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油田情结 | 油二代看过来,这里面有没有你们的影子?

2016-03-09 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圈子。

油田孩子自小就在一个圈子里生活,上油田的幼儿园,油田的小学,油田的中学,“最具吸引力大学排行榜”第一名一定是石油院校,印象中甚至连老师都以油田职工为主。


❖❖❖❖


工作了,

动不动就碰到小时候的玩伴;

出来买房子,

也爱扎堆儿买同一个楼盘。

江山易改,

圈子难移。



1/27

拥有独特的油田“普通话”,在这个圈子里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称谓、说法、话题,沟通起来那叫一个顺畅。



2/27

独特的饮食习惯。油田员工来自五湖四海,集中的工作生活,也把各地的饮食习惯掰碎了揉烂了,于是就形成了独具油田特色的饮食习惯。


3/27

自给自足养成的满足感。早期的油田几乎是个独立的“小社会”,从抽油机到洗脸盆、卫生纸都可以自己生产,社区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公园、电影院、活动中心,大小事情都由油田照顾。满足感有时也造成了隔离感,他们对这个社会的理解程度,有时候难免像是“打酱油的”。


4/27

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油田工作区域辽阔,孩子们最常问的问题就是“爸爸去哪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教育只能靠爸爸的爸爸,妈妈的妈妈了。“隔代亲”的家庭关系,让很多孩子更亲近爷爷奶奶。父母教育的相对欠缺,多多少少影响了教育的“精细化”。


5/27

油田特色的启蒙教育。油田孩子打小儿就知道前指、油建、井下这类奇怪的名字,外人听来“不明觉厉”。也有人会问:为什么要住在井下?你当然不能指责他少见多怪。


6/27

又爱又恨的荣誉感。因为从小生活在这里,油田孩子的荣誉感很强,这个企业对他们来说是又爱又恨,恨的时候只许自己骂,但却不许别人评论。


7/27

归属感凌乱。很多油田孩子最头疼的是,不确定自己究竟算哪里人。他们的经历一般是这样的:父母来自五湖四海,亲戚到处都有,但那里与他们几乎没有牵连;自己出生在一个地方,在另一个地方长大,换另一个地方工作。归属感来源于方言,风俗及血缘关系,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只有一个地方归属最合适:油田。



我们的父辈曾经远离家乡,来到油田会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地上打造了一座座石油城市。曾经的帐篷被高楼所取代,油田所在的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生长在油田,看着抽油机、坐着公交车、听着钻井声,讲着:“普通话”度过童年、少年。磕头机、钻塔、采油、钻井、测井、物探.....这些熟悉的名称是我们人生的坐标,无论走到哪儿,我们都会一直记得自己是油田的孩子,我们与石油有割不断的情缘。


——END——





聚焦西北石油人|传递西北油田梦

微信ID:tahefeng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号

100 26561 100 26561 0 0 6971 0 0:00:03 0:00:03 --:--:-- 6969 * Connection #0 to host 37.48.118.90 left intac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