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ertebral Body Stenting System--椎体支架在OVCF中的应用

唯医 2022-05-24

前 言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折后常导致急慢性背痛、脊柱畸形、生活质量的降低及死亡率的增高。经皮椎体成形(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被广泛应用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能迅速缓解患者腰背部疼痛、纠正椎体后凸畸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PVP相比,PKP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但也存在不能较好维持复位高度等问题。


近年来, 一种新的手术方法—PSP (Percutaneous Stentoplasty) 被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中。不同于PVP与PKP的是,该术式通过球囊撑开后植入网状支撑物,进一步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本病例中采用VBS椎体支架系统(Vertebral Body Stenting System),实现了患者疼痛症状的缓解及椎体高度的恢复。


术者:谢宁 教授 程黎明 教授

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PART 1

基本情况


现病史:行走时不慎跌倒,臀部着地致伤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年,规律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自诉血压控制可;1年前因“冠心病”置入冠脉支架1枚,目前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否认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血压 116/72mmHg,腰椎活动受限,胸腰椎叩痛,胸12椎体棘突压痛,改变体位疼痛加剧,双侧肌紧张,双下肢浅、深感觉正常,各肌肌力5级。腰痛VAS 7分,ODI 94%


影像学检查-X线


影像学检查-CT


影像学检查-MRI


骨密度DEXA


PART 2

手术操作重点


术前准备


1、节段定位: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责任节段为T12


2、麻醉方式选择:选择静脉麻醉联合局部麻醉


3、手术体位摆放

  • 手术垫选择:选择横形垫 ,利于体位复位

  • 体位选择:常规俯卧位,双上肢位于手架上或抱枕,头部侧倾


术中定位:标准位X线透视,旋转C臂


 穿刺操作:标准位片,椎体后缘




通道准备:取活检


钻头及扩张活塞创建支架入路通道



 支架植入:置入金属网,双侧同时扩张


骨水泥注入:球囊撤出,支架保留在椎体内部,双侧进行骨水泥灌注(采用V+中粘度骨水泥,无拉丝期,混合后即使用)







 手术切口处理:待水泥凝固后,旋转360°后,拔除穿刺套管,手术切口消毒。使用消毒纱结或毛纱,剪成边长约2cm正方形纱布,折叠后按压于伤口上,使用3L贴膜贴紧防止伤口渗血,再使用敷贴贴敷伤口。


PART 3

结果与随访


影像学检查-术后X线


影像学检查-术后CT(PO 1d)


影像学评估—椎体高度


影像学评估—局部后凸角度


影像学评估—体位复位


影像学评估—终板形态


影像学评估--终板撑开


PART 4

总结


1、明确诊断,精准评估,把握手术指征;


2、VBS可以有效缓解OVCF患者临床症状,更好的恢复及维持椎体高度,减少后凸畸形发生率;


3、术中规范化操作,对称穿刺,同时撑开,双侧灌注;


4、术后佩戴腰托,早期康复支持,积极健康宣教,坚持骨松治疗。

PKP vs PSP撑开效果


但PKP球囊撤出后复位易丢失, VBS可更好的维持复位


VBS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纠正后凸;对塌陷的终板复位效果好



PART 5

专家介绍


谢宁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专家简介

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在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学习工作20余年。曾先后赴美国杜克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Rush医科大学等国际知名医学中心访学。

 

国内较早开展微创脊柱外科的工作探索及教育推广,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显微脊柱工作委员会委员、脊柱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脊柱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微创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市脊柱内镜研究组组长,上海市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师学会脊柱微创工作组委员,《脊柱外科杂志》编委等职。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课题6项;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发明等专利5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发表在本专业最具权威性杂志Spine、Neurosurgery等期刊上;主编/参编专著22部;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奖励5项。


程黎明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骨科学科带头人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专家简介

同济大学医学与生命学部副主任、脊柱脊髓损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骨科及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

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Neural regenration research(NRR)和中华系列期刊编委;

国际神经修复学会(IANR)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转化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理事、上海医师协会理事;

中华医学会创伤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的力学与生物学及临床研究。


科研成果:Cell、Nature medicine、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ACS Nano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中华核心期刊30余篇;主编著作4部;获批专利32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获得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项。


END


一键关注

获取你的进阶指南

版权声明

唯医骨科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医生投稿请联系:editor_allin@worldortho.or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