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xtdoor计划上市、Facebook跟着布局 看上去火热的邻里社交市场还有多少机会?
在海外疫情的作用下,本来就在海外接受度比较高的邻里社交又迎来了加速发展。
据彭博社的报道称,海外邻里社交独角兽企业 Nextdoor 正在计划上市,目标估值为 50 亿美元。作为对比,目前已上市的 B 站的市值约为 155 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 Nextdoor 按照目前的估值上市的话,其价值约为 B 站的三分之一。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虽然 Nextdoor 所处的赛道被普遍称为“邻里社交”,但其实从 Nextdoor 最基本的功能来看本质上是一个社区产品。在 Nextdoor 的平台上,用户最主要的活跃版块是信息发布版块,分享发布的信息面向的是自己所在社区中加入了 Nextdoor 的全体成员,大家基于某个需求/话题集中在一起,信息传播度更广、但交互不深。但是鉴于大众已经习惯了将这种模式叫做“邻里社交”,本文也在称呼上随大流了。
一个做邻里社交 App 的企业做到了计划上市的规模,这如果放到国内还是挺不可思议的,毕竟在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新一代没有住过平房、院子的年轻人来看,是蛮难理解的一个赛道,很难去理解一出门要跟“大爷们”打招呼的场景。对隐私的侵入和用户的需求,需要做到近乎完美的平衡才能存活下来。
国内的邻里社交产品也是输在了这一点上,导致像叮咚小区、有邻等 2014 年左右流行起来的产品在后来也经历了用户大量流失直至现在完全消失,有关这点会在下文详细讲到。
再反观计划上市的 Nextdoor,业务已经从美国扩展至英国、法国等其他 9 个欧美国家,据 Medium 的报道称,Nextdoor 已经覆盖到了全球 26.5 万 个社区。
中美两国对邻里社交接受度的差异与两国邻里社交产品的设计理念上的不同有关,也与两国的社会文化有关。本文将从以下两个问题出发去探讨海外的邻里社交市场:1、Nextdoor 的邻里社交模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这种模式可以在海外受到欢迎?2、海外的邻里社交市场还有多大的空间?
是什么让 Nextdoor 区别于
“58 同城”,真的做成了社区
Nextdoor 可以把规模做大,除了欧美不同于中国的社区氛围和社会文化之外,笔者认为有两个点是最重要的。
首先是社区氛围的控制,这里面穿插着 Nextdoor 的获客策略。
Nextdoor 采取的策略是“提高门槛+线下扩张”。首先是“提高进入门槛”这一步,对社区平台的搭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的是避免社区的非目标用户进入,来保证社区氛围。在这方面,当用户在加入的时候,必须要填写自己所居住的街道、具体住址位置的编号以及邮政编码。
在这一步上 Nextdoor 设置了很多限制,根据官方的说明,一位用户必须在所选的地址上租了房或者买了房,并且在注册的时候需要开启定位服务,当 Nextdoor 识别到用户真的处于注册位置上时才可以完成注册。
Nextdoor 通过设置门槛来确保用户的真实性,这样社区的属性和氛围就有了基本保障。在这一基础上,Nextdoor 又会非常积极主动地拉新。
在拉新策略上,Nextdoor 把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明信片不仅被用于线上无法验证真实性的场景,还会被贯穿在拉新策略中。
根据网站 Maximizing Money 的介绍,Nextdoor 的拉新策略是发动已经注册的用户去邀请社区中其他没加入的邻居。在 Nextdoor 提供的一个链接中,用户可以看到哪些邻居还没有注册,并可以向他们发出邀请,Nextdoor 会向这些受到邀请的邻居邮寄明信片。在明信片上会有一个邀请码,受邀者在 Nextdoor 的注册界面输入这个码之后就可以加入。
从上面的图例可以看到,明信片虽然是 Nextdoor 寄出的,但是是以发出邀请的邻居的名义,让社区感更强,也降低了信任成本。
另外,为了激发用户的邀请动力,Nextdoor 还与亚马逊合作,如果一个用户可以成功邀请到 10 个邻居注册 Nextdoor,那么这名用户就可以得到一张价值 25 美金的亚马逊礼品卡。这种策略在最初的扩张阶段效果明显,据 Nextdoor 的联合创始人 Nirav Tolia 在 2015 年接受采访时表示,Nextdoor 单日发送明信片的量最多可以达到 2.5 万张以上。
不算明信片的邮寄费用,一个用户才 25 美金,这个成本结合 2.5 万的新增,策略还是非常奏效的。
总结一下,加入 Nextdoor 的各环节依次是,确定加入者的真实性,在确定真实性的基础上依靠线下邀请的方式将更多的用户拉进来,不断扩大 Nextdoor 的用户网络。其实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这有点像丧尸围城。城内都是彼此之间高度信任的各方,只有在保证这个前提下,才能往外拓建围城,以求继续生存或发展。
Nextdoor 能够逐渐扩大规模的另一个原因是没有很激进地推进它的商业化,而是把建设社区放在了首位。根据 productmint 网站中的一篇报道介绍,目前 Nextdoor 社区的主要功能包括:1)推荐当地活动或商家(比如餐厅等)2)接收当地的最新新闻 3)接收来自其他用户或当地机构的犯罪和安全情况提醒 4)用户之间交易二手商品 5)雇佣各种不同的工作人员。
此外根据笔者的观察,Nextdoor 最核心的功能还是类似于论坛的信息流部分。用户通过发帖向其他社区成员传播信息或浏览帖子来接收其他成员的分享或求助。比如“请求邻居帮忙找丢失的宠物”或屋顶漏雨的时候在当地找一个屋顶修理工。由于地理上接近的优势,一些类似的实际需求可以更高效地满足。
当然这些功能中也包含着一些 Nextdoor 在商业化上的布局,比如在社区中会有一些原生广告以帖子的形式散布在用户接收到的信息流中,广告的内容一般都与本地服务相关。但是这些变现方式也都是在社区基本形成规模之后才引入的。
从整个时间线来看,Nextdoor 在 2011 年创立,前期积累起了用户规模后直到 2015 年才开始试水商业化。2015 年 CEO Nirav Tolia 接受采访时表示有 41% 的用户每周至少使用 Nextdoor 3 次 ,这也验证了 Nextdoor 前期在培养用户习惯上取得的成果。
打个比方,Nextdoor 有点像以 Neighborhood 为单元的 58 同城,只不过商业信息的浓度会稀释很多,且成员彼此之间在 App 上虽然也是弱关系,但相较于 58 同城这样的产品来说,社交关系又强很多。当你有什么需求比较急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可能通过社区成员“免费”满足你需求、又有可能“付费获取商业服务”的 App。Nextdoor 在对用户进入高度把控之下,变成了这样一个区别于生活服务平台的、用户能够频繁打开的社区产品。
除了社区氛围建设+高效拉新+商业化把控,疫情也是 Nextdoor 能够在近期计划上市的一个助力因素。美国是疫情重灾区,社交隔离之后,人们对于社区的需求、对于线上交互的需求都会更高一些。
其实到了现在,Nextdoor 依然会做一些维护社区中用户粘性的工作,比如今年疫情期间联合沃尔玛推出的“邻居互助计划”,这个计划可以让 Nextdoor 上的人们帮助不方便出门取货的邻居去沃尔玛取货。
最令社区产品头痛的商业化难题
上面提到的 Nextdoor 能够获得较好发展的一个原因是商业化相对靠后,能有资本的支撑先烧钱做大社区再去考虑赚钱。但这与它刚起步时的市场背景有关。2011~2015 年这段时间正是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期,融资也相对容易(2011~2015 年 Nextdoor 的融资规模达到 2.1 亿美金,接近目前总融资的一半)。放到今天融资更加困难的情况下,再去做邻里社交产品的初创企业可能要从一开始就考虑好商业化才能让企业活下去。
在这时,就不得不提国内之前倒掉的一批社区产品。事实证明,即便要更加重视商业化,也要以社区为基础。
2014 年左右兴起的一批国内的邻里社交平台就是没有摆好二者的位置,最终成了反面案例。这里以国内的叮咚小区为例,叮咚小区在 2014 年上线,据此前 36 氪的报道,上线后仅三个月就得到了 1 亿人民币的融资,但是又很快在第二年传出了资金链断裂的消息。
社区论坛也是叮咚小区的核心功能,但是在还没有积累起大量用户并培养起用户使用习惯的情况下叮咚小区就接入了商家以及家政、拼车、租房等各类第三方 O2O 服务,类似于一个以小区为单位的商业入口。这样的策略随着微信、支付宝等有着更大用户规模的平台和美团外卖这种更加垂类的平台参与到 O2O 服务中而受到打击,也迫使着叮咚小区不得不转型。
除了商业化和社区氛围把控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以外,叮咚小区在前期推广过程中大手笔地花钱也是它最终没能持续的原因。根据 36 氪此前的报道,当时叮咚小区在上海一个月的广告投放支出就达到了 1200 万人民币,当时在上海地铁、室内场所等都能看到叮咚小区的广告。相比于这种重金推广的方式,Nextdoor 寄明信片的做法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很好地利用了邻里这一“关系网”,几乎把每一分钱都花在了目标用户身上。
另外,即便是 Nextdoor 这样已经做到计划上市的产品,这一类社区产品的商业化也是个难题,主要还是以广告变现为主,如餐厅推荐、服务商广告等等,犯罪信息获取这类功能肯定是要以免费的形式提供,最后也就是二手商品交易了。
其实在这次疫情之下海外的 O2O 的交易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像 Facebook Marketplace 这样的交易平台在今年活跃度也很高,此前 Twitter 上有用户说前一天在 Facebook Marketplace 上挂了一个商品第二天九点就卖出去了。
但以 Neighborhood 为单元来做社区,范围有限,交易效率会因此大大下降。二手交易最后也可能是以广告的形式来变现了。不过对于欧美这样的成熟市场来说,广告变现是一个相对高效、且能够带来健康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在新兴市场,ROI 就不好说了。
这里要提的一个有意思的观察是,今年与 letgo 合并的同城二手交易平台 Offerup,9 月初的时候一度登上了美国 iOS 总榜下载榜首,并且凭借着“商品推荐”这一应用内购选项长期排在美国 iOS 购物类 App 畅销榜的榜首,一度甚至挺进了美国 iOS 畅销总榜 Top100。可见美国最近二手商品买卖的热度。
总体来看,如何借鉴 Nextdoor 做得好的地方、以及规避叮咚小区做得不好的地方,并且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更适合的节奏,以及一个更适合的市场,是还想切入这个赛道的开发者需要好好考虑的事情。毕竟从国内现在的发展来看,已经不太适合邻里社交这样的产品了。
Nextdoor 在海外一家独大
文化、经济差异让各市场邻里社交更加复杂
目前来看,海外邻里社交市场上的格局基本上是 Nextdoor“一家独大”。
笔者结合 Craft 和 AlternativeTo 两个网站提供的信息找到了几家与 Nextdoor 在做业务相似的企业,但是无论融资规模还是企业规模都与 Nextdoor 有较大差距。其中融资规模最大的 nebenan.de 在 2015 年创立,目前为止也只有 2150 万欧元的总融资。
Nextdoor 面对的竞争对手较少,同时如报道所说已经覆盖到了全球超 26 万个社区,看上去优势明显。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终究还是没有覆盖到的社区更多,那么全球其他市场是否还有对邻里社交平台的需求?
首先对于 Nextdoor 已经覆盖的欧美国家来说,Nextdoor 的地位比较难以动摇。一方面因为邻里社交属于垂类社交赛道,本身竞争空间就不大,再加上 Nextdoor 这样的平台型产品通常是以扩大规模为目标的,而且按照它在美国的扩张趋势,是向着一种基础设施级别的存在发展。预计未来 Nextdoor 在市场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稳固,其它玩家如果无法通过产品创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的话,很难形成规模。
但是对新玩家来说做出创新也很困难。如前文所说,邻里社交平台与其他社交平台或社区相比,由于用户之间关系的特殊性,虽然彼此之间形成了社交网络但属于弱连接,这也就导致了邻里社交领域中,在交互方式上做创新的空间不大,不太可能出现“有了 Facebook 的情况下还出现 Snapchat”的情况,反而对一个邻里社交平台来说怎样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让用户利用好“邻居”这一地理位置上更占优势的身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是更值得考虑的。
新玩家机会不多,但是已经有着大量用户的老牌社交平台进入邻里社交市场也许还有希望。据 10 月 21 日 TechCrunch 的报道称,Facebook 将要在应用内推出一个叫 Neighborhoods 的功能,并且已经在加拿大的卡尔加里测试,据称这一功能将会是 Nextdoor 的“克隆版”。
Facebook 自身有着很大的用户群体,同时今年先后在应用内推出的 Shops、Campus 等功能也都是结合整体社会趋势变化做出的调整。最终 Neighborhoods 能否凭借着 Facebook 的大量用户群体挑战 Nextdoor 还是需要在这一功能广泛开放之后继续观察。
而对于 Nextdoor 还没有布局的成熟市场以及新兴市场,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因此“邻里社交能否被接受”的话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在考虑一个市场能否接受邻里社交的时候,这个市场本身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都是要考虑的点,毕竟每个国家自身情况不同,对邻里社区的需求也会有所差别,比如美国犯罪率较高,邻里之间需要一个 Nextdoor 这样的邻里社区来分享附近的犯罪信息,互帮互助,然而这样的需求在居委会、物业完善的中国就不存在。
有一个鲜活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市场接受度的差别。谷歌在 2018 年 5 月在印度推出了一个实验性的 App Neighbourly,但是在今年 5 月宣布关停。Neighbourly 最初在孟买推出,后来又扩张到印度的其他城市,以问答的形式来让用户之间互相解决当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至于关停的原因,谷歌表示是因为 Neighbourly 在印度市场没有达到预期。
笔者猜测,Neighbourly 没能最终存活下来,与印度市场的贫富差距很大有关,对于佣人成群的富人阶级来说,社区间的互助是不存在的,中产家庭也是一样,佣人虽然没有成群,也是有的。而对于穷人来说,可能刚拿到手机,钱都花在了娱乐上和另外一些刚需上,社区互助则被妥妥划在了“非刚需”范围内。夹在中间的人群极少,难以规模化,对平台业务来说,没有规模也就别提商业化,加之广告业务的不发达,看不到希望,谷歌也撑不下去。
谷歌的这一次实验,也给了大家一个很好的反面案例。一个国家即便互联网渗透很高、但人们的经济水平决定的生活状态可能也无法适应某一种产品模式,即便适应,商业化也难以支撑。
总结
邻里社交平台的核心其实是“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在邻里社交平台上人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像在熟人社交网络那样亲近,但是其优势在于借助距离上的接近形成一个可靠的网络,让用户感到生活中便利性的提高。中国的反面案例证明了如果不能通过平台将用户连接在一起的话,邻里社交就只是缩小了范围的生活服务平台,用户很容易在后期流失、用户转换平台的成本低且无法应对大平台的入局。而印度的例子又让我们看到了经济水平的差异所带来的门槛,另外考虑到各国社会文化的差异,进入邻里社交这条赛道的门槛很高。
但必然会有市场是适合这样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结合上面的分析,一个市场如果满足贫富差距不是很大、经济发展足以支撑商业化、社区生活相对稳定、且拥有一定的社区文化等几个条件的话,就有邻里社区生存的空间。
比如笔者个人认为阿联酋可能会是邻里社区产品不错的选择。
首先,在社会文化上,阿联酋也有几个特点是适合邻里社区的发展的。首先是社会的包容性比较强,据维基百科的数据显示,2018 年阿联酋的外来人口占比达到了 88.5%,大量的外来人口对社区有需求。第二,阿联酋的整个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人们有通过互助来免费完成一些事情的需求。然后,阿联酋(特别是迪拜这种发展程度更高的酋长国)街区规划本身就比较有秩序,这也是邻里社区能在一个社会中生存的基础条件。
目前 Nextdoor 布局的都是社会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经济发达的国家社区建设更完善,人们的公民意识更强,邻里社区在拉新获客和组织社区活动上难度也更低。
当然,阿联酋也只是笔者举的一个例子,没准市场本身是存在很多坑的,只是当我们在进入市场的时候,要先从前者的成功和失败中,分析出最基础的几个因素。
相比于普通的线上社区,邻里社区由于与线下活动结合紧密,因此在本土化时要考虑更多经济文化上的因素。虽然进入一个市场的过程比较复杂,但一些发达国家的邻里社交市场依然一片空白,在疫情长期限制人们外出的情况下邻里间的互动需求可能会持续,这也让邻里社交赛道的新玩家在这些还没被 Nextdoor“占领”的成熟市场上多了一些机会。
本文作者:(pridecheung)
推荐阅读
新品 | 这5款社交产品暗藏行业发展玄机
从出海热度和难度 看社交娱乐出海的更多可能
面向高中生、围绕Snapchat做社交 HAGS获谷歌投资
想创新却被用作了跟踪工具 这款获Snap投资的社交App有些尴尬
财报日 | 电商、社交和广告,巨头们的“混战”和繁忙的中国跨境从业者
商务合作
Ares | 微信:18606066421媒体咨询
Amy | 微信:18610920761开发者对接
Alice | 微信:18150844790
长按图片扫码
加入白鲸社群