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与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自然学术会议-体外诊断国际学术大会/‘创之声’第四届中国实验医学大会”于3月21日在在南昌国际博览城绿地铂瑞酒店会议中心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
3月22日上午8点30分,会议正式拉开帷幕。《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主编Pep Pàmies 辞欢迎辞,代表主办方感谢参会嘉宾的远道而来。
大会主持人由北京理工大学空间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邓玉林教授,Cell Research 常务副主编,Cell Discovery 执行主编李党生博士,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院长、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传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主任沈立松教授、贝克曼库尔特临床诊断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姜植铭博士,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实验诊断科主任高春芳教授,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见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台湾林口长庚医院检验医学科主任暨长庚大学教授、台湾临床病理检验医学会理事长卢章智教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科研部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临床诊断与实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启华教授担任。
来自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的Paul Yager教授发表了“重新展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病原体即时诊断”的报告,他对如何解决关注患者的感受,让老年人活的更好,让人类更健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康奈尔大学Sibley College讲席教授,美国光学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David Erickson介绍了“传染病与营养不良的即时检测技术”,对POCT与解决医疗落后、缺乏诊断的国家地区的重要性及POCT与精准营养联系的进行了详细叙述。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纳米显微技术、大视场成像、相位恢复及无透镜成像法等多个领域的专家Aydogan Ozcant教授讲述了“深度学习驱动的计算机显微成像及传感技术”,提出了把手机转化为显微镜的精彩观点。
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授Samuel Sia发表了“用于个人移动诊断的微流体技术”。他提到信用卡大小的微流体芯片在诊断领域的应用与前景。
威斯康星大学教授David J. Beebe讲述了“经过改造的器官型模型向临床转化”。
多伦多大学杰出教授 Shana O. Kelley 讲述了“液体活检的新技术:超越DNA测序”。
企业卫星会环节,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佘彬博士分享了主题“SHOX2/RASSF1A基因甲基化检测LungMe ®在肺部小结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凡教授给我们分享的主题是“用于活体多重生物成像和生物传感的近红外荧光探针”。提到荧光探针可以快速敏感的进行检查,没有辐射。
麻省总医院医学工程中心(CEM)生物微机电系统资源中心教授、副主任Daniel Irimia发表的主题是“血流中的人体中性粒细胞检测及败血症诊断”。他提出,由于败血症只有早期识别诊断,医生才能预防和干预, 而每四个败血症患者就有一个会被误诊,败血症的诊断未来在哪里尤其值得关注。
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学、分子生物学专家王红阳院士发表了“基于组学的靶标发现与临床转化”精彩报告。
最后大会进行了海报精选演讲,现场互动热烈,多角度、全方位的精彩讲解赢得了全场共鸣,整个论坛在融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编辑:李佳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