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 清华学风的四世传承

融媒体中心 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2020-01-27

编者按

清华大学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邱勇校长强调了"三位一体"的教育培养理念,理念的落实主要依靠教师深入细致的育人工作。教师们的言传身教、严谨治学、优良学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成长成才产生深远的影响。


西汉学者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为不少矣。”老校长梅贻琦在1941年《大学一解》一文中谈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在清华园里,老师带领着学生,学生“从游”着老师,走向了各自的学术人生。






金涌院士

化工——此生不二的选择


金涌院士于1973年来到清华工作,领衔创建了清华大学反应工程研究室(Fluidization Lab of 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FLOTU)。教研室成立至今共40余年,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该研究团队研发的气固湍动流化床、气固循环流化床、气固超短接触催化反应器、气-液-固三相流化床、移动床重整反应器、纳米材料制备团聚流化床反应器、大型节能干燥装置等均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在十多个不同生产工艺中,设计应用于数十台大型化学反应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涌院士指导学生科研


除了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金涌院士还是一名教师,他的钻研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在“开门办学”时期,金涌与另外一位老师带着18位学生接到北京化工二厂重新设计制造一个新的反应器的任务。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他调动所有的知识储备,查阅尽可能多的资料,召开多次技术人员和工人讨论会,请老工人讲反应器运行的情况,关键尺寸参数拿不准就向技术人员请教……据金涌的同事和学生回忆,无论是在工厂还是在实验室,金涌都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总是和学生一起动手,从未听他喊过累、嫌过脏。


金老在学术上对我影响很深,尤其是他对自然规律的追求和他刻苦追求学术的精神。不光是简单的刻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为了自己认可的东西去做非常深入的探索,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种言传身教的力量非常大”,魏飞教授这样说自己的恩师。金涌教授对科研的刻苦追求不仅成就了其学术生涯,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






魏飞教授

只因胸中抱负在,毕生奉献为化工


“只因胸中抱负在,毕生奉献为化工。”这是魏飞学生张如范专门写给导师的诗句,这饱含深情的句子是对魏飞学术热情最好的赞誉。


魏飞教授


师承金涌院士的魏飞,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毕业之后,站上讲台完成了身份的转换,这一站就是接近三十年。在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中,魏飞及其领导的绿色反应工程与工艺实验室致力于利用流体—颗粒多相流反应、流动及传递技术等化学工程技术,解决与人民生活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能源、资源、材料及环境问题,并在清洁能源及化学品生产、无机纳米材料制备与复合、绿色及生态化工、碳纳米管材料产业化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早在2001年,他曾经带领团队完成了碳纳米管的批量生产,成为锂电池材料中唯一贴上中国标签的新型材料。虽然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是魏飞并没有停止研究的脚步,于2018年又制备出接近单根碳纳米管理论强度的超长碳纳米管管束,管束拉伸强度达到到80GPa以上,超越目前发现的所有其他纤维材料。除了碳纳米管技术,魏飞团队还在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技术、苯胺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学术上的成就,教书育人,魏飞也从未停下脚步。“有次做实验做到晚上十点四十,正好碰到魏老师从楼上下来准备回家。他看到我还在实验室,笑眯眯地问我最近做得怎么样,指出我的问题,解答我的疑惑” ,他的学生回忆道。


学识渊博又绝不藏私,在学问上授业解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行为处事上亦是良师。这样的魏飞,让学生总是感到如沐春风。“三尺讲台细润物,几间陋室洒激情”,三十年执教生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祖国化工事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张强教授

为国科研,顶天立地树人


张强教授


2018年4月,国际能源领域知名期刊《焦耳》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张强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他带领课题组在高安全高容量的复合锂金属负极上取得的重要突破,令国际同行瞩目。虽然不到35岁,但张强获得了诸如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科睿唯安、2017年)、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2016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青年科学技术奖(2015年)等光辉的奖项,成为我国金属锂电池研究领域的佼佼者。


张强团队的学术成果多次被清华新闻网报道


在清华学习的9年间,可以用“学无止境”来描述张强的生活。2000年,16岁的张强来到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大学四年张强修过的学分达到了惊人的339分,“每个学期基本上都是40多学分,这就需要我养成高效学习方式,在入手一门课的时候先了解它的框架,再了解这门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怎样的思维方式。不追求每门课都达到满分,不会为了最后的一两分耗费太多的精力,大部分课90分就可以了。”同时,张强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就先后在化学系、化工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反应工程实验室展开课题研究。“虽然本科阶段做的一些课题看起来和直博研究生时的课题方向未必有多大联系,但是在扎根实验室的这个过程中,我懂得了如何保护好自己,熟练掌握了实验室操作规章制度,如何更好地保护设备;同时了解了不同课题组的多种多样的方向和实验室氛围,因此我非常鼓励本科生多进几个不同实验室了解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认识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那么坚持下去就好。


张强老师始终记得他的导师魏飞老师对他的教诲:科研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探索万物的规律,追求科学真理;立地就是要做有实际价值的东西,为国家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现在,他也在将这样的精神传授给他的学生。“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张强认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传承老一辈中国科学家精神,培育下一代科技创新中坚力量尤为重要。在获得清华“刘冰奖”的时候,张强教授说出了自己在教学上的愿景:“培养学生的道路漫长,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与体会,愿能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走向祖国大地。” 






从游

科研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魏飞、张强的影响下,其实验室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大咖”,对于如何做好学术也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学生唐城、彭翃杰与张学强(从左至右)


唐城(化工系2013级直博生)的动力,在于“科学因为我而不同”的信念,正是这种远大的理想与轻松的心态的结合,好奇心与兴趣的催化,使得唐城在科研的道路上成功完成了从着急焦虑到淡定自信的转变。“像生活一样学习,像吃饭一样上课”,唐城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科研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将科研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在唐城眼里,学术里的许多事,都能用生活中的简单道理解释。比如他把石墨烯比作三明治、抹茶巧克力、披萨;又把投稿比作恋爱,“虽然文章不一定要打磨得完美才能投稿,但是投稿只能有一次的慎重,就像爱情一旦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另外就像不能脚踏两只船一样,不能一稿多投,不然别人会怀疑你的人品,以后再想投稿就很难了。”


对于彭翃杰(化工系2013级直博生)来说,“专注”和“勤勉”是他学术路上不得不提的关键词,每天读文献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 “投入看文献不仅是为了学习新知识,还要注意整个领域以及交叉领域的同行都在关注什么,在不做重复性工作的同时寻找创新点”,彭翃杰说到。锂硫电池研究方向的同行竞争较大,进度稍慢,新点子很容易就被其他研究者抢先发表,而接连十几个新想法的验证失败让研一上学期的彭翃杰曾一度陷入低潮。“后来我意识到,专注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想得不够长远,那么盲目的投入反而会消耗体力、降低效率”,于是彭翃杰开始关注、分析同行可能的后续工作,尽量避免“撞车”,同时扩大文献阅读量,对研究想法作出全面评估后再落实为具体的研究计划。


张学强(化工系2016级硕士生)眼中的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只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笃定、有热情、有信念。在本科时,张学强虽然也是化工专业,但是所研究领域和锂电池丝毫不沾边。在刚入组的两个月时间内,组装了1000多只电池,平均每天组装20只。在1000多次的练习后,他终于积累了大量实验经验,电池装配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同时,在导师的建议下,张学强尝试以写文献综述的方法来增加文献阅读量。他在30天内,完成了200多篇文献的阅读,并撰写出18页英文综述的初稿,这篇综述在出版之后18个月内,成为该期刊创刊以来引用量前30的文章,并入选ESI高被引和热点文章。



如今,这个师门已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繁花似锦,而这棵大树的背后是“严谨、勤奋、求实、创新”优良学风的传承。良师们像大鱼一般,通过其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在前方带领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而这些“小鱼”们从游其后,濡染观摩,最终走向了自己的学术人生。




参考资料:

[1] 清华人物 | 金涌院士:波澄荫群木 永日淇清华https://mp.weixin.qq.com/s/_m80DhF_RS8Gm2idfX8Lqg

[2] 魏飞:让碳纳米管贴上中国标签!https://mp.weixin.qq.com/s/rilFFMjVPL1gLoAuCpBAjA

[3] 化工系优秀中青年校友 | 00级张强:因为热爱,芝兰玉树,驱动世界

https://mp.weixin.qq.com/s/QzkZ1v-7QUpqEPgoL2SWfA

[4] 清华大学学术新秀张学强:我与锂电池的故事

https://mp.weixin.qq.com/s/5WJ2tL1OvK9LAlj-YEQ5sw

[5] 从专业课不及格到论文总影响因子150+,他如何从「追女神」中参透学术秘笈? | 专访特奖唐城https://mp.weixin.qq.com/s/XbN_nBcXVuDoZt2hNI0zFA

[6] 学术新秀彭翃杰:年轮斗转,「数」说科研大神的清华岁月

https://mp.weixin.qq.com/s/pvQ9a-3EdTaLCog2VDAeHA




文字 | 姜川傲 李佳楠 仇宇 刘宣伯

编辑 | 姜川傲

责编 | 林景 李佳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学风大讨论”活动月通知(需校内网打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