


DT君:您对CB Insights今后的发展有什么规划? 


Anand:我们想要打造的就是一个管理咨询算法,就像机器人版的麦肯锡一样。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名MBA,那我丢给你500份报告、1000篇文章以及600页的书稿,要你给我分析谷歌的经营策略,而且今天就要出结果,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你能做的就是打开谷歌新闻,然后搜一两篇文章,总结一下交给我了事。


这实际上是偷工减料,但是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可靠也不全面。不过,计算机就很适合干这个工作了,那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我们的长期目标就是建立一个自动给出建议的专家系统、机器人咨询师来替代资产评估师、理财经理、咨询顾问等等。现在,市场形势还不错,用户的热情也很高。



图丨CB Insights公司外景(图片来源:DT君)


DT君:目前CB Insights在中国科技行业及投资圈的认知度还是很高的,有很多公司都会使用你们的分析报告,很多媒体也会翻译及转载你们的内容。


Anand:很荣幸,其实我们团队里面有一些产品经理就是来自中国的,他们在浏览中国的网站或社交媒体时,也会发现有人直接将我们的报告翻译成中文,但并没有得到我们的任何授权及许可。不过,我还是觉得受宠若惊。


DT君:内容确实可能被翻译或照抄,但你们的原始数据及数据分析系统恐怕是很难复制的。


Anand:没错,我们有些客户需要的是我们处理数据的方法,不过更多的用户还是希望看到最直观的结论、一些行业的概览、时间线分析以及地域分析等。不过,还是众口难调,我们现在太关注技术和数据本身,都有点偏执了。我们也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这是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太多的机会。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