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下肢骨折术后负重专家共识(2023)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及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骨科创伤的治疗不仅需要完成局部组织的修复重建,更需要实现机体的快速康复。针对下肢骨科手术,早期进行合理的负重锻炼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负重不仅有助于局部骨质及软组织愈合,还可以促进患者整体机能恢复,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然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如何让下肢术后患者合理负重一直是困扰医生及患者的难题,业内对于下肢术后负重基本理念及注意要点尚未达成共识。
针对此临床问题,由全国创伤骨科专家代表讨论总结了临床中术后负重现有的普遍问题,形成了下肢骨折术后合理负重的基本原则及专家建议,同时列举了针对下肢各部位的负重参考方案,以期指导骨科下肢术后负重临床实践,规范临床研究及相关技术发展,为骨折下肢创伤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点击下方小程序链接,阅读原文
共识制订遵循改良Delphi法,形成8条循证医学推荐意见:
一、现有的下肢术后负重方法
二、下肢术后负重存在的问题与难
三、下肢骨折术后负重专家共识内容
※推荐意见1:术后起始负重时机的确立原则
患者进行负重活动前,医生应首先评估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以确定起始负重时机。全身状况包括一般精神状态、意识及肢体控制能力、配合度等;局部因素包括肢体的感觉及运动能力、伤口张力、局部出血情况等,确保安全后方可开始负重训练。(共识程度:100%)
※推荐意见2:起始重量的确立原则
起始负重量的确立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应考虑的全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基础疾病、主观意愿及配合程度等;局部因素包括骨折部位、分型、固定方式的选择、术中骨折稳定性、软组织情况、下肢重建术后肌肉及血管的张力等。值得强调的是,术者对术中情况及初始稳定性的经验性判断也应作为确定起始负重时机及负重量的重要考虑因素。(共识程度:100%)
※推荐意见3: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以确定负重计划
在首次负重时,需要对患者的起始负重载荷及主观感受进行评估。可采用反应患者主观感受的指标进行评估,如目前较为普遍采用的可耐受负重方案,评测患者在主观可耐受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起始负重值,同时结合上述因素,才能定制出个体化的负重方案。(共识程度:83.2%)
※推荐意见4:训练计划应根据患者反馈进行动态修正
医生应在康复过程中了解患者情况,并针对性调整负重计划。需要患者对医生训练计划的反向评估:训练结束后,患者结合全身及患肢局部的感受对负重计划进行评估。通过医生对患者的全面了解,以及患者对负重计划的不断反馈及修正,才能制定科学的负重方案。(共识程度:75.6%)
※推荐意见5:通过安全性评估的患者,可在严密的监测下尽早进行可耐受负重训练
研究显示术后即刻采用WBAT的方式进行早期负重训练并没有增加内置物失效风险,相关研究涵盖了下肢各类骨折及骨科重建手术,证实了该负重策略的安全性。另有研究认为术后负重相关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骨折处理不当或缺乏监管的不当负重活动。对于通过安全性评估的患者,可考虑在严密监测下尽早进行可耐受下负重活动。(共识程度:73.1%)
※推荐意见6:特殊类型骨折的术后负重建议
尚无研究证据表明早期负重活动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疾病或损伤的安全性,如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及胫骨平台骨折。该类疾病的术后方案尚存在较大争议。因此,对于该特殊类型骨折,医生应根据患者综合情况,在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监测条件下,科学谨慎地选择术后负重方案。(共识程度:83.2%)
※推荐意见7:建立骨科、康复科等相关科室参与的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
骨科下肢术后负重问题涉及领域广泛,合理的术后负重计划,不仅需要遵循应力对骨折愈合的作用及规律,也需要兼顾肢体及全身的整体功能康复,因此需要骨科与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深入合作,将负重训练与综合康复有机结合,才能帮助患者更有效地恢复。(共识程度:84.4%)
※推荐意见8:基于智能负重辅具进行精准康复
应针对我国传统康复就医模式和医疗资源分布特点,研发便携式智能助行装置,提高患者负重准确性和依从性,可借助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即时通讯和远程诊疗技术,完成医患远程高效沟通,对患者进行切实有效的负重指导;利用医学信息学前沿技术,采集负重数据并进行深度分析,探讨多人群多因素与负重计划规律,患者主观反馈及随访数据对负重方案的重构作用,建立AI康复处方核心算法,为临床制定合理的负重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共识程度:79.7%)
四、本共识制定方法学
五、结语
想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欢迎点击关注「唯医医生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