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蛋糕美味却隔层橱窗
仲夏来临,关于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宣传讨论热度也在媒体、医疗、投资圈中持续升高,仿佛一只正在被精心裱花点缀、排列上甜美果品的顶级美味蛋糕即将新鲜出炉。
根据公开预测这个“蛋糕”的市场效益会超过600亿元,诸多保险金融、互联网、地产、医疗企业等资本方早已经把第三方影像中心作为战略级投资目标之一,于是乎一切仿佛一场饕餮大宴。然而当每个人都准备好精美餐具兴冲冲的准备切下一块这个时代大“蛋糕”时,是否应该审慎的思考一下,眼前的这只“蛋糕”,究竟是橱窗里还是餐桌上的“蛋糕”?当你切下去的一刹那,是会卷起层层香甜的奶油,还是"铛"一声撞击到事先不曾看见却“有形”的橱窗玻璃?
而中国的医疗现状,以及患者的医疗需求和习惯,就是那层潜在的“有形”玻璃。
不论是自辟疆土的重资产模式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还是借力医院、与医院合作共建的轻资产模式,都需要非常现实的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吸引患者。
以已见报道的重资产模式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为例,按照目前公开的资料,其定位主要是以满足中高端人士的需求,且大都优先选择医疗消费需求足够多的省会城市或区域核心城市,其吸引患者的“招牌”着眼于设备配置和服务水平定位为高于大型三甲医院。就检查的个人体验而言,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相信一定能够做到环境、服务和舒适度的和谐统一。然而,患者选择影像检查到底有什么考量和标准?我们还是来看看国外私立影像中心的情况作为对照和借鉴。
首先,国外患者选择私立影像中心的最大驱动力或者说第一要素,就是时间。社会医疗体系的不同,使得国外公立医院影像检查的预约时间相当漫长,尤其是CT、MRI这种大型检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获得及时的诊断很多患者可能就会去选择私立私立影像中心。
然而,实事求是的说,国外公立医院那种影像检查预约时的“CT若干月,MRI甚至大半年”的情况在国内并不存在。
由于传统医疗文化背景的原因,国内大众就医时都是向往着耳熟能详的“药到病除”的结果,这种心态本质上也是人之常情,但一旦由国内的人口基数放大,就不可避免的催生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抛开这些不说,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国内的影像部门从医生到技师事实上都付出了圈外人所看不到的辛苦和努力,可以负责任的说,以我所见国内大型公立医院的影像服务,从预约到检查再到正式报告的效率,远超国外私立影像服务的平均线以上水平。因此,“时间”这个因素,在国内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吸引患者方面,要充分注意到它的局限性。
国外这种时间造成的患者分流,不止是影像,其他任何医学学科都存在相同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私立和公立医疗机构各自都能支撑医疗界的半壁江山。这个情况也相应的催生了各种项目林立的私立医疗保险计划。
相应的,私立医保支付也成为国外患者选择私立影像中心的第二个基本原因。在花费昂贵的费用购买医疗保险以后,必然要享受应有的福利。而私立医疗保险的发展,也同样“投桃报李”地促进了国外私立影像中心的发展,换而言之,这是一个医疗产业联合体。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言,私立医疗保险对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患者引流 (高端商业保险用户)就整个医疗大市场而言是相当有限的,这方面国内相关行业的市场功课以及同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战略合作视野都是需要有深度的考量。
接下来不可避免的要谈谈医疗质量。虽然国外也有“名医”,但大多数情况下国外患者选择私立影像中心时是没有这个所谓“名医效应"的。西方医疗的良好口碑,来源于标准化的医学培训和医疗规程。发达医疗国家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既弱化了个人因素又提高了整体服务的水准,使得各个检查中心乃至城市和乡村的医疗差异率变的相对很小。
具体到私立影像中心,患者在任何中心检查时其安全性和医疗质量都有着体系的保障,也就淡化了专家的因素。而国内的情况则不同,病人选择医疗时一定会以“名医”这个要素为导向。实事求是的说,国内从医学培训开始就有着地域性和传承性的特点,使得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
具体到医学影像学,事实上国内各大领域的知名专家都是众所周知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的各个学组委员会其实也可以说就是各个专业领域的精英荟萃。而基于国内大型医疗教学机构的金字塔形人员情况,这些专业学组委员大都承担了复合型的临床、教学、科研乃至行政工作,其对于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参与度是需要打问号的。就目前公开的资料为参考,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目前往往采用的是聘用退休或者接近退休年龄的知名教授的方式,而真正中青年骨干力量相对而言仍然比较薄弱。
事实上,目前中国医疗大环境是专业医疗人才的缺乏。前几年轰轰烈烈的网络医疗之所以后来不得不向医疗周边比如挂号等等方向转变,就是因为投资者无论线上包装可以做到多好,缺少了线下医疗人才这个医疗领域真正主体的积极参与,任何构想中的医疗行为都难以为继。这一点,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而言是值得警惕和借鉴的。
从笔者的所见所闻而言,参照国外成熟模式的经验,鼓励多点执业甚至8小时以外有限执业,使得高端影像医疗人才免除彻底脱离其本身体制的担忧,从而能够将碎片化的专业人员和产能集中加以导向配置,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医疗人才资源,也避免了高年资的医疗人员脱离公立体制对公立机构医疗造成的冲击。这一点对于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影像质量保障关键的影像技师和影像护士也同样适用。
最后提一下医疗设备的影响。必须指出,医疗行业中硬件的优势并不直接等同于医疗服务质量,尽管其对医疗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提升作用,真正决定一个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还是上述医疗从业人员。
同样以重资产模式的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为例,尽管其吸引患者的“招牌”着眼于设备配置和服务水平定位为高于大型三甲医院,事实上如果能够设身处地的调研一番,目前而言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硬件配置同大型三甲医院的规模仍然是有相当差异的,且不说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准入标准中的硬件设备本就相当“入门”,但就目前主流大型三甲医院动辄数十台CT乃至数十台MRI的规模而言,即使所谓的重资产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这事实上是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定位使然,从一开始就需要目标明确。
还是以重资产模式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为例,目前唯一超越大型三甲医院的设备也就是卫计委规定中的“选配件”PET(事实上各个中心的“标配件”)。从目前的情况看,当前国内部分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仍然脱不开“高端体检”的蚕茧,远未到化蝶彩翼飞的阶段。一些中心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盈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在于所配备的PET检查的高金含量。在一个行业发展的早期,这种高金项目具有一定的地域垄断性从而有可操作空间,然而一旦所有的投资竞争者都复制此模式,必然造成供给端的过剩,更不要说国内本身存在的PET应用指征和过度检查的问题,国内之前的γ刀热潮就是值得回顾和借鉴的。此外关于人工智能(AI)对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的影响,会另行开篇专门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总之,媒体的新宠儿、第三方独立影像中心这个医疗市场的大蛋糕在这个季节相当诱人,然而当人人都觉得可以分享一块大快朵颐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医药市场太大,大到它的橱窗或许会让你忽略了那一层看似“无形”却“有形”的橱窗玻璃。毕竟,好蛋糕的制作,代价不菲。
图片来源于:pixabay.com
作者简介:健康点专栏作者,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会员、美国放射学会会员、澳洲皇家放射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文中观点不代表健康点。
作者 | 大医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