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丨我的阅读 我的成长
Reading
2018年4月23日小时候
WORLD BOOK DAY
印象里,小时候要找书看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情,能找到的大多是当时流行的通俗读本。上了小学后,就可以经常看书了。学校三楼设置了一间阅览室,允许把书借回家看。我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习惯阅读的。
小学的阅览室现在想来应该不大,而且藏书大多是儿童读物和科普读物。我不大喜欢,总想找“大人”的书看,直到2002年,我发现了书架角落里那本厚厚的小说——《曹雪芹(上卷)》。我的家乡是越剧之乡,年年都有免费的社戏可看。可以说,我是听着《红楼梦》和《梁祝》里的故事长大的。那年11岁,“曹雪芹”三个字于我而言却是如雷贯耳了。当时觉得这本《曹雪芹》可比唱的《红楼梦》好多了,那是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爱不释手。之后上了初中,学了《土地的誓言》,才知道作者端木蕻良是个大作家。再后来,知道端木蕻良只完成了《曹雪芹》上卷与中卷便过世了。至于他和萧红的故事,那是十几年以后才知晓的事了。
那个时候,看书完全随缘,几乎是有什么看什么。《茶花女》就是在那个时候看完的,看之前还以为是讲采茶姑娘的故事呢,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悲剧爱情故事,这让我的内心极度震撼,久久陷在悲伤的情绪里。之后,我又意外地找到了一本《水云间》,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爱情小说家琼瑶。我还能回忆起那个冬天的一些画面,还能重新感觉到那时内心的摇摆,锁上房门、蒙着被子,想看而又不敢。这于当时的我而言,有些像宝黛偷看《西厢记》,不同的是,我翻了两页就再也没敢再翻开,越过雷池的那只脚事到临头还是缩了回来。
上了初中
WORLD BOOK DAY
我乖乖读起了推荐读物,《繁星·春水》《一千零一夜》《爱的教育》等等。上了初中,学校图书馆多了很多名著。自从小学四年级尝了《茶花女》的甜头后,我心心念念的就是那些外国名著了。“认为是最好的小说”的《雾都孤儿》,“放下书之后让人依旧快活”的《傲慢与偏见》,“连看三次、十分畅快”的《哈姆雷特》,“几乎为他而疯狂”的《牛虻》,“心情比较压抑”的《羊脂球》等等,让我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周末在家看名著慢慢成为一种习惯。
进入高中后
WORLD BOOK DAY
2006年进入高中之后,学习上的竞争一下子变得格外激烈。但作为住校生,没有了家长九点前必须睡觉的禁令,看书反而感觉自由很多。除了学校相当规模的图书馆和不远处的新华书店,网络阅读也在那一年流行起来,主要载体是MP3和MP4。MP3大概两个手指大小,没看几个字就要往下翻一页,MP4豆干大小,比MP3要好上很多。60余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100万字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战争与和平》,近500万字的《鬼吹灯》等等就是那样几个字几个字翻着看完的,我那杂牌MP4的翻页键最后也变得极不灵敏,上大学前正式扔进了垃圾桶,从此退出我的青春岁月。
这一时期,看书的选择太多了。青春文学的风吹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眼,一时间全校都在讨论韩寒和郭敬明,《左耳》《泡沫之夏》《悲伤逆流成河》之类在全校之间流转,看得人似懂非懂,在小说里谈了一场又一场恋爱。我们这一代人的早恋,大概就是从青春文学开始的,我们的懵懂也彻底在这批青春文学里埋葬了。
那三年,看了一些有趣的杂书, 比如《八角楼见证的慰安妇屈辱史——旗袍》,那时候“慰安妇”还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距离《二十二》的上映还要整整十年。小说不算出色,但我却在冰冷的夜里看得寒冷彻骨,“对成人世界感到恐惧和抵制”。比如《帝国的黄昏》,用另一种眼光观看历史,虽然是主观的“我”,但也是生动的“我”。比如《中美首脑外交实录》,感叹周恩来总理“无以言表”的魅力。比如《西游记续》,至今难忘悟空的“机心”,那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至今还在诧异各科均衡的我为何最终会选择文科,并在报考大学时填了中文系。这个当时思考并不深入的决定却几乎决定了我今后人生的走向。
现在想起来,那一刻的决定应该是由无数的瞬间决定的。历史知识的空缺,政治方面的浅薄,哲学上的几乎一无所知……还记得看杜拉斯的《情人》,当时懵懵懂懂看不真切,还偏偏有人说这是杜拉斯最容易理解的一本书,觉得可悲又气愤。一两年后就知道了,世上看不懂的书可多了呢,可自有看懂它的人。如今离这些都慢慢变远了,安静时总觉得生命里缺失了一块,茫茫然不知所措。
18岁之后
WORLD BOOK DAY
18岁之后的阅读,是忙碌的补课。教授们眼里的我们大概就是小学生的水平,说起来的一大串书名人名没几个听说过,谈起文艺理论来就更一窍不通了。可我无比怀念这被“鄙视”的岁月,冬天走上老舍的什刹海,听冰在脚底下吱呀吱呀地响;去看《曹雪芹》里的紫禁城,细数历史的轮转留下的痕迹;去史铁生的地坛称斤买书,捧在手里的厚重慢慢烙印在我的青春里。
曾经,作家们都是遥远的,在书房里的,那几年却离得很近。与诗人王家新见面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课本里的诗人来了;《直面苦难》的周国平拎了一个环保袋,温和儒雅;马原是穿着一身篮球服坐上台的,好像刚跟一群朋友从球场回来;帅气的苏童学长在一群女生的欢呼声中走来,每一个字都似乎十分动人;那时还没有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周围没有那么多掌声,还以为是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
再后来
WORLD BOOK DAY
再后来,身边的朋友也出书了。好朋友L是个诗人,喜欢在诗意未尽时换行,是个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声音柔柔的潘潘,那年我们都在台湾当交换生,拿奖到手软,现在已经是名畅销作家了;还有高中室友,当时就喜欢读张爱玲和卡夫卡的老宋,研究生同学、人高马大爱听相声的丁丁和大眼睛、开朗活泼的小强,都出过书,并且仍在写作。
我没有这些朋友写诗写长篇的才华,
但世上从不缺乏好书去让人翻阅啊。
供稿丨竺黎燕
编辑丨邵日强
/ 江干检察 /
往 期 链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